市值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股票投资中,市值大概是最常见的概念之一。如果我今天问,“市值是多少?”恐怕会引来很多投资人的嘲讽:“这么简单的市值概念你都不懂?市值就是一只股票的市值?”
等一下。虽然市值在通俗的定义中是一只股票的价值,但人们往往会做出“某公司市值过千亿”的评价。看似市值代表了公司的真实价值,但市值真的等于价值吗?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只股票的市值是如何确定的: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市值的问题。
我们假设有一家公司,最大股东占80%,但几乎从不交易;其他股东占20%,每天都是日交易。那么,这家公司的价值应该如何确定呢?
直观上我们会觉得,既然第一大股东占80%,其他股东占20%,那么大家就按照80比20的比例发表意见,加起来应该等于公司的总价值。
但实际上,由于第一大股东交易并不频繁(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如此),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几乎完全由其余20%的股东决定。毕竟交易价格只取决于买卖多少股票,与持有多少股票无关。
根据市值的计算公式,市值等于交易价格乘以总股本,所以第一大股东80%的持股比例是由交易更活跃、持股仅20%的股东“代表”的。
现在,你看出市值这个概念在计算公司价值上的问题了吗?不代表所有股东对公司价值的评价,而是代表交易最活跃的部分股东(往往是少数股东)对公司价值的评价。
而如果这些交易中最活跃的股东判断错误呢?如果第一大股东等不活跃股东的判断更正确呢?不好意思,简单的市值指标管不了那么多。
上例中“第一大股东占80%但交易不多”似乎是个夸张的比喻,但这不是我编的案例。
2023年三季报显示,以生产高压锅闻名的苏泊尔公司(002032)及其最大股东SEB国际公司(又称法国赛博集团,成立于1857年,以生产高压锅闻名)持股82.6%,而SEB国际公司并未持股。我们可以在许多其他企业看到类似的情况。
另一方面,有投资者觉得既然市值是市场交易价格和总股本的乘积,那么市值就等于企业的真实实现价值:这有问题吗?
但是,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市场交易价格是边际交易价格,不是整体交易价格。用少数交易活跃的股票形成的边际交易价格来衡量整个企业出售时的可能价格,无疑是错误的。
如果所有股票都卖出,价格会因为供给的变化而与日常交易价格相差很大。因为边际交易价格有时高有时低,在不同的情况下,整体交易价格可能显著低于边际交易价格,有时也可能显著高于边际交易价格:两者很难完全划等号。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据说当时按照市场交易价格,卖掉东京的土地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也就是说东京的土地市场市值比整个美国市场都值钱。
但是,如果真的有人做这样的交易,试图卖掉东京所有的土地,然后用钱买下美国,他能成功吗?当然不是。如果当时东京所有的土地都卖了,价格会立刻暴跌:根本没有那么多钱接手。
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叫“负石碍兵”,也和今天的“以市值衡量价值”很像。让我们看看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
相传汉朝皇帝下令军队攻打西南大理地区(当时叫白国)。观音菩萨不忍百姓遭受兵变之灾,于是化作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背着一块巨石走在路上。
入侵的汉军一看,倒吸一口冷气:这地方的老太太都有这么大的力气,何况是军队。于是连夜退兵,停止了对大理的入侵:“大理以南十五里,汉兵看见老婆婆扛着一块带稻草的大石头,就向汉兵冲去,汉兵害怕了。”(摘自《南诏野史》)
于是,当地百姓感谢观音菩萨的好意,修建了一座寺庙,纪念“负石碍兵”的故事。这座寺庙叫大石庵,又名观音堂,至今仍是大理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用大石头老太太的力量乘以大理总人口,侵略军被吓跑了。许多投资者被市场上活跃交易的少数股票的交易价格乘以总股本所获得的夸大市值吓坏了。历史上的传说和今天的市场是如此的相似。
现在有机会去大理,一定要去大石寺看看,然后看看今天还在寺里的那块大石头,问问自己:有什么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