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亿,今年首个独角兽破产
一声叹息。
2024年初,一家明星独角兽悄然倒闭——知名创业公司InVision宣布将于今年年底停止业务。通过官网公告,这家曾经估值130亿的独角兽公司即将停止运营,宣布破产。
到目前为止,独角兽今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跌得早。也许很多人对InVision并不熟悉,但它曾经是创投圈的现象级项目。凭借开发设计软件服务了多家知名To B企业客户,在融资路上更是融入了F轮,背后有包括Tiger Global、Accel、Spark Capital在内的多家知名风投机构。那是当年炙手可热的独角兽。
但是没想到崩溃来得这么快。2018年以来,InVision没有公布任何融资消息,市场也被更具创新性的竞争对手抢夺。因创新而崛起,因平庸而消亡,没有造血能力走不远。这只独角兽的死令人心碎。
创业艰难,每一个独角兽的兴衰都是值得警惕的教科书。
1。一家估值130亿的独角兽刚刚宣布倒闭。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
那是2011年,在硅谷经营一家创意机构的克拉克·瓦尔伯格(Clark Valberg)因为无数次与客户沟通修改设计方案而筋疲力尽。作为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沟通者,他认为他们之间的沟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为什么设计师和客户不能直接沟通修改设计稿呢?就这样,InVision应运而生。
当时美国设计软件的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只有Adobe、Sketch等少数几家公司,InVision几乎是最早专注于“云协作”的设计软件。
具体来说,InVision每月收费约100美元,最多允许五名设计师创作和分享原型设计。真正的创收核心来自于需要看设计并提出修改意见的客户——他们可以随时看到链接,每月支付8美元使用评论系统。换句话说,InVision最终是按照整个机构的设计分成范围来赚钱的。所以从一开始就针对to B端的大客户。
InVision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企业客户的欢迎。资料显示,InVision产品上线第一年注册用户超过50万,每年翻倍,2018年达到顶峰。据官方介绍,截至2018年,InVision拥有超过500万用户,包括网飞、优步、Airbnb、Twitter、星巴克等97家财富100强企业,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
自然,InVision进入了风投机构的视野,融资无敌。
从2013年开始,InVision几乎保持着每年一轮融资的节奏。其中,2013年和2014年,InVision完成了由Tiger Global和FirstMark Capital联合投资的A轮和B轮融资,共计3260万美元;
2015年,InVision宣布完成4500万美元C轮融资,由风投公司Accel领投,原始投资人FirstMark Capital和Tiger Global均参与;
2016年,InVision获得5500万D轮融资,由风险投资人Iconiq Capital领投,该公司已投资脸书和Twitter。
2017年,InVison宣布完成1亿美元E轮融资,由Battery Ventures领投,Spark Capital和Geodesic也参与其中。
高光时刻是2018年。这一年,InVision正式宣布1.15亿美元的F轮融资,估值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6亿元)。投资人阵容相当豪华:Spark Capital领投,高盛跟投,Battery Ventures、亚由美资本、Tiger Global、FirstMark和岩土资本等现有投资人跟投,Atlassian也参与了此轮投资。
然而,谁也没料到,一切很快会像抛物线一样落下。
第二,谁杀的?
很多人认为英伟森的失利是因为Figma。
Figma是一家分享软件设计的现象级公司——成立于2012年,其首款产品于2015年推出。由于更加突出的产品力,Figma逐渐占据了市场份额。正如一些客户所说:一旦内部可用,就不会有人再使用InVision了。原因是Figma有免费入门版,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已经足够了。
此外,Adobe、Sketch等老牌设计软件都推出了协同设计的功能,分流了一部分客户。自2019年以来,InVision的用户数量一直在下降。
【/h/】竞争只是外因的一部分,最致命的问题在眼界之内。曾在InVision工作过的前雇员Jess Meher未能恢复InVision的工作:
“我在InVision的全盛时期工作,当时我的收入正从1500万美元增长到1亿美元。简单来说,InVision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再倾听客户的声音。”
他提到,InVision过于痴迷于击败Adobe和Sketch,以至于试图按照过于激进的时间表开发一个端到端的设计系统,以至于忽略了现在而不是几年后解决客户的需求。
综上所述,似乎最初的成功让InVision对现有产品过于自信,失去了持续创新和产品开发的动力。后来我花了很多精力做营销,炮制了很多播客,博文,设计资源。
沉迷于竞争、产品缺乏聚焦、放弃创新、开发进度缓慢、忽视市场和客户反馈等因素,将InVision一步步推向深渊。“三年了,产品一点进步都没有!企业客户在不断流失,竞争对手在把我们生吞活剥。”一位员工痛心地感叹。
2018年以来,InVision从未正式宣布过任何融资。盈利减半,后续融资资金不衔接。现金流断裂后,只能选择关闭。
2024年刚刚开始,InVision公司CEO在官网留下了这段话: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2024年底停止InVision的设计协作服务。我们非常感谢你们所有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使英伟信成为一家不可思议的公司。我们一起重新构思了设计师合作的方式,提高了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彻底改变了设计行业。我们带着由衷的感激和欣慰结束了这一篇章,因为设计行业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
见他掀高楼,见他楼塌。曾经因为换行业而崛起,最后因为平庸而消失,只留下一声叹息。
第三,2024年,谨防独角兽批量倒下。
这可能是目前独角兽倒闭的一个缩影。
美国《财富》杂志对标准普尔全球援助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美国共有642家公司申请破产,创13年新高,与2022年相比足足增长了72%。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曾经的明星独角兽WeWork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回溯到2010年,WeWork在纽约以共享办公室空起家,2019年的峰值高达4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0亿元)。短短几年,公司的衰落速度是不可想象的。
“2023年,最触动我的话题是钱还是很贵。”周游世界的ggv capital管理合伙人符绩勋的感受更深。现在的场面带来的压力甚至比预想的还要大。低利率时代的结束,货币变得比以前更贵,意味着估值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市场对投资的选择走向了风险更低的趋势。
这意味着独角兽在一级市场融资更加困难。他直言:“按照一两年前股权投资估值的预期,融资或募集资金的难度会更大。”
这样的场景足以敲响警钟。
独角兽融资刻不容缓。根据PitchBook报告,自2021年以来,超过400家独角兽公司没有筹集到新一轮资金,其中约94%是不盈利的。用VC的话说,可能有三分之一的独角兽名存实亡。
根据普华永道中国独角兽CEO调查2023,仅有40%的受访独角兽公司表示其估值在过去12个月内有所增长,部分公司面临估值下降的压力。
纵观这些独角兽企业的失败,都有一个共同点:估值过高,融资过快,无法盈利,无法摆脱继续烧钱的困境。然而,屡遭打击的一级市场投资者将不再为BP中存在的商业故事买单,最终的项目是不可持续的。
此时此刻,创业公司有自己的造血能力太重要了。
我再一次想起上海科创集团董事长傅红艳,他最近在第23届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提醒我:“每隔半年,每一轮都翻倍,这种估值博弈最终可能导致自己被自己咬了一口,企业拿不到下一轮融资,资金链断裂。”
这样的教训历历在目。
参考:ARR超过1亿美元的19亿美元独角兽破产,投资实务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