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三十年,南京路的生意被谁抢走?
“在南京路上,一袋瓜子可以卖钱。”
乍一看,荒谬的商业逻辑在90年代初的上海可能真的成立。大热剧《花儿》迎来了结局,缤纷的画面唤醒了很多人对90年代的金色记忆。
剧情中,来自浙江的服装厂争相“把店开进南京路”,黄河路的餐馆“你方唱罢我登场”。当时,亚洲最高的电视塔东方明珠刚刚落成,POS机还是个新鲜事物,商业“魔都”日益壮大。
故事的背后,上海作为一座真实的城市,也上演了一段繁华的传奇。
时钟转到2024年,距离1994年的故事主线整整30年。花后30年,从中国第一商业街南京路的兴衰,到IFC、港汇恒隆等奢侈品商场的盛行,再到张远等新兴商业体裹着“晚清第一名园”等历史外衣的出现,上海的商业仿佛经历了一次轮回,与百年前开埠的自己握手言和。
新上海与老上海,“现代”与“魔都”交织融合在这片土地的商业文化中。
△南京西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享有“远东第一电影院”的美誉,至今仍在举办各种电影节。(时代周报王/摄)
一、南京路,经典
王小姐是上海地铁2号线的常客。她从虹桥火车站上车时,总能看到兴奋的外地游客看着跳跃的站名指示灯,然后一脸不解地问她:“小姐姐,去南京路应该在哪一站下车?”
外国游客的困惑有迹可循。南京西路、人民广场、南京东路紧挨着2号线,每一个都是多条线路交织的大站。
其实这条线路也大致与1908年通车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重合——从静安寺经南京路到外滩的上海联邦。当时南京西路还叫静安寺路。
狭义上,南京路、上海原住民路、鲜花的百货主战场,其实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
△南京路步行街人头攒动。(时代周报王/摄)
1865年,南京路正式命名。同年,汇丰银行在外滩南京路设立了第一家分行。而且距离它达到商业巅峰还有大约60年的时间。民国成立后,海外华人掀起投资热潮,南京路上开了几十家华侨投资的店铺。以石现、永安、新新、大新为首的“四大百货”,彻底突破了国人的商业想象。
第一次雇佣女售货员,设立电台广播,甚至在1935年引进了第一台自动扶梯。“四大百货”让东方巴黎与欧美接轨,也很有魔力的搭建了一个公共空室。
△上海时装店外墙正在维修,前身是中国人开的第一家百货商店。(时代周报王/摄)
战争结束,解放后,大约60年后,南京路才会迎来下一次商业繁荣。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甲子前的一个旧商场被改造。
比如上海第一百货于1953年迁入“四大百货”之一的大新百货旧址,1992年改制为股份公司。1992年第一百货业绩高达13亿元,1996年甚至超过26亿元。
即使在2022年,这个成绩也能跻身中国商场百强。
1996年上海国企职工平均年薪刚刚超过1万元,26亿的销售额相当于2.6万普通上海人的年薪。如果换算成当时上海房价,26亿可以买500多套白坪豪宅。
“四大百货”中的另一员永安百货于1987年更名为华联百货,是范老板在《花儿》中“三羊牌”中“胡琏商厦”的原型。直到2005年,华联百货才再次更名,成为最初和现在的永安百货。
△永安百货,胡琏商业大厦的原型,始建于1918年,2005年更名。(时代周报王/摄)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是和花儿的时间线同步发生的。1994年前后,黄浦区领导开始酝酿在南京东路打造上海第一条步行街的想法。1995年7月15日,南京东路周末步行街试营业。就在两个月前,国务院刚刚公布了“周末”制度。
步行街模式后来被全国各地模仿。时至今日,“南京路步行街”的路牌依然矗立在两端,但其景区意义似乎大于购物功能。背着背包的游客走在霓虹招牌下,“茂昌眼镜”“泰康美食”更多是作为风景而非广告呈现。
△历史悠久的霓虹灯是上海消费券的大幅海报。(时代周报王/摄)
南京路步行街上,巨幅卡通海报下,年轻消费者涌入去年初开业的安百里zx创意趣场。整个动漫城最近被视为“第二天堂”。
就像以前“上海买”在南京路买麦精、肥皂毛巾一样,2024年,“上海买”在动漫城买各种小米。从“东方香榭丽舍”到“中国秋叶原”,青春的个性消费撑起了南京路的商业亮度。
△安百里ZX已经成为沪上的二级圣地,日客流量超过7万人。(时代周报王/摄)
二、淮海路的基调
离开南京东路动漫城后,下一站,“小红书”大概率会向少年二院推荐淮海路。
淮海路商圈的美,就在于巨鹿路、进贤路、长乐路这些蕴含了很多上海气质的小路...这些与淮海中路平行的小路上都是宝藏商店,就像紫菱在东京的夜晚和红菱在进贤路上的精品店一样。在如今社交媒体强调的“轻松购物”或“好电影”的帮助下,它们形成了另一种属于上海商业的色彩。
△淮海路商圈的街(时代周报王/摄)
淮海中路也有百年历史。或许它最广为人知的曾经的名字,已经被多次改名,就是“avenue joffre”,频繁出现在各类时间剧和谍战剧里。
店面小而密,商品精致而特别,不像南京路上的百货。“调”是淮海路的基因。
从1926年到1928年,在乔佛里大街开了100多家华侨商店。花园酒店、国泰电影院、兰新大剧院,曾经以文化商务房空闻名;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早的发廊、照相馆、洗衣店、宠物店大多也起源于此。
△长乐路上的“红菱”店(时代周报王摄)
作为商业地标,新世纪以来,上海新世界和iapm购物中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两个独特的商业体也在淮海路商圈。
在上海,用一个东西包另一个东西叫“箍”。石环门被称为“石环门”,后被称为“石库门”。石库门作为上海的典型建筑,曾经占据上海总居住面积的60%以上。清水砖墙、中国门楼和西方过梁几乎构成了上海的形象。
新天地项目1999年开工,2001年竣工。它在新世纪是“新”的,但它的核心是上海传统的“老”石库门,改变了它的居住功能,赋予了它新的商业价值。
以Mall的概念模式,率先贯穿文旅业务,新天地一举成为老牌“网络名人”消费地标;2013年,借鉴香港apm商场的成功运营模式,淮海中路的iapm商场率先以“夜间消费”的概念出现。
△环球iapm商场最早以“夜间消费”概念崛起(时代周报王/摄)
开业十余年,iapm周边的暖黄色光带依旧崭新,商场的销量和人气都稳坐上海商场排行榜的前几名。城市更新和夜间经济,这些炙手可热的概念,在上海十几二十年前就有核心项目。这或许也是魔都的魅力所在。鲜花的背后,是上海作为开放的桥头堡,吸收全球最先进的商业模式,引领国内消费升级。
第三,陆家嘴极其有钱
如果提到上海顶级的奢侈品购物中心1号,2010年之前,南京西路浦西第一高楼恒隆广场将尽全力。但在国金中心开业后,商业豪宅的头把交椅,至少从销售额上来说,已经从南京路移到了陆家嘴。
和iapm购物中心一样,ifc也借鉴了香港的成功经验。Ifc是新鸿基地产在内地的第一子,略早于毛欢。凭借高端奢侈品消费,ifc 2021销售额IFC达到185亿,位居全国第四。
△汇聚奢侈品牌的ifc(时代周报王/摄)
年销售额185亿,意味着日均流水5000万。如果换算成爱马仕铂金包,相当于每天卖出500个铂金包,当然不考虑配送。
香奈儿、爱马仕、LV每天都排着长队,的繁荣离不开陆家嘴的发展。从“泥渡”到环球金融中心,与南京路、淮海路百年跌宕不同,陆家嘴商圈刚刚走过第30个年头。
△走过LV专卖店的消费者(时代周报王/摄)
时间回到1995年。今年也是《花儿》系列的尾声。包先生变回“川沙阿宝”,王小姐的外贸公司搬到陆家嘴。
但我们都知道,30年后,陆家嘴将是寸土寸金的金融中心,川沙将建成拥挤的迪士尼。花未落,将与浦东一起受到历史机遇的冲击。
△上海第一食品商店曾是四大百货公司中的新公司(时代周报王摄)
1995年,浦东进入对外开放的第五个年头。大小珍珠汇成一盘玉的东方明珠塔刚刚投入使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于6月率先迁至陆家嘴。浦东区给中国人民银行带来了一只羔羊。这个“龙头”标志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正式转入功能开发。
今年年底,“第一八佰伴”在距离人民银行大楼1公里处试营业。
这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开业当天,107万消费者进入商场参观购物,创下吉尼斯纪录。107万的客流量相当于南京路步行街一天的客流量。也许当时就隐藏着商业地标迁移的奥秘。
△东方明珠1994年10月投入使用(时代周报王摄)
第一,八佰伴百米曲墙的出现,开创了商业户外广告的独特风格;现在商场一楼销售化妆品的默认模式也是第一八佰伴的首创。在此之前,国内百货公司的一楼老板都想卖毛衣和衬衫。
即使两年后日本投资公司八佰伴因泡沫经济意外破产,第一八佰伴仍保持了近30年的盈利。现在,虽然不如ifc和iapm辉煌,但第一八佰伴的整体销售额依然坚挺,保持在上海前十。
2023年最后一天,第一八佰伴照常举行跨年活动。由于年底大促销,八佰伴虽然有些风霜痕迹,但仍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血拼”。集中收银点频繁,3万元以上的收银点开门一小时内就排起了长队。
从12月31日20: 00到1月1日2: 00的5个小时里,第一八佰伴销售了近7亿元,这几乎是一个普通中型商场一年的业绩。
5,4,3,2,1,当钟声响起,所有人聚集在中庭,新的一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