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不够了

ze4个月前健康884

最近看到一组数据:

a股投资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60岁,占比超过70%;30岁以下,仅占7.75%。

站在30,不小了。即使是大学生,也已经脱离社会8年了。

很多人在这个年龄增长了知识和财富,这是寻找人生财富增长途径的黄金年龄。

不过,没想到他们来股市的比例这么低。

显然,这一代年轻人不像上一代人那样热衷于炒股。

以后韭菜会越来越少。

这和茅台危机是一样的。

这一代年轻人对辣喉酒不感兴趣,导致茅台雪糕、茅台等各种花哨的联名。

有人说,年轻人到了中年,就会喜欢白酒。

说这话的人自己相信吗?

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不可能说几年时间我的口味突然变了。

即使有这种事,也是极个别现象,不能代表市场趋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行为习惯,消费习惯,甚至投资习惯。

第一,年轻人不喜欢炒股。

近年来,为什么愿意炒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原因不外乎两个。

第一,没有闲钱,或者说社会上的钱不在年轻人手里。

举个例子。

一棵树在生长的时候,会让老叶枯萎,不断长出新叶,保证其正常生存。

如果老叶不停地吸收养分,新叶得不到养分而生长,那么这棵树很快就会死去。

现在的社会就像这棵树,过早的衰老了。中老年人受益于之前的时代红利,掌握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但他们既不创新也不消费,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成为死钱。

比如先富起来的人通过房地产发了财,推高了年轻一代的生活成本。

然后长大的年轻人看着杜兰花生,觉得很无奈。

大多数3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想创新,想改变世界,但他们既没有资本,也没有机会。为了吃饱穿暖,他们不得不做一些根本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消耗自己的生命。

尤其是近几年步入社会的人,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容易,更难以奢望。

毕竟在现在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是断臂求生。没有业务拓展,就不会有新的管理岗位。如果老人们不让位,新人们基本上没有机会往上走。

有人将其归因于新一代不如上一代。

这种观点是非常无知和可笑的。人总会一代比一代强。教育普及几十年是徒劳的吗?

这一代人和比他们大10、20岁的人情况不一样。

目前指望新人和老人一样充满朝气是不现实的。

于是,平躺的文化越来越流行。

不是人不喜欢赚钱,而是新人的机会越来越少。

据统计,90后人均负债近13万元。即使有的人有一些存款,但受制于房贷、婚姻、教育等。其实没有太多可以用于其他用途的。

第二,你看不到炒股的赚钱效应。

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好像没有新的“股神”出现?

【/h/】因为股神只在牛市出现,而这几年是熊市,市场上很难创造出股神。

疫情初期,全球泡沫资产暴涨,赚钱效应明显。很多人跟风进入投资市场。

市民规模达到6亿,股票开户数超过2亿。

那段时间,市场终于诞生了几个明星基金经理。

结果这几年全部被打回原形,惨不忍睹,损失了几百亿人,黯然收场。

这让一批刚刚进入投资市场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动辄亏损40%以上,很难相信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

再加上老一辈人各种危言耸听的故事,他们投资a股的热情已经被彻底消磨殆尽,更不愿意投资自己了。

减少投资,不投资,有钱就存,没钱就留着的心态在增加。

不是我不喜欢赚钱,而是普通人赚钱的方式和股市的关联度越来越小。

这几年的环境和前辈的教导,给新手塑造了一个认知:炒股不是一件赚钱的事情。

现代人的观念是花钱买幸福,不是花钱找罪恶感,股市也不碰。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未来投资者将会破产。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不买股票也没关系。如果作为散户主力的中年人不陪,那就更惨了。

已经有老股民不愿意加仓a股的现象了。

反正我就输了这么多,也就这样了。

大家都不是傻子。美股,日股,印度股市,包括馅饼,到处都在疯涨,为什么要呆在家里拼命?

如果这个市场能让我赚钱,那我的本金就够了。反正滚雪球迟早会赚钱的。

综上所述,近两年,在熊市的趋势下,a股也在朝着去散户化的方向发展。

可笑的是我们不是靠注册制让市场零售,而是市场的进化规律,也就是零售。

无论是年轻人不买股票,还是老股民不加仓,都直接决定了未来市场的韭菜会越来越少。

这是商法的必然。

只有少数人还在思考如何让韭菜进入市场,填补这个市场的血洞。

但这种想法已经不实用了,就像这年头没有傻子会接手高价房产是一个道理一样。

这或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这两年市场上收割的韭菜的吃法越来越难看,完全抛弃逻辑和基本面,越来越离谱。

因为,也许,韭菜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种了。

二、韭菜的觉醒

a股走向散户是必然的,不仅仅是因为制度不足以保护散户。

更多的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发展,普通人的认知,主要可以归结为五项:

1。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透明

我这里说的不是内幕交易的信息透明,而是信息透明。

举个例子,如果哪个机构恶意通过做空的方式卖出部分股票,很快整个市场就会如火如荼。

互联网让原本被蒙在鼓里的散户变成了侦探和专家。

信息的发酵速度是不可想象的。

散户以前都是在电视机前看财经新闻,现在都是在直播间听天下大事。

但另一方面,这种效应也加快了市场上韭菜收割的速度,公开的信息成为割韭菜的利器。

原本的黑幕交易早已变得明目张胆,但更多的是感情上的收获。

2。市场抽血的速度

源源不断的“创新”一定是去零售化的元凶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

A股上市公司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张到5300多家。再加上超募资金,这种市场快速失血的速度是闻所未闻的。

这相当于把一家又一家上市公司直接卖给散户,散户会接手要约。

大家都不是傻子。被忽悠的次数多了,总会学到精髓。

指望继续用散户投资者的钱来支撑这个市场,是一种危险的经历。

这样的市场散户越来越少是必然的。

当IPO审核严格,发行速度放缓,定价合理,超募情况没有了,才是真正合理的适合散户生存的市场。

那时候,自然会有人回归。

3。专业资金入市后的收获速度

这两年专业资金割韭菜的速度也是非同一般。

自从量化基金开始大量入市,割韭菜的效率明显比以前快了很多。

【/h/】一套标准的高抛低吸动作,一遍遍收割情绪化的散户,一刻不停。

韭菜割完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时候,变得更加残酷,变成单边下跌行情,然后韭菜又收割了。

【/h/】这个速度在以前的市场里,甚至吹的时候都没有这么高效快速。

4。阳奉阴违的交易方法和系统。

不是我不想堵住漏洞,而是市场跟风的方式太多了。

已经退市的股票可以转行,重新上市。

【/h/】如果你把公司老板卖了,你可以和不同的创业团队再开一家公司。

做多不赚钱,想办法赚钱空。

如果不分红不能减持,那就尽量做一个员工持股计划,让员工变相减持。

各种手法层出不穷,包括引入做市,想办法让接盘者减持等等。

内幕交易是一回事,这种口是心非又是另一回事。这部分资金充分发挥了制度上的一些缺陷。

最后散户买单。

5。专业机构的非专业管理行为

散户最信任谁?

就是券商,公募,还有这些正规的投资机构。

但伤害散户最深的还是这些“专业”的投资机构。

研究报告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但管理基金的表现却难以令人信服。在市场上是好的,如果市场熊市,甚至可能比散户还惨。

时间久了,谁还敢相信他们?

当散户对市场主流机构失去信任时,自然不愿意再投资股市。

就好像被渣男骗了很多次,然后就不相信爱情了。这是事实。

你真的以为散户那么傻,被砍了一茬又一茬还会继续长?

这样看来,其实最惨的还不是90后和00后。毕竟很多都没有入市,受伤也不深。

目前国内最后一批散户是80后出生的中年人。

他们吃了互联网红利的尾巴,经历了他们那一代人的财富爆炸,但最终被阶层固化和从上至下的小压力所困,投入了股市。

如今,他们也是最受伤的。

三。结论

去零售化是市场必然的行为,但以上五个因素导致了它的提前发生。

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纵观成熟市场的经验,其实都是剔除散户后才正式走向规范化,最终都走出了长牛。

可能是真的。只有当市场的投资模式没有剁韭菜的空间时,大资金才能进行价值投资,养牛是必然的。

当然,一个与散户无关的牛市可能没什么可期待的。

相关文章

城镇化的下半场

最近领导在上海考察,去了闵行的保障性租赁房小区。看到租住在这里的养老院护理人员和保安,他鼓励他们“扎根、定居、发展”。“农民工来上海是为了建功立业,也是城市的主人,这样才能保证外来人口能进得来、留得...

香港或新加坡,谁将成为南部转型的金融枢纽

全球金融体系陷入了深深的尴尬,因为利率可能正在接近峰值,全球债务达到了创纪录的高水平。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和气候灾难风险迫在眉睫。 联合国一直抱怨,要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每年仍有约4...

十家电影公司2023年报观察:春回影市,修复加速

五一来临之际,各家上市电影公司发布了2023年年报。去年随着大量存量项目的上映和观众的观影需求,市场稳步回升。根据国家电影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49.15亿元,同比增长82.64%...

油价单周下跌6%,接下来两个月是关键?

【/h/]美国疲弱的宏观经济数据重燃降息预期。本周,油价暴跌——连续五天下跌,为三个月来的最低水平——并回到两个月来的低点。布伦特原油本周下跌超过7%,WTI原油下跌6.8%,分别收于每桶82.96美...

游戏之后,字节会“焚书”吗?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以PICO的裁员和早晚的大幅收缩为标志,字节跳动正在大力削减那些表现不如预期的业务。在字节跳动的六大业务板块中,舒菲的处境最为微妙。 2021年11月字节跳动组织架构调整中,舒菲...

广州芳村“金融茶”爆雷,一种新型“庞氏骗局”?

12月初,多个短视频平台流传一段广州芳村“金融茶”风波的视频,视频中多人在常氏茶叶门口维权。 事件起因是常氏茶叶价格大幅下跌,从“每提5万元跌至3500元”,受损茶商指责茶叶公司“杀猪”,不履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