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开始做空美股

ze1年前健康247

【/h/]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李丹,原标题为:“注意,对冲基金开始做空美股”,标题来自:视觉中国。

【/h/]上周,美国两大股指标准普尔500和道指均创下历史新高。然而,高盛的报告指出,在“上涨”的声音中,聪明的资金正在赚美股的钱。

【/h/]高盛(Goldman Sachs)股票分析师威廉·霍斯本(William Hosbein)指出,截至上周,美股的高质量长期成长股已经击败了低质量未盈利股,蓝筹股将在本月创下历史最佳月度表现,而高增长和高利润股也将创下与低增长和低利润股(GSPUMENP)相比的最佳月度表现。Hosbein评论说,投资者对质量的追求永远不够。

【/h/]然而,在股市创下新高之际,高盛的情绪指数上周再次下跌,这与牵头经纪业务(PB)数据显示的对冲基金基金和多策略基金抛售情况一致。

高盛警告称,今年年初以来裁员人数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市场参与者暂停行动,直到风险押注再次增加。高盛表示,最近十份非农就业报告中有九份向下修正。2023年,就业岗位每月增加5.6万个,是2022年月均水平的两倍多。此外,服务业就业人数已连续11个月减少,自2023年3月达到峰值以来共减少34.6万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临时就业人数连续17个月下降。

高盛(Goldman Sachs)的交易部门发现,“空头部无所畏惧地盯着历史高点”,称1月份“股市怀疑论者做了很多空”。根据高盛PB团队的数据,上周美股空头部与多头的资金流动比例为2: 1,今年年初以来的比例为3: 1。

【/h/]从下面的截图可以看出,自今年年初以来,日本股票一直是股市的头号赢家,累计涨幅接近7.5%,而芯片股和蓝筹科技股的涨幅约为7%。

上周我们提到多位美联储官员的讲话压制了近期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零售销售等经济数据表现强劲。美联储3月份降息的预期概率和2024年全年降息的预期速度都在下降(见:“AI赢了美联储,美股再创新高,科技股仍碾压价值股”)。然而,美股(尤其是科技股)找到了上涨的新理由:市场开始消化降息幅度较小的预期,与此同时,市场也在消化更强劲的经济增长。

经济韧性理论上有利于小盘股和价值股,但它们上周的表现仍然不如大盘。小盘股指罗素2000年全周累计下跌0.34%,连续四周下跌。

尽管较高的利率结构将对风险资产的估值构成威胁,但能够在整个周期中持续提供利润增长的科技股再次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一些分析师认为,美国股市的最终命运仍取决于美联储降息的次数。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联席首席投资官吉姆·卡伦认为,如果今年降息不到6次,债券收益率自然会上升,因为目前股票和债券之间的相关性很高,这将给股市带来压力。

在分析了美联储自1984年以来的前十轮降息周期后,高盛(Goldman Sachs)的交易员预测,在美联储这次降息后,美国股市将继续上涨。宽松政策开始时收益率下降,但首次降息后,收益率未来的下降幅度将更加有限;收益率曲线先趋于陡峭,然后趋于平缓;至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元将会走强。一旦经济不可避免地下滑,这些趋势将会逆转。

【/h/]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李诞。

相关文章

金价当前“阻力最小”的方向:下行

【/h/]本文来自李的《华尔街见闻》,第一张图片来自视觉中国。【/h/]自今年年初以来,随着市场对美联储预期的重新调整以及一轮获利回吐,金价承压。【/h/]自年初以来,现货黄金价格下跌了约2%,现报每...

消失的证券营业部

6月12日,在广州市中心天河区,位于光大银行大厦27层的光大证券某营业部,只剩下一张光秃秃的办公桌。空没人的办公室门口没有外挂招牌。只有贴在玻璃门上的“新年快乐”字样和门内写着“投资者教育园”的白板还...

英伟达陷入“诉讼麻烦”:被诉滥用版权作品训练NeMo

【/h/]本文来自:财联社,作者:黄俊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h/]作为人工智能(AI)热潮的最大受益者,Nvidia的芯片需求火爆且供不应求。但该公司最近似乎遇到了麻烦:该公司被三名作者起诉,声...

房地产“重大举措”集中推出,事关买房首付、贷款利率等

【/h/]本文来自:财联社,题图来自:视觉中国。【/h/]今日午间,楼市迎来多项重磅利好,央行等部门接连发布三则通知,调整公积金贷款利率、商业贷款利率下限、购房首付比例。【/h/]央行:5月18日起下...

如何看待影视行业的补助?

【/h/]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地方的政府与影视行业的关系比中国更紧密,而这种容易被很多人忽视的关系恰恰是经济支持,这甚至已经成为整个影视行业的无形支柱。【/h/]看完2023年的影视行业年报,事实浮出水...

中企出海闯荡史:在高风险中寻找机会

【/h/]“小试牛刀”是中国一家顶级互联网公司的负责人。2016年,其对海外业务进行了总结和定位。即使时隔两年,国内一级市场仍鲜有关于出海的讨论。一家顶级风险投资机构的创始人曾对我说:“我们永远不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