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Biotech:破产、关闭、退市
【/h/]2024年开年不到一个月,就有两家生物科技公司宣布破产退市。
【/h/]1月12日,姬伯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姬伯生物”)正式向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提交破产清算申请。目前该案已受理,将于2024年3月6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h/]一个月后的2月13日,另一位明星连。US,宣布公司董事会已完成对公司的全面战略审查,并决定逐步减少其业务,包括出售剩余资产、裁员、从纳斯达克退市并逐步停止其临床试验。联拓生物预计将于2024年底前完成与终止运营相关的活动。
据业内人士称,生物技术企业的破产并不意外。在寒冷而庄严的时刻,破产和关闭的案例可能会越来越多。
【/h/]“目前,这是企业发展的现状。管道没有创新性,面临非常强的内卷化,未来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破产。管道没人要,融资不顺利,最后只能选择破产。”医药行业投资者宋云(化名)告诉时代财经记者。
【/h/]随着药品监管改革,2015年以来国内涌现出数千家新药研发公司,国产创新药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在抗癌药领域,成为公认的“内卷化”赛道。然而,自2022年底以来,生物医药行业进入下行阶段,投资者使用频率低、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显现。
【/h/]寒冬里,“活下来”成了生物科技人最大的希望。
【/h/]“过去几年,医药市场的泡沫越积越大,人们沉浸在讲好PPT故事’,靠融资赚快钱的美好未来中。但事实上,当管道商业化的梦想被逐一打破时,人们意识到可靠的药物可以讲述好故事,优秀的临床数据可以有所收获。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深投资者王莉(化名)告诉时代财经,“我们需要的是更好的产品。"
【/h/]一个生物技术产品是否抗打和差异化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而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意识到,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已经从狂飙突进到大浪淘沙,只有具备强大源头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h/]首先,生物技术在2024年消失了。
【/h/]在正式申请破产和解后,“开创原创生物制药未来”的字样依然闪耀在姬伯生物的官方网站上。
【/h/]2017年,随着医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赛道上出现了众多创新药。张海州当时是先声药业临床前R&D的负责人,他选择辞职并在杭州成立了姬伯生物。
【/h/]官网显示,姬伯生物基于独特的大分子药物快速筛选平台和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BJ-SIB@双抗体平台,致力于开发具有全球自主产权的创新生物药,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在融资方面,张海州在202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姬伯生物自2018年正式运营以来,已作为天使投资人运营了三年多。”
【/h/]然而,自2021年以来,该公司从未披露过新一轮融资。
【/h/]目前,姬伯所有的生物管道都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官网显示,该公司有7个研究项目,涵盖实体瘤、血液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其中,BJ-001(IL-15融合蛋白)和BJ-005(PD-L1/TFG-β)在中国和美国处于一期临床阶段,BJ-009(双功能抗体)、BJ-011(双特异性抗体)、BJ-018(双特异性抗体)和BJ-020/20也处于一期临床阶段。
【/h/]作为公司成立后第一个进入临床阶段的产品,姬伯生物的BJ-001(IL-15融合蛋白)自亮相以来就自带光环,激起了市场的想象力。
【/h/]由于IL-15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它不仅可以增加NK细胞和T细胞的数量,还可以激活NK细胞和细胞毒性CD8+T细胞,从而杀死肿瘤和其他病原体,在肿瘤和感染性疾病领域具有很高的治疗潜力。IL-15靶向药物被认为是新一代抗癌之光。
【/h/]目前全球尚无IL-15单抗药物获批上市。在研究项目中,海外生物公司ImmunityBio Bio在全球进展迅速。2023年10月底,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受理了ImmunityBio重新提交的IL-15融合蛋白药物(N-803)上市申请。在中国,恒瑞医药(600276。“创新药一哥”SH)也对姬伯生物的IL-15虎视眈眈。
【/h/]BJ-001是姬伯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肿瘤靶向IL-15融合蛋白,拥有全球专利。公司官网提到:“BJ-001不仅克服了重组IL-15半衰期短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其肿瘤靶向性可以使IL-15富集在高靶表达的肿瘤中,从而降低全身毒性并增强疗效。”
【/h/]2019年9月,BJ-001获得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姬伯生物特别提到“在提交给美国FDA 28天后才收到通知”;2020年4月,BJ-001在中国获批临床试验,成为继恒瑞医药SHR-150之后第二个在中国获批临床试验的IL-15融合蛋白。2021年10月,美国FDA还授予BJ-001治疗胆管癌的孤儿药资格;2023年3月,姬伯生物宣布将与默克合作,在正在进行的I期临床试验中探索BJ-001联合默克的PD-1抑制剂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h/]一家知名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总监赵露(化名)告诉时代财经记者,BJ-001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渠道。即使在得知姬伯生物公司已经申请破产后,他仍然认为BJ-001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项目,“但它不排除风险”。
【/h/]然而,目前姬伯生物已经破产,未来能否继续投资BJ-001的研发还是未知数。就在破产消息披露前,美第奇(688202。SH)正式宣布博通生物医学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海州将担任该公司临床前研究部门的总裁。在这种情况下,姬伯生物在IL-15和原创生物制药领域的理想可能会落空。
【/h/]与博通生物的意外破产相比,联拓生物选择退出历史舞台是一个标志。
【/h/]早在2023年,联拓生物就开始频繁出售管线资产,包括公司的主要品种Mavacamten;到了12月,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在两天内离职。一系列变化引发了人们对该公司发展的猜测。
【/h/]License-in(授权引进)是联拓生物身上最显眼的标签。自成立以来,联拓生物一直依靠特许经营模式来扩大其R&D生产线。截至目前,其现有的7条在研管道全部为进口管道。
【/h/]关闭的消息不仅引发了市场对联拓生物的讨论,也引发了业内对License-in模式的反思。重金收购pipelines后如何层层推进产品上市,实现自我造血,成为业内对以License-in模式为核心的Biotech的质疑。
【/h/]其次,洗牌加剧
【/h/]“新药的研发一直很困难,公司倒闭也很常见,这在各行各业都很常见,更不用说姬伯生物是一家只有天使轮融资的公司。”1月23日,一些医药行业人士如此感慨。
【/h/]尽管如此,这一负面消息还是进一步绷紧了目前波动频繁的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的神经。姬伯生物的破产可能证明国内生物技术已经进入了一场更加残酷的洗牌淘汰比赛。
【/h/]早在2022年,一些制药行业的从业者就预测,那一年将有超过1000家生物技术公司消失,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真正的生死挑战将出现在两年后,也就是2024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物技术公司不会是唯一一家破产和消失的公司。
【/h/]受益于2018年港股18A和2019年科创板的落地,以及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生物医药行业在2021年达到顶峰。据医魔方统计,2021年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为1810起,投资额为2050.2亿元。在IPO方面,2021年共有123家公司IPO(包括a股、美股和港股),接近2019年和2020年的累计总和。
【/h/]然而,这种热潮极其短暂。2022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寒冬逐渐笼罩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生态链。由于对需求端的担忧加深,资本市场投融资活跃度明显下降,许多创新药企出于生存考虑收缩管线、裁员。
【/h/]据医药魔方统计,2022年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为1200起,投资金额减少约一半,约为1063.4亿元,IPO(包括a股、美股和港股)数量为84起。截至2023年8月底,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为526起,投资额为432.6亿元。共有36家公司完成IPO,比2022年同期减少11家。据时代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1月以来,已有超过8家医药相关企业按下IPO暂停键。
【/h/]面对现状,作为投资人的宋云表示无奈。现在,除了用计算器估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能维持多久之外,大多数时候他还是希望以不变应万变。
【/h/]“目前政策和市场环境不利。一方面,IPO收紧,短时间内难以上市。这种环境使得投资者的退出渠道不畅,也使得投资者不愿投资新项目。投入的资金很容易‘泼水’。因此,不动是目前最安全的方法。”宋云对时代财经叹了口气。
【/h/]上游投资者收紧了步伐,而等待投资者培育的下游生物科技却无能为力。“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已经成为业内普遍的策略。
生物技术公司的产品目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尚未上市。该公司创始人告诉时代财经,自2022年底以来,他感觉投资者出手的频率正在下降。2023年,创始人陆续见到了一些投资人,但直到现在他还没有获得新的融资。
【/h/]看似已经“登陆”的上市生物科技,日子也不好过。投资者普遍认为生物技术泡沫已经破裂。早在2021年下半年,国内多数生物科技上市公司股价已回调50%以上,二级市场新股纷纷破发,市值缩水,叠加外部环境影响。像互联网一样为新药赚快钱的梦想没有实现,但在研发和融资方面处处碰壁。
【/h/]以港股市场为例。如今,通过港交所18A规则上市的生物科技(指通过港交所18A规则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命运呈现两极分化。一些盈利时间表已经提上日程,而另一些公司仍在担心现金流。
【/h/]头部生物科技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成为Biopharma和Bigpharma的阶段,现金流充裕,如百济神州(688235。SH;;06160.HK;BGEN。美国)、再鼎医药(09688。程诺建华(09969)。香港)、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香港)、康方生物(09926。HK)等。,到2023年上半年,其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全部超过40亿元,其中百济神州的现金流达到246.43亿元。然而,尾部生物科技的现金流在寒冬中变得越来越紧张,其中几家公司的现金甚至不足1亿元。例如,截至2023年年中,02181.HK麦博药业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2300万元人民币,而这一数字在2022年年中仍为8020万元人民币。
【/h/]现金流危机直接影响到生物技术的生产、R&D和商业化,迫使企业加快“减负瘦身”以求生存。
【/h/]2022年11月,基石药业(02616.HK)苏州产业基地停产的消息在医药圈传开;2023年,它仍然在“瘦身”以度过寒冷的冬天。2023年下半年,基石药业在两个月内连续授权三款创新药。截至目前,基石药业2023年的业绩尚未出炉,不知道今年的“瘦身”成果是否显著。
【/h/]云顶新药(01952.HK)于今年2月19日宣布,公司与加拿大mRNA疫苗公司Providence订立终止协议,双方同意完全终止合作及许可协议、新冠肺炎疫苗许可协议及股份发行协议,该等协议将于2024年2月16日(生效日期)生效。
【/h/]对于终止合作的决定,云顶新耀在回应媒体时解释称,终止合作是基于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2024年公司将加大自主研发创新力度。此次调整后,公司可以根据公司战略更灵活地开发自己的研究产品,并拥有这些产品的所有知识产权和所有全球权益。
【/h/]此外,云顶新药强调目前不会继续开发新冠肺炎疫苗。之前共同研发了狂犬病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但暂时没有进一步的研发计划。现在公司专注于肿瘤疫苗的研发。
【/h/]第三,未来在哪里?
【/h/]大浪淘沙之下,国内生物科技洗牌加剧,想要突破重围并不容易。
【/h/]宋云坦诚地告诉时代财经:“今年可能比去年更难过,我们的项目也比以前大大减少了。它正在一步步触底,很难说什么时候会好转。”
【/h/]面对当前的困境,行业略显紧张,甚至有部分业内人士对中国创新药的发展表现出悲观情绪。但是,在投资者眼中,周期性变化肯定是存在的。一位在医疗领域工作了20多年的投资者告诉时代财经:“我在这个行业已经呆了很长时间,看到了几轮周期性变化。现在我比较平静,我希望后续的结果由投资公司来实现。”
【/h/]在等待下一轮周期的同时,一些医药行业人士也向时代财经记者表示,他们将根据形势和政策的变化逐步调整考虑标的的标准,在蓝海领域真正拥有“原始创新”将成为他们未来的选择标的。
【/h/]“从政策导向来看,现在抛售黄金的风险非常高。对于医生来说,当两种药物的临床效益相似时,不太可能因为一种新药给出的回扣点更高而取代现有药物。这个逻辑在未来是说不通的。真正好的品种有非常强的临床获益,目前的治疗是空白。现在,只要一种药物问世,你就可以以很少或没有销售成本的方式自然流动,只要医院可以获得它。”探针资本高级副总裁王一舟告诉时代财经。
【/h/]以抗癌药为例,在王一舟看来,抗癌药开发中的差异化越来越低,更需要找到差异化的项目。他提到上市的肿瘤药物都处于晚期阶段,甚至处于NDA(新药申报注册)阶段。但许多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肺癌和其他一些实体肿瘤,面临许多竞争对手,即使它们后来能获得NDA奖,它们是否能最终向投资者反馈它们有成功的投资回报才是关键。
【/h/]目前国内新药开发中靶点集中、内卷化严重的现象突出。瑞士瑞信银行咨询曾在2022年的年度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接受的新药中有41%是基于6%的流行靶点,这导致靶点同质化严重。关键是实现差异化竞争,摆脱内卷化,瞄准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加强药源创新。
【/h/]“因为NDA背后的逻辑在于CDE(国家医疗产品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看看这种药物的临床效益是否优于现有的治疗药物,如果是的话,它实际上可以获得批准。但是,从PI(主要研究者)的实际临床选择来看,如果与现有的处方药相比只有2%或5%,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足够大的差异。这一点点临床益处并不意味着必须更换药物,这可能导致销售情况比预期更差,并带来更大的投资风险。”王一舟坦率地告诉时代财经。
【/h/]此外,王一舟还向时代财经提到,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疗效的药物能够实现更低的成本,或者在支付角度上存在差异,这也是目前更具投资前景的项目。
【/h/]2015年被认为是中国创新药物开发的元年,它站在即将到来的10周年的岔口。对于许多国内生物技术公司来说,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机会谈论“下一个十年”。
【/h/]针对如何在寒冬中寻找机会,多位医药行业人士向时代财经记者表示,寒冬之下,企业很难说最优解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打磨好产品,要么出售产品,要么自己将产品商业化,以换取更多资本。
【/h/]“任何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创新药物本身就像芯片半导体一样。即使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也不可能回到2017年之前仿制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也不可能在清零后归零,必须继续向前发展。”王一舟对时代财经说。
【/h/]王一舟一直关注一些投资机构从财务增资转向收购和兼并。在他看来,这种变化是表达对投资标的信任和看好行业发展的另一种方式。
【/h/]“除了直接增资,你还可以从退出方面管理全局。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有一些单一的管道公司即将上市。例如,理想的退出路径是在美国股市上市。如果美股市场困难,可以通过出售管道或在中国并购整个公司的方式退出,从而实现预期价值,这种方式的回报不低于股权增资。”王一舟认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行业的清理是不可避免的,在清理之后,下一步仍将有很多戏空。“并不意味着在清理赛道中的部分企业空后,这个行业未来的增长将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