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3万亿,成都凭什么?

ze1年前健康640

【/h/]日前,各地陆续发布经济数据。2023年四川省GDP总量达6.01万亿元,首次位居全国经济第五大省、中西部第一大省。

【/h/]巧合的是,自2022年成都首次晋升2万亿俱乐部以来,其经济再次跃上新台阶。

【/h/]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74.7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位居全国城市前十。

【/h/]作为经济大省和经济大市,四川和成都的经济同步突破表明中西部地区正在崛起为新的增长极,挑起了稳定经济的大梁。

【/h/]我

【/h/]过去一年,经济复苏是全年的主旋律。

【/h/]但“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隐性风险仍较多”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不同地区经济走势分化。

【/h/]直面挑战,成都为何能一路领跑?

【/h/]以竞争经营城市,以消费带动,打造强市和营商环境是重点。

【/h/]首先,2023年堪称成都的高光之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科幻大会、ITTF世界杯等一批重量级国际赛事的举办,不仅刷新了国际存在感,也将“以赛经营城市”推向了新的高度。

【/h/]开好会,搞活一座城。大型活动和展览一直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盘活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刺激经济的利器。

【/h/]大运会结束后,成都将迎来2024年汤友羽毛球杯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向世界体育之都大步迈进。

【/h/]第二,万亿消费是城市消费水平的体现,成都的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万亿大关。

【/h/]在“以赛兴城”的助力下,成都不仅跻身全球十大体育之都,而且体育经济和文旅经济齐头并进,展现出强大的人气效应,带动消费强劲复苏。

【/h/]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增速在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

【/h/]这意味着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之后第六个万亿级消费城市,也是第二个消费总额突破万亿的省会城市。

【/h/]过去几年,消费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消费驱动也正在成为区域竞争的最大变量之一。

【/h/]拥有庞大人口、超大规模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和国际消费中心的成都自然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h/]第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决定一个城市能否持续向上跨越的关键,而做强城市、打造强产业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h/]在产业战略引领下,一系列百亿级项目落地。

【/h/]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市99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85亿元,重点产业项目占比过半,其中包括投资超百亿元的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总投资630亿元的BOE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创下成都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个产业项目。

【/h/]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大投资带动大产业。百亿甚至千亿项目不仅可以直接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布局新兴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h/]第四,龙头企业络绎不绝的背后,既是城市自身磁性吸引力的体现,也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必然结果。

【/h/]几天前,从东部的上海到西部的成都,“第一个春节”聚焦营商环境。

【/h/]继荣获“2023年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后,成都近日发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拉开了营商环境6.0改革的序幕。

【/h/]从营商环境1.0到6.0,成都共推出906项改革举措。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价标准和发达城市的经验,通过数字赋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h/]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60.2万户,全市商事主体总数增至389万户,规模仅次于深圳。市场吸引力之强、创业密度之高可见一斑。

【/h/]成都是名副其实的“机会之城”,大量市场主体的“用脚投票”生动体现了这一点。

【/h/]把握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点,对冲不利因素的影响,是成都经济多年领先的原因。

【/h/]二

【/h/]随着经济的飞跃,成都的综合能级也在逐浪上升。

【/h/]国际门户枢纽是一个城市区位优势和综合地位的最佳写照。门户是必经之地,枢纽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地。

【/h/]与华东地区的上海、华南地区的广州一样,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国际门户枢纽,是名副其实的“交通之城”。

【/h/]2023年以来,成都连夺一个“第一”(成渝联合体)、一个“第三城”和一个“第四城”,彰显了中国“第四极”的综合定位。

【/h/]一个“第一”是指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过5000列,位居全国第一。

【/h/]传统贸易时代,港口的距离决定了与世界主要市场的距离,沿海地区能够脱颖而出,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h/]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欧班列与国际空港口贸易的兴起,内陆城市强势逆袭,成为新的开放高地。

【/h/]去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5300余列,连接国内外130多个城市,综合运行指数保持全国第一。

【/h/]一个“第三城”就是杭空。成都是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城市航空空客流位居全国第三。

【/h/]2023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突破4000万人次和3000万人次,共计7492.4万人次,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h/]作为一个超级流量入口,机场不仅意味着商务交流的便利性和可达性,还促进了航空空物流业、航空空制造业、港口经济等产业的发展,可以成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h/]因此,近年来几乎所有特大城市都在计划建设“双机场”,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也在努力打破机场停摆的尴尬。成都能够率先布局“双机场”,进一步跻身“7000万俱乐部”,无疑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h/]第四个城市是地铁。2023年,成都地铁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超过深圳,再次成为国内轨道交通第四城。

【/h/]地铁里程不断增加,客流量也创历史新高。

【/h/]交通部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地铁总客流达21.1亿人次,仅次于广州、广州、深圳,单日最高客流783.9万人次,客流强度稳定在1万人次/公里/天,领跑各大城市。

【/h/]地铁里程和总客流与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切相关;客流强度反映了地铁的繁忙程度和利用效率,反映了城市就业、商业、消费和旅游的繁荣程度。

【/h/]成都能拿下第四座地铁城市,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客流强度超过1的城市,既是超人气的写照,也是成都经济活力和消费热情的体现。

【/h/]在不久的将来,成都有望率先成为1000公里地铁俱乐部,并将继续向外延伸,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

【/h/]从机场到地铁,再到铁路,借助四通八达的交通,成都晋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城市,也成为首屈一指的“流量之城”,人流、物流规模巨大。

【/h/]三

【/h/]交通之城不仅是交通意义上的,更是消费意义上的。

【/h/]作为后疫情时代的消费复苏之年,2023年堪称“网红城市”井喷之年,但流量经济增长迅速、衰减迅速。你方唱罢我登场3月和5月,只有少数城市能够保持“长红”,成都就是其中之一。

【/h/]去年成都旅游接待总人数超过2.8亿人次,同比增长71%,全面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前列。

【/h/]游客涌入,演艺市场也在空前爆发。

【/h/]根据成都文光旅游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成都共有4500场商业音乐演出,票房达12亿元,观众达400万。

【/h/]“去一个城市开演唱会”。大型音乐会不仅能带来直接的门票收入,还能拉动住宿、餐饮、旅游等业态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和消费效应。

【/h/]去年11月,张学友在成都举办了9场演唱会,吸引了超过一半的跨城观众。除了2.2亿元的门票收入外,它还带来了4.3亿元的综合收入。演艺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

【/h/]借助大运会等国际赛事,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演艺等产业深度融合,为成都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h/]数据显示,成都体育和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分别增至1100亿元和2500亿元,是提振消费、拉动经济的新亮点,而体育赛事竞争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h/]来源:仲量联行

【/h/]文化旅游、演艺、体育等持续火热的市场。预示着成都正在完成从“网红”到“长红”“流量”到“保留量”的转变,也带动了一座新的万亿级消费城市的崛起。

【/h/]与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矩阵中的万亿GDP城市一样,万亿消费城市是消费驱动时代高能级城市的标配,也是城市发展潜力的体现。

【/h/]为什么成都的消费这么旺?

【/h/]后疫情时代的消费井喷是其一,大运会等盛会带动的赛事经济效应是其二。“三城三都”战略规划激发的消费新活力,新经济、新场景带动的消费新业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h/]因为这些优势,成都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榜单中名列前茅。

【/h/]根据仲量联行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显示,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其中体育赛事影响力、消费场景营造力、零售资源整合力位列前三。

【/h/]从万亿消费城市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在消费驱动时代赢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比赛。

【/h/]一流城市都在回归制造业强市。

【/h/]去年5月,上海突然远赴千里之外的成都举办投资合作推介会。此举前所未有,被媒体誉为“反向招商”的第一枪。

【/h/]毕竟,作为经济第一大城市,上海长期以来一直是招商引资的目的地,但现在它主动放下“身段”,前往西部寻找机会,这无疑是对成都最大的认可。

【/h/]上海主动联手成都,说明成都在全国产业矩阵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在一些新赛道中表现出领先地位,有足够的筹码吸引一线城市。

【/h/]“反向招商”的出现还有一个背景。去年以来,上海再次提及“25%红线”,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25%,发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市的最强音。

【/h/]事实上,早在2022年,成都就提出了打造重塑产业新“四梁八柱”的强市战略。

【/h/]2023年以来,成都进一步强调“始终坚定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战略决心”,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h/]目前,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早在2020年就已突破万亿,装备制造正向万亿大关迈进。

【/h/]在最能体现制造业实力的国家级产业集群方面,成都获得了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等9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h/]在代表新质量生产力的未来产业方面,成都正在布局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攻关突破基因治疗、空天力、类脑智能、6G等前沿技术,抢占新赛道、构筑新优势。

【/h/]根据最新规划,到2025年,成都工业综合实力将进入全国前十;到2035年,全面建成制造业强市,进入增加值万亿城市行列,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

【/h/]成都制造,为何发展势头如此强劲?

【/h/]一方面是创新驱动带来的支撑。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已成为中国R&D的第一梯队。

【/h/]近日,各地陆续披露2022年R&D投入数据,成都研发经费投入达733.26亿元,位居全国第六;R&D强度为3.52%,超过了广州和重庆。

【/h/]成都R&D实力的跃升得益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的支撑,也与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

【/h/]目前,成都已集聚7所双一流高校、65所普通高校、54家在川科研院所、139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h/]其中,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成渝(兴隆湖)综合科学中心为代表的大科学平台正成为高端创新资源的承载地和重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成为打造千亿级乃至万亿级产业的重要智力支撑。

【/h/]在企业方面,成都培育了1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28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2100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1.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622万各类人才,形成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库。

【/h/]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世界顶级科技集群排名,成都排名第24位,首次跻身前25名,与2018年的第56位相比,排名大幅跃升。

【/h/]凭借这些智力资源,成都的科技创新在全球名列前茅。

【/h/]另一方面,打造强链正成为成都建设制造业强市的主战场。

【/h/]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成都将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优势产业,以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航空空制造、生物医药等10个以上万亿级支柱产业集群。

【/h/]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强链建设的助力。目前,成都正着力布局打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空、航空航天等八大产业生态圈,捕捉前沿技术,聚焦28条重点产业链。

【/h/]如果说制造强市是成都新型工业化的目标,那么打造强圈强链则是制造强市的可行路径,而8大生态圈和28条重点产业链则是成都未来产业跨越的关键。

【/h/]创新驱动叠加打造强链,成都的万亿产业之路将越走越稳。

【/h/]v

【/h/]成都,离3万亿俱乐部还有多远?

【/h/]10年来,成都连续跨越130个千亿级台阶,先后迈向万亿GDP俱乐部和2万亿GDP俱乐部,跻身国内城市第一梯队。

【/h/]从2013年到2023年,成都经济总量增长了1.33倍,在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常住人口规模从1500多万增长到2100多万,人口年均增幅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h/]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成都在全省、城市群和全国的战略定位不断提升,也与成都自身的前瞻性布局和规划有关。

【/h/]从国家定位看,成都处于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内国际大循环等多项国家战略交汇点,是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h/]从省域版图和成都自身布局来看,成都是经济大省的压舱石和主引擎,而成德资都市圈是中西部地区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成渝双城都市圈是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并列的第四极。

【/h/]从产业发展来看,成都抓住了新一轮产业西迁和地权复兴的机遇,将内陆腹地打造成开放前沿,从制造业大市迈向制造业强市,为经济长期发展带来了蓬勃的增长动力。

【/h/]根据规划,未来5年,成都将打造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和10个以上万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均超过1.2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

【/h/]在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持下,在建设强市、三城、三都的支持下,这个目标可能并不遥远。

【/h/]届时,成渝有望继位列全国综合交通和城市群“第四极”之后,再次问鼎经济“第四极”的位置,为西部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

新大学密集获批,高教弱省谁先逆袭?

2024年高考今天拉开帷幕。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达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在万千学子迎考之际,各地高校获批的消息也密集传来。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5月份以来,...

回购条款是如何摧毁一个中产创业者的?

2023年11月,文章《创业者,我该死吗?非常受欢迎。文章透露,某创业者创业后未能履行回购要求,被进一步限制高消费,申请拘留,连医保的钱也被冻结。他生病了,丈夫抑郁了,全家破产了,陷入了没钱没自由没...

OpenAI新法庭文件曝光:马斯克说谎了?

【/h/]马斯克与OpenAI之争有了新进展。针对马斯克的诉讼,OpenAI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法律文件,要求当地法院根据加州法律将此案认定为“复杂案件”,从而避免马斯克利用法律程序规则获取OpenAI的...

一周三利空:连遭降级后,苹果又面临反垄断诉讼

本文来自:华尔街体验APP,作者:李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下了一夜的雨,被投行多次降级的苹果又遇到了新的盈利空消息。 据媒体报道,美国东部时间1月5日周五,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司法部对苹果的一项调查...

港股、人民币、中概股提前猛攻

【/h/]在a股的“五一假期”期间,中国的资产正在经历一轮快速增长。【/h/]具体来看,虽然南向资金最近两日无法参与港股,但恒生指数连续第九个交易日收涨,创2018年以来最长连涨纪录,恒生科技指数也创...

回乡见闻:东北五线小城金店遍地开花

【/h/]春节期间,各地黄金市场掀起“淘金热”。财联社记者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观察到,一家名为大商新玛特的商场内开设了8家金店。离商场不远的步行商场约有10家,许多年轻人在柜台咨询和试穿。此外,龙元素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