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学密集获批,高教弱省谁先逆袭?
2024年高考今天拉开帷幕。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达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在万千学子迎考之际,各地高校获批的消息也密集传来。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5月份以来,全国已有数十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增项、转学等。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这些变化,尤其是一批新大学的建立,意味着新的选择和升学的希望。对于地方而言,新增或调整高校的申请获得批准,有望推动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和实力提升。
近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年突破历史新高,不断有呼吁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减少高考社会焦虑。
目前高校新一波优惠条件来了。谁是大赢家?在近年来“疯狂”的大学建设浪潮下,谁能率先为那些努力多年的高教弱省摘掉“萧条”的标签?
01、大赢家“为什么广东GDP那么高,好大学那么少?”
高校实力与经济水平的不匹配,一度是经济大省广东面临的尴尬局面。
具体来说,广东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高考人数历年也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约76.8万人。然而,这个在很多领域都拥有第一头衔的省份,却缺少高等教育,与“强省”的地位相去甚远。
据相关统计,在2017年公布的首批“双一流”高校中,北京、江苏、上海分别以31所、15所、13所位列前三,而广东仅有5所高校上榜,落后差距十分明显。
高等教育资源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受高等教育短板刺痛的广东,很早就开始努力填补“洼地”。
2015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多年来,超强度的建设和超常规的投资也成为当地“疯狂”缺点的有力证明。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2021年高等教育经费安排方案》,从2021年持续到2023年,总投入约106.5亿元,帮助高校“冲强”。所以广东就成了“花大价钱办大学”的典型代表。
得益于当地的努力,广东高校建设迎来了收获期。
根据2022年公布的第二批“双一流”高校名单,中国新增7所高校,其中3所来自广东,可谓“最大赢家”。广东省入围高校也从5所增加到8所,排名从全国第7位跃升至第4位。
从新批高校来看,广东的逆袭势头仍在继续。
5月13日和15日,教育部发布了两份《关于批准设立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分别涉及9所和24所高校。
其中,仅广东省就有4所高校,其中新增1所,更名为大学1所,2所“升格”高校——深圳理工大学新成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肇庆医学院分别升格更名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和肇庆医学院。
不仅是四所本科大学要在短短三天内获批,其“含金量”也不容小觑。
耗时近六年打造的深圳理工大学,凭借多所老牌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强大的中科院基因备受瞩目。也是经济强市深圳继第二轮高校“双一流”建设后迎来的又一所高校。
据深圳理工大学筹建办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范剑平介绍,该校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中国科技大学深圳分校”,用20年时间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大学”。
“佛山大学”的诞生,意味着继广州、汕头、深圳之后,佛山终于有了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大学。同时,成功升级更名的肇庆医学院成为广东唯一一所以“医学院”命名的高校,也是继湛江广东医科大学之后,又一所非广州的医学本科高校。
02。猎人
曾经的“高教萧条”如今已经赶上了,于是广东成为了很多面临类似困境的省份的学习对象,包括同样是沿海经济大省的浙江。
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3年6月15日,下同),浙江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109所,在全国排名第11位,远远落后于其他五大经济大省。
“量”小,“质”不优。在第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浙江只有一所高校入选。虽然在第二轮榜单中增加到了3所大学,但在全国各省中仍是落后梯队,甚至比上海、江苏等周边省市的10多所大学更有实力。
“与一些兄弟省市经济发展的突出成绩和高等教育的实力相比,高等教育被外界视为浙江发展的短板。”用当地媒体的话说,作为经济强省,浙江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
“我们离“双一流”省份还有多远?”深刻反省后,浙江开始奋起直追。
据公开报道,继去年年初春节第一会上提出“双一流196工程”后,浙江在今年的“春节第一会”上再次聚焦人才强省建设,弥补高等教育短板的决心跃然水面。
目前浙江的努力已经有了成效。
比如当地政府重点推进的“一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模式”,近两年迎来了可喜的进展。
去年12月,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嘉兴学院更名为嘉兴学院。努力多年的嘉兴,终于实现了“大学梦”;
今年5月,教育部官网宣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即将成立,这意味着金华和杭州将各增加一所新的大学。
与此同时,浙江省的其他城市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加速前进。
比如“举全市之力推动学校更名为大学”的湖州师范学院,早在2022年就正式宣称“已经具备更名大学的条件”。今年年初,湖州市政府进一步发文,明确提出“争取尽快完成更名工作”。
此外,绍兴文理学院在今年4月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也提到,以更名设校为契机,回应地方政府的新期待,将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完成绍兴文理学院更名的历史任务”是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03,新方向
作为“高教洼地”的代表,广东、浙江两省在探索中的一些共性趋势值得思考和关注。
从地域分布来看,非省会城市和普通地级市近年来明显倾斜。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大学,尤其是好大学,普遍集中在省会城市,成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突出表现。
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数量最多的20个城市均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其中北京、广州、武汉、郑州、重庆位列前五。
以广东为例。广州的本科高校多达38所,而同样是万亿GDP的大城市深圳、东莞、佛山分别只有6所、3所和2所。在珠三角以外,这种不平衡更为突出。
浙江60所本科高校中,杭州有28所,宁波、温州、嘉兴、绍兴、金华分别有8所、6所、4所、4所,而南方的台州、丽水、衢州只有1所。全省23个“双一流”学科中,有21个位于浙江大学。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地方把缓解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作为需要克服的瓶颈,有意识地填补省内薄弱城市和高校空。
近期获批的深圳理工大学、佛山大学、肇庆医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是国家支持和地方努力的结果。
放眼全国,继广东、浙江之后,还有更多急需崛起的“高教洼地”。最近的一个趋势是,一些地方高等教育资源正在加速向县域延伸。
从最强县级市昆山的杜克大学,到2019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溧阳天目湖校区开学,到2022年河南省罗山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首批新江淮校区和在建的北京理工大学怀来校区...高校县级教育始于东部地区,逐渐向其他地区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部明确“严控高校异地办学”的背景下,地方下大力气办好地方高校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也意味着,对于那些急于弥补短板的高等教育薄弱省份来说,轨道的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外向内,必须更加重视地方高校实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