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抢企”竞争,上海何以突围?
谁在领导这场经济之战?
【/h/]日前,2024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举行,大会以“上海链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紧扣新质量生产力,与世界共享上海经济活力、创新动力、城市魅力和投资潜力。
【/h/]这是全球招商大会连续第四次在上海举办,也是继去年海外招商、反向招商之后的又一大动作,将推动经济迈上新的高度。
【/h/]上海拼命“抢企业”。它释放了什么信号?
【h/]01
【/h/]企业和人才的“用脚投票”是检验营商环境和投资吸引力的试金石。
【/h/]从去年开始,许多上海人发现他们身边的外国人变多了,从普通游客到外国人才再到跨国公司的高管。
【/h/]截至3月中旬,作为中国最大的空口岸,上海浦东机场入境外国人超过52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5倍。3月11日,入境中国的外国人数量创下了近四年来的新高。
【/h/]在这些外国人中,不乏以美国CEO库克为代表的外籍高管。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以来,已有数百名跨国公司高管到访上海。
【/h/]与人员流动带动的强劲人气相比,近年来外资企业在上海持续“加仓”,共享投资机遇。
【/h/]作为中国GDP第一城,上海不仅是国际经济中心,也是全球观察中国的窗口,一直是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首选。
【/h/]尽管全球地理格局越来越复杂,“脱钩”“去风险”等说法层出不穷,但无数外企仍在用实际行动做出自己的选择。
【/h/]过去一年,上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17家,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0.8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居大中城市首位。
【/h/]据悉,上海连续四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500亿美元,吸引7万多家外资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城市。
【/h/]在这些外商中,不乏以跨国公司总部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这已成为上海全球吸引力不断增强的写照。
【/h/]仅2023年一年,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家、外资R&D中心30家,分别达到956家和561家,位居内地第一。
【/h/]在外资企业不断涌入的同时,无数本土企业纷纷落户上海,将上海作为争夺新的优质生产力或“走出去”的重要一站。
【/h/]截至2023年底,上海企业总数达289.2万家,每10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总量和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
【/h/]这些企业包括众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大型科技龙头企业,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科技龙头企业”的金字塔型企业矩阵。
【/h/]外资在上海“加仓”,本土创新企业不断涌现,这与上海经济强劲反弹、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不无关系,也离不开密集招商行动带来的贡献。
【/h/]近年来,上海主动走向美国、意大利、瑞士等欧美发达国家,发起全球“抢企”攻势。同时,放下“身段”,主动在中西部城市“反向招商”,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
【/h/]每一次全球招商大会、每一轮全球招商、每一波营商环境改革,都将擦亮“投资上海”的金字招牌,向海内外展示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梦想之城的强大生命力。
【/h/]“选择上海就是选择与机遇同行,投资上海就是投资未来”,这句话越来越深入人心。
【h/]02
【/h/]面对国内外顶级城市的投资竞争,上海为何突围?
【/h/]近两年,“抢企大战”和“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h/]粤港澳联合举办大湾区全球投资促进大会。香港高调喊出“抢企业、抢人才、抢资本”,新加坡相继推出“顶尖专业人才证书”和“国际商业领袖计划”...
【/h/]突然之间,从国内到国外,从内陆城市到国际城市,招商引资被视为经济斗争的起点。
【/h/]面对全球企业竞争,上海有哪些优势?什么是杀手锏?
【/h/]说起上海,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一面,却忽略了上海作为制造业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另一面。
【/h/]与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国际化程度较高,但全产业链优势独特。
【/h/]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已经开始“去工业化”,而一些城市只保留了金融、贸易或R&D设计的单一功能,空工业化的难度一直存在。
【/h/]相比之下,上海是为数不多的集制造、科技、金融、贸易、航运于一体的全球城市。它不仅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也是高端制造的关键环节。
【/h/]放眼全球,没有一个GDP接近5万亿的顶级城市还像上海一样保留着数万亿的制造业,并将制造业占比25%作为必须坚守的红线。没有一个城市能像上海这样聚集如此庞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h/]目前,上海制造业总产值接近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h/]与中国主要工业城市相比,上海最大的优势不在于规模和体量,而在于高端制造业。
【/h/]上海制造总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集聚了众多科技自立自强相关核心产业,产业链安全可控。
【/h/]目前,上海正在形成“2+2”+“3+6”+“4+5”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h/]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与新型质量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初具规模。
【/h/]不仅如此,以上海为中心,还有更大的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最具潜力的R&D中心。
【/h/]长三角的存在进一步扩大了上海的产业半径,巩固了其全产业链优势。
【/h/]无论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总能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找到整个上下游产业链,这是其他全球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
【/h/]与此同时,与中国其他一二线城市相比,上海最显著的优势是与世界“连锁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最突出的优势。
【/h/]上海是为数不多的集海陆空优势于一身的世界城市。
【/h/]长江连接着大海,同时也连接着亚太和世界。借助上海的国际优势,许多内地企业可以顺利融入国际市场,而国际企业则通过上海深入中国,分享大国崛起的红利。
【/h/]总之,上海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中心、国内国际循环的链接点、国内企业“出海”的跳板、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h/]这是上海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独特价值。
【/h/]03
【/h/]大国之间的博弈终究是一场科技之战,而新型优质生产力是最关键的一环。
【/h/]近日,上海围绕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宽禁带半导体、生物制造、超宇宙、大飞机、大型邮轮、商业航天、新材料、氢能等10个重点产业链发布投资机会。
【/h/]所有这些产业链都与新的质量生产力密切相关,都指向新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大国博弈和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
【/h/]自今年年初以来,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关注新的质量生产力,各种计划层出不穷。但由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水平和国家战略分工的差异,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发展壮大的可能。
【/h/]因此,在国家层面提醒“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而是防止一哄而起、不搞模式”。
【/h/]哪些城市应该主动作为,率先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北京、上海和大湾区显然正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三大区域不仅融合了国家科学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双中心’,在全球科研城市和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中也位居第一梯队。
【/h/]科研城,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根据《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上海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北京和纽约大都市圈,而大湾区的广深分别排名第八和第十九。
【/h/]全球科技集群,聚焦产业创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顶尖科技集群排名,上海-苏州位居全球第五,仅次于东京-横滨、深圳-香港-广州、首尔和北京。
【/h/]北京、上海和深圳在科研城市和科技创新集群方面都表现突出,它们也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h/]北京和深圳处于两极,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一直是基础创新的高地;当一家科技企业聚集时,90%以上的创新来自企业。
【/h/]上海处于两者之间,集产学研为一体,有大大院、大设施的支撑,有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助力,在基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h/]《2023年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上海拥有15所高校、3个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1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形成系统的战略科技力量。
【/h/]科技创新离不开产业创新的助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
【/h/]上海与新质量生产力相关的产业正在形成领先优势。
【/h/]且不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博弈的焦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这三大最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上海必须主动挑起科技突破的大梁。
【/h/]在一系列事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国重器”方面,上海也承担着突破“瓶颈”制约的重任。
【/h/]无论是国产大飞机C919,还是首艘弹射航母福建舰,无论是首艘国产邮轮“阿达魔都”号,还是首台技术水平最高的国产300兆瓦F级重型燃气轮机...“现代工业之珠”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上海取得的。
【/h/]从基础创新到产业创新,从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上海正勇攀科技高峰,为全球企业创造更多前沿投资机会。
【/h/]04
【/h/]招商引资的“上海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借鉴。
【/h/]过去,招商引资、更多地争夺资源禀赋、土地空、税费补贴、给国土资源钱是“三板斧”,可以说是面面俱到。
【/h/]然而,当经济已经从高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时,“大手笔”式的招商早已成为过去式,土地、补贴等低成本、粗放式的招商更不合时宜。
【/h/]新时期呼唤新的投资模式,上海走在全国前列。
【/h/]一是利用“链上之城”优势,开启“全产业链招商”新探索。
【/h/]从全产业链到连接全球的“链”,双“链”的存在奠定了上海作为“链”上城市的地位,也凸显了上海招商引资的独特性。
【/h/]近年来,上海以主导产业为导向,以补链、强链、扩链为重点,通过精准招商、战略招商、全域招商、逆向招商等方式,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h/]在一些与新型质量生产力相关的核心领域,上海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协同和整体一盘棋。以“深耕环节、精耕产业”为导向,按照“一链一方案”制定了相关招商计划,全力打造优势互补、生态良好的产业布局。
【/h/]第二,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产业人才集聚就是竞争力。上海正在重塑综合成本优势。
【/h/]在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上海有成本优势。
【/h/]这似乎违背了常识。在土地和资金稀缺的上海,土地、人力等成本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哪里能谈成本优势?
【/h/]事实上,衡量成本优势,显性的外部成本是自然的,但我们不能忽视营商环境背后的制度成本以及规模经济、知识共享、技术溢出和创新协同带来的综合成本优势。
【/h/]三是从上海速度到上海服务,展示了“有政府、有有效市场”的运行范式。
【/h/]在国际投资领域,特斯拉“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奇迹,马德纳从战略签约到三个月拿地的创举,创造了“上海速度”的传奇。
【/h/]速度的背后是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服务意识。
【/h/]无论是去年发布的24条投资促进条款,还是今年的“投资上海”一揽子政策,都体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高度结合。
【/h/]在今年的政策大礼包中,上海祭出了“2万亿元银行信贷+1000亿元产业母基金+1000万平方米智创空”的组合拳,不仅政策力度大,产业针对性也很强。
【/h/]第四,对外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也是上海竞争全球城市的基础。
【/h/]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就被赋予了率先开放的重任。在最新一轮深化改革中,上海被赋予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任务。
【/h/]制度型开放意味着上海要对标国际经贸规则,以先行改革、先行开放打造最具国际化和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h/]可以说,上海的先行先试最终受益的不仅是自己,而是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