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反向讨薪”为哪般?
【/h/]随着上市银行陆续披露2023年业绩报告,“银行倒发薪酬”成为热议话题。
【/h/]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已披露“倒发工资”的上市银行包括招商银行、渤海银行、中国银行、天津银行、哈尔滨银行、东莞农村商业银行、瑞丰银行、威海银行、甘肃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累计“倒发工资”金额近亿元。
【/h/]所谓“倒发工资”是指当员工违法、违规或违纪,或在其职责范围内出现非正常暴露的风险损失时,银行可以收回相应期间内支付的部分或全部绩效工资,并停止支付未支付的部分。该系统通常针对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员工。
【/h/]4月2日,某城商行信贷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内经济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银行不良率有所上升,会导致部分员工绩效奖金被克扣。
【/h/]“倒贴工资”逐渐常态化。
【/h/]上述城商行信贷部人士解释道,“目前反向薪酬需求是指基于绩效的薪酬追索扣回机制,是银行内部薪酬激励约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奖必有罚。反向薪酬的情况一般根据员工在贷款业务中的表现和责任来确定。例如,如果员工未能完成业务指标或所处理的项目存在较高的不良金额,银行将根据风险识别结果采取相应的问责措施,这也是贷款业务中控制风险的一种手段。”
【/h/]招商银行2023年“反向寻薪”人数快速增加。年报显示,为化解各类经营管理风险,招商银行根据监管要求和经营管理需要,建立了薪酬延期支付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相关机制。2023年,招商银行追索扣回员工人数迅速增加至4415人,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额为4329万元。2022年,招商银行追回员工2876人,追回绩效薪酬总额5824万元。
【/h/]按照招商银行2023年末11.65万员工计算,被“倒发工资”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3.79%,人均追回金额为0.98万元。
【/h/]招商银行在年报中披露,2023年,公司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共召开7次会议,持续优化考核政策和激励计划,引导干部员工“放眼长远、把握当下”,定期审议全行绩效工资追扣情况,审议通过《新任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固定及年度绩效工资追扣议案》, 并根据h股增值权计划的规定对授予的增值权进行了有效评估和定价。
【/h/]渤海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2023年被追索员工人数上升至499人,被追索绩效工资金额上升至2344万元,而2022年被追索员工人数为370人,被追索绩效工资金额上升至1760万元。
【/h/]此外,天津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该行2023年绩效工资延迟发放1.66亿元,追回绩效工资金额174万元。
【/h/]在上述城商行信贷部门人士看来,薪酬追索扣回机制是银行内部的一种风险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在计算员工工资的过程中,银行将与员工就相关条款达成一致。如果发生不利事件,本应支付的工资可能会被追回。目前,许多银行披露“反向薪酬”,这是多重因素的产物。由于金融监管趋严,银行面临更严格的合规要求,这导致银行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管和问责。同时,银行业绩的压力和不良资产的增加可能会使银行更加重视成本控制。此外,特定的风险事件可能会促使银行收回相关员工的工资作为惩罚和风险分担。
【/h/]华东某银行资深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倒发工资的发生往往源于员工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如信贷管理不到位、欺诈或未及时告知重大风险等。当审计发现问题并得到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确认时,银行将采取追索或纪律措施。
【/h/]在上述银行人士看来,银行一直非常重视员工的行为管理和风险控制。当员工涉及不当行为或错误时,银行通常会进行严格的问责和惩罚。尽管超过95%的机构制定并实施了绩效工资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但此前并非所有细节都已公开披露,因此外界对此关注不多。近年来,随着监管出台相关文件,银行开始加强相关信息披露,追索扣费机制逐步走向常态化已是必然。
【/h/]争议点
【/h/]银行“倒贴薪酬”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发布的《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其中首次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制定绩效薪酬递延追索和扣除规定”。
【/h/]2021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银行保险机构绩效工资回收扣除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绩效工资回收细节。根据《指导意见》,在重要监管指标严重失效、采取风险处置措施、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情况下,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追回并扣减责任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绩效薪酬。
【/h/]《指导意见》还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在披露薪酬信息时,应加大对绩效工资追缴扣回相关信息的披露力度,不断加强薪酬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透明度。此外,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应至少每年审查一次公司绩效薪酬追索和扣除情况,并对薪酬管理承担最终责任。
【/h/]“虽然反向薪酬目前可能会给外界留下负面印象,但也是银行内部管理的必要方式。说实话,和其他行业相比,银行的收入还是比较高的。由于去年没有完成业绩指标,我也损失了一些业绩,但总体工资还是很可观的。”上述城商行信贷部门人士预计,在目前银行员工业绩压力不断加大且短期内难以扭转的情况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从业者面临反向薪酬诉求。
【/h/]在34家披露年报数据的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2023年人均薪酬最高,为61.3万元;中信银行紧随其后,人均薪酬为59.5万元;泸州银行人均薪酬为59.1万元。不过,这三家银行的人均薪酬同比增幅有所下降,其中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均下降了6%,泸州银行下降了0.3%。
【/h/]员工与银行之间的纠纷往往伴随着反向工资支付的过程。例如,员工可能认为银行在追讨薪酬时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或理由,或对追讨的范围和金额有异议;部分员工可能认为责任认定主观或有偏差,绩效评估结果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够客观公正。
【/h/]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有制度可循,但银行的“反向薪酬”并不总是成功的。裁判文书网披露,2023年5月,哈尔滨银行天津分行与哈尔滨银行原分行行长郑发生劳动争议。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均不支持银行向郑某索要工资70.67万元。
【/h/]对此,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新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员工持有异议时,首先要看是否符合《指导意见》规定的追索条件。其次,银行内部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已向员工充分披露。最后,要看员工在追偿的情况下是否存在过错责任。因此,银行需要提前建立清晰明确的追偿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做到事前向员工公示,事后按照公示制度追偿。
【/h/]李新立表示,银行风险管理和员工权益保护首先是现行法律规范是否赋予银行充分的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二是该权利是否可能被滥用。平衡两者的关键在于银行对员工日常工作的管理是否符合监管合规的要求。银行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实现监管合规,才能有依据追回员工薪酬,避免扩大员工的法律责任。
【/h/]此外,李新立建议,银行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并将薪酬与员工的长期业绩和风险承担能力挂钩,避免过度激励带来的风险。同时,银行应加强内控合规文化建设,确保员工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银行内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