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重现人口回流,怎么回事?
【/h/]2023年,不仅“二宾”一炮而红,辽宁和吉林也实现了人口净流入。其中,辽宁人口结束了12年的净流出,实现净流入8.6万人。吉林人口近13年来首次止跌,净流入4.3万人。过去,吉林每年人口净流出30万至40万人。尽管2021年以来流出规模有所下降,但仍在15万人以上。
【/h/]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萧玉认为,这主要与大城市竞争压力增加、东北经济振兴和新兴业态崛起有关。(《南方周末》4月1日报道)
【/h/]在中国,北上广深以及香港,当然是一线城市。
【/h/]但在众多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中,东北地区城市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并不够突出,但它实际上有自己的优势。
【/h/]从清末民初开始,通过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实际上长期处于全国前列,只有上海和天津可以与之相比。新中国成立时的全国铁路网图可以充分展现东北板块的优势。
【/h/]在许多其他城市,包括成都和重庆,这些西部最耀眼的城市,在21世纪初已经探索了城乡一体化和工业体系铺设的方式。与此同时,中国东北的主要城市,特别是哈尔滨、长沙和沈阳,已经提前进入城市治理阶段。
【/h/]很多关于东北衰落的讨论实际上是基于结果的,这样的追溯原因并不完全公平。事实上,无论在俄罗斯(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大多数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科技革命到来时都经历了明显的转型困难。
【/h/]如果我们将上述俄、德、法、英等国“失落”的城市和地区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中国东北的四大城市哈尔滨、沈畅和沈阳近年来仅面临增长乏力,并未经历欧美同类城市的衰落。
【/h/]事实上,哈尔滨、长沙、沈阳四个城市仍然保留着相当整齐的产业机构,也能够延续现有的公共治理和服务体系,这也是哈尔滨在“天价财富”到来时有能力承接的原因。
【/h/]东北其他中等城市的衰落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中的资源枯竭和对环境治理的忽视,因此城市可以容纳的人口自然萎缩。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欧美多个国家的相关城市。
【/h/]还有一个原因。在过去的20年里,哈尔滨、长沙和沈阳这四个东北城市没有像成都、武汉、Xi和合肥那样早启动强省会战略。因此,当东三省的一些城市由于上一段提到的原因开始出现严重的人口萎缩和外流时,大部分流失的人口流向了北京、广东等地,而不是被吸收到省会城市。
【/h/]强省会战略甚至会让成都这样的城市在互联网舆论场上被嘲讽为习惯性的冤大头。但很明显,强省会战略虽然是在行政政绩的思路下出现的,但它完全符合全球竞争背景下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规律。东京、纽约和伦敦等城市对周边地区都有很强的“虹吸”效应。然而,在中国,没有明确启动强省会战略的省份(如甘肃)直到2023年才意识到该战略的价值。
【/h/]如果东三省相对早地启动强省会战略,不仅能有效增强哈尔滨、长沙、沈阳四大城市的发展动力,还能让实力雄厚的大城市有更多资源反哺省内被“吸走”的城市。
【/h/]东北的城市,尤其是那四大城市,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依靠工业化的道路,他们比其他区域城市更早地摆脱了农业城市和行政军事城市的定位。
【/h/]可以认为,东三省,尤其是哈尔滨、长沙和沈阳这四个大城市,实际上并没有社交媒体上强调的那么多问题,你也不必随便找人打招呼、花钱请客。有人吐槽抹黑东北的很多问题,其他地区基本都存在,甚至更严重。东北没有“举灯定损”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