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货币:裂变与弥合
当时代变迁、世界格局突变时,思考货币裂变并不容易,这需要基于全球视角的新“发现”。
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货币操作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账本和你的钱包?从历史的角度看货币发展的逻辑,描绘了一幅关于货币本质、货币发展演变、信用货币及其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动态全景图,或者说是《货币的大裂变:信用货币颠覆认知》一书呈现给读者的视觉感受。
资深金融学家王永利的这本新书试图通过深入分析货币的历史演变、信用货币的本质和现代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构建一个全面的框架,以加深或“纠正”读者对包括数字货币在内的信用货币的理解。
【/h/]货币的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
【/h/]作者:王永利
【/h/]出版社:中国译文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h/]出版日期:2024年2月
在一个陌生的新时代——现实+的虚拟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全面理解和认识货币的历史以及信用机制和金融体系的脉络?作者试图在书中给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源于从理论到实践的“发现”,王永利认为信用货币的本质不是基于银行或政府的信用,而是整个国家的综合信用。
作者认为,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价值尺度,交换媒介的核心功能不变,需要最高的信用保护。这些特点使得货币在经济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信用货币很难被颠覆或取代。
在AI时代,在信用货币的大裂变中寻找弥合差距的方法,不仅是对经济理论的挑战,也是一场棘手的实践之旅,是对知行合一的考验。
一。裂变
它不仅是一次理论裂变,更是一次认知迭代。
如果将工业革命视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相变”,那么AI时代的到来或许意味着又一次“相变”。人类穿越前工业时代,或狭义上的马尔萨斯时期的旅程是否正在经历或正在经历第二次“转型”?经济生产和劳动力市场、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及它们背后的货币关系都在悄然分裂。
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信用货币“裂变”现象的深入分析。王永利认为,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对实物货币不足的补充,也是货币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古今中外关于人类社会与金钱关系的著作很多。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类似于尼亚尔·费格森的《金钱的提升:世界金融史》。
金钱的崛起:世界金融史
尼亚尔·费格森著
【/h/]出版商:企鹅图书有限公司
【/h/]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在这本书中,弗格森追溯了金融历史的演变——从古代货币的发明到当代全球金融体系,强调金融创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指出了金融体系的内在风险和不稳定性。尽管两本书的侧重点和叙事角度不同,但它们都深入探讨了货币金融体系的本质、演变过程以及对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在中国的许多古代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货币起源的记载。管子曾说:“玉出于玉家,金出于汝汉,珠出于赤野。”也就是说,由于距离遥远,不容易获得,所以珍贵的珍珠和翡翠被视为一等货币,黄金为中等,刀布为次等。司马迁还在《史记》中提到,早在高辛之前,人们就已经使用龟、贝、黄金、货币、刀、布等物品作为货币了。殷墟的考古成果也表明,中国在3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贝币。在殷商时期,金属硬币已经开始使用。
据说,即使在今天,在苏格兰的一个村庄里,仍有工人用钉子交换面包或啤酒,而不是钱。此外,就词源而言,牛和资本都起源于拉丁语caput。
王永利说,货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尺度”,核心功能是“交换媒介”,根本保障是最高信用保护,使其成为流通中最流通的“价值卡”或“价值凭证”。
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功能不变,其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可以不断改进,以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加强风险管控,不断增强货币功能。
因此,货币从自然的实物货币转变为受监管的金属硬币,然后发展为以金属为基础的纸币,并进一步发展为与任何特定实物分离的国家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的本质和挑战是什么?正如书中所言,信用货币的本质是国家信用,而不是传统的货币供应或价值锚定。这意味着信用货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黄金或其他贵金属的支持,而是由国家信用背书决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实物货币供给不足的根本缺陷,不符合货币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退出货币舞台。
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用工具,其价值来源于人们对货币的信任和信心。信用货币的核心在于它不取决于特定物质(如黄金和白银)的价值,而是基于整个国家的信用。
如果金钱得到足够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它就可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反,如果货币失去了信任和支持,它将失去安全性和活力,甚至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因此,笔者认为信用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演变,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如贝壳和金属)到以金属为基础的代表性货币,最后演变成今天的信用货币。
这也是经济需求驱动下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发展和贸易扩张,实物货币的局限性开始显现,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动需求。信用货币的推出大大提高了货币流通的便利性和经济制度的灵活性。
因此,作者强调信用货币的价值不是由单个机构或个人来保证的,而是由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稳定来支撑的。这种信用通过法律和政府政策来维护和实现。
第二,加速
《钱币边缘》中还记载,希腊钱币上铸有代表城邦主权的图案和铭文,象征着钱币与城邦法制的联系。在希腊语中,铸币和法律这两个词都来自同一个词根“nomos”,这意味着在古希腊文化中,铸币被视为社会契约的产物。在希腊社会中,铸币和法律是相互支撑的两大支柱——希腊城邦需要铸币的收入,而铸币也需要城邦政权的支持,城邦以主权保障铸币的质量和价值。
【/h/]论货币边际:货币政治的演变
【/h/]作者:王湘穗
【/h/]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h/]出版日期:2017年3月
毫无疑问,所有经济和金融现象的背后都是货币现象。信用货币对金融体系深刻变革的影响不可低估。
诚然,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信用供给越来越依赖于社会主体的信用需求,而信用货币可以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这也提高了货币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在信用货币的裂变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信用货币体系的建立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信用风险和对货币政策的过度依赖。与此同时,数字货币的兴起对传统信用货币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为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王永利认为,信贷供应是货币裂变的重要驱动力。信用供给的出现引起了货币表现形式、运行方式和功能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伟大的货币裂变”。
信用供给使货币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交换媒介,而是一种投资工具和融资手段。这一变化助推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但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因此,在信贷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风险,保持金融稳定。
在笔者看来,传统的货币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有必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以“货币乘数”为例,传统的概念已经失去了意义。传统观点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总量有重要影响。事实上,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总量的影响已经减弱,信用供给对货币总量的影响更大。
当货币的运行方式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时,流通速度对货币总量的影响大大减弱。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MV=PT,M是货币供应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物价水平,T是社会交易量)不再适用。
在笔者看来,除了可交易财富价值的变化外,社会融资结构的差异更为重要。直接融资不会增加货币总量,只有间接融资会增加货币总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经济和金融形势,需要更准确地把握货币周转速度与货币总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将一定时期内财富交换交易的价值流与特定时间的财富价值存量及其与货币总量的关系区分开来。
第三,桥梁
回归到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不难发现信用货币的裂变也带来了“财富爆炸”。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的统计,200年前,世界人均日收入为3美元;但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0倍,而发起者是技术革命和创新。在科技风云突变的今天,我们站在了财富重置的“岔路口”。
毋庸置疑,货币是财富交换和价值衡量的工具,财富是个人或社会拥有的有价值资源的总和。货币价值的变化(如通货膨胀)会直接影响财富的交换价值,正如通货膨胀会侵蚀货币的购买力,从而降低货币所能获得的财富价值。
作者王永利认为,货币作为一种要求财富价值的权利,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和调节。但需要注意的是,基于CPI变化的货币调控存在缺陷,因为全社会货币需求的变化更多地受制于社会主体经济和收入增长预期的变化,而不是完全由货币政策主导。
此外,除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之外,货币总量的变化还受到供求关系、价格走势以及社会就业和收入水平预期变化的影响,这使得货币总量的扩张或收缩具有很强的经济顺周期性。因此,仅仅依靠CPI的变化来调控货币容易产生偏差和遗漏,从而导致货币超发或滥发等问题。
相应地,作者还认为通货紧缩仍然是货币管理最可怕的挑战,因为通货紧缩会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限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减少消费、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等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经济长期低迷;此外,通货紧缩将增加债务负担,增加企业倒闭数量,并使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最终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因此,通货紧缩对经济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状态,需要有效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在书中,通货膨胀被比喻为急性发烧,而通货紧缩则是癌症的爆发。
那么,信用货币的投放和管理呢?在信用货币体系中,笔者认为有效管理货币总量、防止货币超发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相应的货币管理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级管理。
商业银行成为信贷供应的主体,取代* *银行成为货币供应的主体(中央银行转变为货币管理的主体),不再只是商业金融机构,而必须接受严格的货币规则(金融监管)。
作者强调,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度放贷是防止货币超发的关键。银行只能在保证充足流动性和资本保证的基础上扩大信贷投放,从而有效控制银行信贷投放过多。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 *银行应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调控货币总量,如调整和引导基准利率,减少行政干预,促进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确保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等。
作者提出的这些管理策略旨在实现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总量与社会可交易财富的价值尺度相对应,保持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充分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流动性管理“转向”的关键时刻,一则“央行将在年底购买债券”(将赤字货币化)的传言引发市场热议。在书中,作者也对此进行了解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责任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的融合性越来越强。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现代货币理论(MMT)”。然而,MMT发挥积极作用有严格的条件。适用条件内利大于弊,适用条件外利大于弊。
在笔者看来,央行购买政府债券是必然的,即使不直接在一级发行市场购买,也不得不在二级交易市场购买,这样央行与金融的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宏观调控作用。但它不是无止境的,合理的边界和控制规则需要在理论上讨论清楚。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创新仍然是人类财富变量的重要驱动力。
至于与国家账本和个人财富相关的货币价格,即汇率和利率,它们将始终“控制”一个国家的账本和个人钱袋子。
汇率影响一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和经济合作,包括限制该国的外汇储备和资本流动。另一方面,利率反映了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和供应,以及对未来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的看法,从而影响投资决策和个人消费行为。
据此,作者指出,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两种价格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建议建立和完善汇率波动的控制范围和方案,灵活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此外,合理确定和调整货币借贷利率极其重要,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
第四,改变
此时此刻,站在人类历史的峡谷之上,另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正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信用货币需要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
作者认为,信用货币带来了深刻的裂变,但尚未得到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控制边界或严格的控制标准。包括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措施尚未到位。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货币超发和严重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更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为了应对新的挑战,信用货币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深刻变革,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货币和金融体系以及全球治理结构也需要深刻变革。
王永利认为,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改革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信用货币带来的新挑战。例如,作者建议:
诚然,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货币时代,使人们对货币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新货币时代是指随着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传统货币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和重构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市场监管和市场主体都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对于市场监管,他们需要加强对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监督和监管,以防止市场混乱和风险事件。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他们需要适应新货币时代的变化和趋势,积极采用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市场风险和合规要求,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确保自身经营和投资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不可否认的是,AI时代可能会带来信用机制和信用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也许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存手段的基本功能不会改变,但其分配方式、管理机制、使用范围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将发生深刻变化。
然而,就像工业革命一样,每一次“相变”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站在人类第二次“相变”的门槛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进步将使信用货币体系更加高效、安全和包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面对金融监管、社会接受和适应、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技术伦理等新的挑战。这或许也是这位有着深厚理论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作者著书“重塑货币发展和金融运行的底层逻辑”,希望看到信用货币从裂变走向桥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