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20余年,轮到安徽“洼地”崛起了?
【/h/]2023年经济数据跌出全国前十的安徽在今年第一季度重新获得了一些优势。
【/h/]“十抢”大战又来了,安徽要提高“下限”,压力给到了皖北。
【/h/]长期以来,皖北地区在经济总量、人均GDP、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等多个领域“掉队”,在长三角地区被贴上“中部偏矮”的标签。
【/h/]对于谋求继往开来的安徽来说,人口众多、底子薄的皖北无疑是全省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中之重;放眼更大的区域格局,推动皖北全面振兴也被视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最后一块拼图”。
【/h/]据公开报道,20多年来,安徽一直在努力修复这块“洼地”。
【/h/]最近,新的信号接连释放,这让外界再次看到了这个长三角“后进生”改变现状、补齐短板的希望:
【/h/]在安徽的布局中,为什么阜阳是皖北六市中被寄予厚望的城市?又将如何挑起引领皖北全面振兴的重担?此时推进产业振兴有何意义?
【/h/]一、皖北“龙头”之争
【/h/]以全省近40%的土地面积承载着约一半的人口,GDP总量仅占30%,人均GDP明显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等多重原因,皖北地区发展长期滞后。
【/h/]特别是在近年来安徽作为长三角“黑马”加速崛起的背景下,皖北地区的落后暴露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与经济重心根本不匹配”的现实。
【/h/]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早在2001年,安徽就成立了加快皖北发展协调小组。此后,安徽先后出台了南北结对合作等四个“10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皖北地区与全省和长三角同步发展。“皖北振兴”几乎每年都出现在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h/]然而,20多年过去了,皖北落后的现实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此间有人指出,皖北各地尚未形成发展合力,亟需一个龙头城市推动区域振兴。
【/h/]其中,蚌埠和阜阳是呼声最高的城市。
【/h/]在很多人看来,“皖C”和“皖K”争夺皖北“主角”之争毫无悬念。作为昔日的“江淮第一城”,蚌埠早年被公认为皖北乃至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h/]公开资料显示,蚌埠是安徽省第一个建市的城市,以交通、商业、工业为基础。上世纪80年代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总量居安徽省第二位,经济总量居全省前三位。
【/h/]然而,这个曾经辉煌的工业小镇在1990年后逐渐陷入低谷。根据数据显示,在1990年,蚌埠的经济总量仍在安徽省排名第五,但此后被芜湖和马鞍山等城市超越。2021年,GDP负增长的蚌埠被安徽北部的宿州和亳州超越,全省排名跌至第九。
【/h/]反观阜阳的优越崛起。
【/h/]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阜阳GDP从721亿元增长到2724.5亿元,全国排名从第179位跃升至第98位。十年间,81个城市被超越。在安徽省内,阜阳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四、皖北第一,成为继合肥、芜湖、滁州之后的“安徽第四城”。
【/h/]一个更直观的经济增长对比是,近十年来,蚌埠和阜阳的GDP差距从357亿元扩大到1207亿元。
【/h/]除了经济实力,阜阳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h/]“发达的交通从阜阳东进入江浙沪毗邻省份只需半天时间,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管辖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进入豫西晋陕腹地,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阜阳市政府官方网站的一份声明直截了当。
【/h/]这种承东启西、承南启北的省际优势,显然有助于充分发挥皖北地区四大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交汇叠加的重要机遇。
【/h/]第二,你能挑起大梁吗?
【/h/]阜阳作为皖北“带头大哥”的地位,也在安徽历年的重点规划文件中得到印证。
【/h/]公开资料显示,在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蚌埠被明确定位为“皖北中心城市,带动安徽工业崛起的增长极”,而阜阳则“努力建设成为带动皖西北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h/]在安徽省“十五”规划中,同样被列入安徽省四大区域中心城市的蚌埠和阜阳,各自的位置明显发生了变化。其中明确,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支持蚌埠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中心城市。
【/h/]直到今年4月,安徽省政府批复的《阜阳市土地总体规划空(2021-2035年)》公布。其中,阜阳“皖北龙头城市”的定位得到确认,这是这一表述首次出现在安徽省级文件中。
【/h/]然而,“领导”身份的确认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目前的客观事实是,仅从阜阳自身发展来看,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h/]从经济规模来看,阜阳作为皖北“一哥”,2023年GDP为3323.7亿元。放眼邻区城市,苏北地区徐州GDP为8900.44亿元,盐城为7403.9亿元,正在向万亿目标大步迈进;鲁南的济宁和临沂GDP分别在6000亿元和5000亿元以上,可以说与阜阳不在一个量级。
【/h/]从与经济体量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来看,阜阳第二产业占比为35.2%,徐州为40.7%,临沂为38.9%,均明显高于阜阳。
【/h/]作为安徽省仅次于合肥的人口第二大城市,城市化水平也是阜阳的一大短板。根据《安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22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60.15%,而阜阳城镇化率仅为43.47%,在16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h/]去年10月,安徽省委书记韩军在阜阳市委常委会现场办公会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阜阳市最大的市场状况。要正视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支柱产业和头部企业支撑不足,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城镇化水平不高,园区发展效益不高,民生领域短板不少。
【/h/]重任之下,更显不足。摆在阜阳面前的,既是推动皖北“洼地”崛起的重要任务,也是率先完成转型跨越的艰难挑战。
【/h/]第三,瞄准产业突破
【/h/]据当地媒体分析,皖北不发达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都指向产业的短板。韩军多次强调,要振兴皖北,首先要振兴工业。
【/h/]为此,安徽省层面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论证研究,最终决定支持皖北地区集中力量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产业集群,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h/]在当地看来,汽车产业是安徽的第一产业;蚌埠、宿州、淮北、阜阳等皖北城市正在加速集聚新能源光伏产业并已建立一定的产业基础;新材料一直是皖北发展基础好、地位优的领域;绿色食品产业是皖北地区具有传统优势和资源基础的产业。
【/h/]换句话说,皖北的行业和条件都有机会。这是皖北摆脱现状的突破口,也是决定阜阳能否尽快挑起大梁的关键。
【/h/]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近年来阜阳电力工业振兴状况有所好转。
【/h/]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例,它们是阜阳重点发展的“十大特色产业”之首。2021年底,全国首个N+型大尺寸超高效单晶硅片规模化生产项目落户阜阳,总投资82.2亿元,成为阜阳光伏新能源产业的“一号工程”。
【/h/]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该项目从开工建设到试生产仅用了76天,全部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00亿元。
【/h/]随之而来的是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历史性诞生。2022年,阜阳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90亿元,成为阜阳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年,阜阳工业总产值达3200亿元,跻身中国制造业百强城市。
【/h/]在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后,阜阳还有更多期待。
【/h/]根据当地出台的《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倍增”行动实施方案》,到“十五”末,全市制造业营业收入、产值比2020年翻一番;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四个千亿级产业和绿色建材、生命健康、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四个五百亿级产业...
【/h/]从更大范围来看,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壮大往往离不开区域间的协同联动,其肩负着引领带动皖北振兴的阜阳城市圈发展的重任,“带头大哥”阜阳显然将经受更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