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遇到“坎”了:龙头企业首季报“集体转亏”
光伏行业遇到了一个“坎”。
2024年4月29日晚间,光伏龙头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012。SH,以下简称“隆基绿能”)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根据年报中的信息,2023年,隆基绿色能源实现营业收入1294.98亿元,同比微增0.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51亿元,同比下降27.41%。
季报信息显示,2024年一季度,隆基绿能实际亏损:当季实现营业收入176.74亿元,同比下降37.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23.5亿元。记者注意到,隆基绿能上一次出现单季亏损,还要追溯到11年前,即2013年一季度。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隆基绿能的财报信息折射出整个光伏行业面临的巨大压力。
截至2024年4月29日,记者梳理中证光伏产业指数50只成分股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度报告发现,这50家企业2023年总营收达1.448万亿元,较2022年增加1617.91亿元,但38家企业2023年营收增速较2022年有所下降,有11家。2024年第一季度,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该季度,14家企业均出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
行业龙头“集体扭亏”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行业,你根本不敢想。就在一年多前,硅料价格一度突破30万元/吨。现在已经没人提‘拥硅为王’这件事了。”4月28日,华东地区一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4月24日,多晶硅P型致密料成交价格区间为4万元/吨至4.5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28万元/吨,N型颗粒硅为4.2万元/吨至4.4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3万元/吨。
硅料价格的“雪崩”首先冲击的是硅料厂商的业绩。
资料显示,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88303。SH,以下简称“大全能源”)2023年实现营收163.29亿元,较2022年大幅减少146.11亿元;实现净利润57.63亿元,较2022年直接减少133.58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29.82亿元,同比下降38.6%,归母净利润3.31亿元,较2023年第一季度下降25.8亿元。销售毛利率也从2022年年报披露的74.83%骤降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16.71%。
再如,通威股份(600438。同为硅料制造商的SH,以下简称“通威股份”)2023年实现营收1391.04亿元,较2022年减少33.1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35.74亿元,较2022年减少121.52亿元。2024年一季度,通威股份也出现亏损,当季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达7.87亿元。这是通威股份自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单季度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大全能源仍在扩大硅料产能。
“目前硅料价格逼近行业内企业成本线,给行业带来一定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内蒙古包头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进展顺利,计划于2024年二季度建成投产。项目投产后,公司累计年产能可达30.5万吨。”大全能源在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中指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分会在4月24日出版的《多晶硅市场评论》中提出了一个更直接的观点:
“目前硅料的价格已经达到大部分企业的现金成本,甚至跌破了部分企业的现金成本。尽管硅料价格已连续多周下滑,但目前价格跌幅仍小于下游预期,下游持续看空,并未出现大规模低价抄底囤货的迹象。从全产业链来看,在阶段性供过于求的背景下,从工业硅到组件的主要环节均已跌破生产成本,市场短期内已呈现非理性竞争。”
此外,在硅片方面,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129。该领域的领先公司SH(以下简称“TCL中环”)并不比硅制造商的情况更好。数据显示,TCL中环2023年实现营收591.46亿元,同比下降11.74%;归母净利润为34.16亿元,同比减少49.9%。同样,其在2024年第一季度也出现了8.8亿元的净亏损。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均超过1000GW,供应端与终端安装端存在阶段性供需错配,光伏行业仍处于市场周期底部。”TCL中环解释了2024年第一季度亏损的原因。
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光伏电池和组件领域,相关厂商的业绩下滑较为明显。例如,根据知名光伏行业研究机构InfoLink发布的2023年全球组件出货量排名,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88223。2023年拿下光伏组件全球出货量第一的SH,以下简称“晶科能源”)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186.82亿元,同比增长43.55%;不过,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30.8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近1亿元。
无独有偶,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688599。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第二的天合光能(SH,以下简称“天合光能”)营收增速从上一年的91.21%下滑至33.32%。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也出现负增长,当季营收182.56亿元,较2023年第一季度减少30.63亿元。
此外,与已出现季度亏损、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三的隆基绿色能源一样,金高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459。2023年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第四的SZ(以下简称“金高科技”)在2024年第一季度也出现了4.83亿元的净亏损。
晶澳科技在2023年年报中指出,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平价上网”,光伏市场逐渐从“政策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光伏行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将更加敏感,并随着市场需求的波动呈现周期性特征。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各地电网的消费走上台面,主要市场的需求增长将放缓,行业将出现分化,加速优胜劣汰的步伐。
跨境企业“知难而退”
在光伏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跨界企业也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4月24日,苏州中来光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00393。主营业务为光伏辅材的上市公司中来股份(SZ,以下简称“中来股份”)发布公告称,光伏行业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硅基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基于此,预计继续推进项目无法达到计划投资效果。基于公司整体发展规划和市场情况,为优化公司资源配置,降低投资风险,切实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经审慎研究,公司决定终止对硅基项目的投资。
中来股份所指的硅基项目最早披露于2022年3月15日发布的公告中,当时硅料处于持续涨价阶段。这一环节丰厚的盈利前景,让2022年营收不足100亿元的中来直接抛出了一个总投资约140亿元的多晶硅建设项目。该项目规划年产20万吨工业硅和10万吨高纯多晶硅。如今,这个项目显然已经“过时”了。
2024年一季度,中来实现营业收入12.88亿元,同比下降52.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达1.72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事实上,今年以来,像中来这样“知难而退”的上市公司还有很多。
3月18日,江西海源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529。主营业务为轻质复合材料制品的SZ公司(以下简称“海源复材”)发布公告称,经与全椒县人民政府友好协商,公司签署了《解除协议》,决定终止相关项目合作,并将所持滁州赛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滁州能源”)100%股权作价3800。转让完成后,海源复合材料将不再持有滁州能源的股权。
海源复合材料滁州项目于2022年底开工。2022年12月22日,公司披露拟以全资子公司滁州能源为主体在滁州市全椒县投资新建光伏产业基地。其中,一期计划建设10GW TOPCon(隧道氧化物钝化接触电池)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二期计划建设5GW HJT(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超高效光伏电池和3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
“鉴于滁州项目推进过程中光伏行业及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经审慎研究,为降低投资风险和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经与全椒政府友好协商,公司决定终止滁州项目。”海源复合在公告中解释了终止项目的原因。
凌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125。2020年跨界进入光伏太阳能电池赛道的深深房(SZ,下称“凌达股份”)也于3月18日宣布拟停止投资建设铜陵年产20GW高效光伏电池产业基地项目。
根据此前公告,凌达股份终止的项目原计划投资高达91.5亿元,拟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将建设年产10GW TOPCon高效电池生产线;项目二期将建设年产5GW TOPCon高效电池生产线和5GW-hjt电池生产线。
在公告中,凌达股份的表述与海源复合材料的表述极为相似:“由于项目建设受宏观环境、光伏行业市场环境变化、融资环境、项目建设实施条件、项目建设利益相关方合作进展等诸多因素影响。,项目无法按原计划推进建设进度。经公司审慎研究,认为继续推进该项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风险。为有效控制对外投资风险,经公司与铜陵狮子山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协商一致,决定终止投资建设铜陵项目。”
华南地区一位光伏组件经销商告诉记者,未来,像中来、海源复合、凌达这样终止光伏项目的企业会越来越多。“现在不仅仅是零部件,整个产业链的价格都在逼近成本线。甚至有些项目是亏本招标,没有实力的公司也无法长久。”该经销商表示。
“现在二三线的光伏企业已经开始终止项目了。这很正常,产能阶段性结束。市场环境不支持企业继续扩产。我认为未来不仅仅是项目的终止,可能还会有很多企业被淘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也告诉记者。
不过,林也向记者强调:“从长远来看,如果要实现双碳目标,风电光伏是主要消耗能源。因此,光伏行业目前的产能对于未来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现在只是一个节点性的过剩。我还是很看好光伏的,但并不代表这个行业现在没有问题。新能源产业毕竟是一个新体系,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直面挑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