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关口”在前,武汉拿什么和兄弟城市“同题较量”?
【/h/]中部“第一城”武汉对自身定位有着更高的目标。
【/h/]不久前召开的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指出:“加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大通道格局。”
【/h/]这是首次提出“中部大走廊格局”的概念。有观点认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中部地区迎来了特殊机遇。
【/h/]以“通信”著称的武汉,想当领头羊。
【/h/]据公开报道,武汉正加快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并发文明确目标:到2030年,全面建成“三港五区”枢纽经济发展载体,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服务全国、联通全球的双循环核心枢纽城市。
【/h/]在区位、资源、环境禀赋相似度极高的中部地区,看枢纽经济的不止武汉一家。历史性的“门户”就在前方。武汉拿什么与同主题的兄弟城市竞争?
【/h/]首先,“我们必须突破”
【/h/]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换句话说,双循环中没有“局外人”。
【/h/]面对适应新时代的格局变化,地处国家地理中心、内陆腹地广阔的中部地区被视为扩大内需、提高开放水平最具潜力的地区。
【/h/]其中,瞄准“立足华中、服务全国、联通全球的双循环核心枢纽城市”目标,武汉从何而来?
【/h/]历史上,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的武汉因水而立,因港而兴。伴随着纵横交错的水运,“货来汉口住”的传说广为流传。
【/h/]来源:微信官方账号长江日报。
【/h/]近代以来,武汉已成为中国最开放的内陆城市之一。
【/h/]1861年,汉口开埠,武汉商贸的国际大门就此打开。在铁路时代,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共同组成了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南北大动脉,而武汉作为连接点,进一步增强了“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
【/h/]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中国总部铁路系统的中心”和“与世界沟通的唯一港口”指的就是武汉。
【/h/]然而,改革开放后,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港口城市迅速崛起,武汉在全国内河航运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水运甚至一度成为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短板。
【/h/]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循环,实现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经济外向度较低的武汉,枢纽功能和城市地位相对下降。
【/h/]不过,近年来,湖北提出加快建设超米级高速铁路网,加上长江黄金水道通海,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已经建成投运...看来武汉找到了冲击新目标的机会。
【/h/]当地媒体称,“长期以来以内向型经济结构为主、扎根于广阔腹地的武汉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机遇。”
【/h/]一个重要背景是,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全国率先探索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可以说,谁能首先找到在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找到科学有用的具体路径,谁就能获得新一轮发展机遇。
【/h/]它不仅具有基本优势,而且具有重振雄风的内在动力。从地方来看,武汉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正当其时。
【/h/]第二,在同一个话题上竞争
【/h/]2023年,武汉GDP达到20011.65亿元,成为中部首个“2万亿城市”,全国第九。经济体量已经超过2万亿元,目前已经达到3万亿元。武汉作为“中部经济第一城”的实力已经得到证实。
【/h/]然而,要想在中部率先崛起,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起好头”并不容易。
【/h/]目前,武汉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长期内向型经济结构背景下,武汉的流通优势主要在内地,外贸依存度一直较低。
【/h/]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湖北省进出口总额1520.8亿元,同比增长8.3%,进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15位,仅次于安徽(1890.8亿元)和河南(1588.3元)。同期,武汉进出口总额806.7亿元,增长10.3%,位居全国城市前20位。
【/h/]这显然与湖北第七大经济体量和武汉第九大经济城市不匹配。例如,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秦尊文表示,“双循环核心枢纽城市意味着(武汉)不仅要有国内大循环的优势,还要塑造和拓展外循环的优势。”
【/h/]以铁路枢纽建设为例。同为中部省份的河南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与武汉一起被赋予国家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的郑州是全国最早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之一。目前,中欧郑州集结中心已拓展形成国际物流网络体系,运营网络覆盖欧盟、东盟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城市。
【/h/]虽然目前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但在秦尊文看来,湖北和武汉正在快速追赶,但随着超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等重点项目的加速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
【/h/]第三,努力弥补对方。
【/h/]瞄准“双循环核心枢纽城市”目标,武汉明确了下一阶段目标。
【/h/]根据武汉市政府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h/]到2025年,物流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5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h/]到2030年,全面建成“三港五区”枢纽经济发展载体,依托水陆三大核心港口空,高水平建成港口、铁路、贸易服务、生产服务五大枢纽经济示范区,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服务全国、联通全球的双循环核心枢纽。
【/h/]在具体“打法”方面,《实施意见》从壮大枢纽能级、做强枢纽贸易、做实枢纽产业三个方面明确了多项重大任务。不难看出,武汉也在有意识地弥补短板。
【/h/]例如,在完善陆港客货枢纽功能布局方面,明确将推进“客内货、货外货”战略格局;加快提升中欧班列(武汉)跨境通达和分拨服务能力,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五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力争3至5年突破1000公里。
【/h/]另一个重要信号是,“中部大通道格局”在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武汉这次努力的重点是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链接优势”。
【/h/]有专家指出,双循环背景下,构建“大通道格局”需要发挥通道经济的作用。从全国生产力布局来看,除了交通的连接外,还应与产业和城市群有机结合,形成互补空的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h/]这或许也是《实施意见》部署“枢纽贸易”和“枢纽产业”的目的。
【/h/]相关部署将如何落地?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将着力构建“枢纽+通道+网络+平台+产业”的枢纽经济发展新范式。
【/h/]以pro空产业集聚发展为例,重点补齐两个短板:一是针对天河机场“港大货小”问题,补齐亓航空优势产业发展短板,加快培育高附加值、外向型科技企业,创造更多出口货源。二是补齐保税物流短板,积极服务普洛斯保税物流项目建设,争取尽快获批B型保税物流中心。
【/h/]当前,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中部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坚力量挑起大梁。面对未来20年的发展机遇,中部省份和各大城市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坐标。正如武汉当地媒体所言,发展障碍就在前方,如果不“冲”,就无法走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