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补充工具“上新” 银行“补血”持续提速
近期,银行资本补充步伐持续加快。仅二季度以来,18家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含待发行)总规模超过3147.5亿元,其中单月新发行的二级资本债逐月增加。与此同时,国内首只完全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券日前发行,工商银行率先发行。
专家表示,增加资本补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未来银行二级债和永续债的额度仍将是大势所趋。同时,随着达标进度和资本市场建设的加快,后续的TLAC非资本债券有望成为银行补充资本较为主流的方式之一。
随着TLAC最后期限的临近,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于本月15日和16日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正式拉开了2025年国内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挑战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率监管要求的序幕。这也标志着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成功“创新”。
TLAC是指一家银行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即当一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换为普通股的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
根据银行公告,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不超过15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500亿元、1300亿元。其中,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将在境内外市场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中国工商银行将在境内市场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利率参照市场利率确定。
市场预测TLAC债券是弥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缺口的重要途径,给银行更多资本补充的选择空。
“鉴于工、农、中、建需在2025年前达到TLAC风险加权比率要求,且目前存在一定缺口,上述四大行均对2024年TLAC非资本债发行有较大需求,发行规模有望大幅增加。”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分析师石悦表示。
光大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王亦丰赞同中国的TLAC非资本债券将逐步取代其他资金成本更低、期限安排灵活的债券。
虽然没有大银行达到G-sib标准的“高压”,但今年的资本充足率测试对股份行和中小银行来说也是“严峻”的。除了永续债的首次兑付和部分到期二级资本债券的兑付压力,还有今年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约束。
多家银行发债频率悄然加快。例如,兴业银行在发行300亿元永续债后不久,于5月20日发行了2024年第一期2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2024年5月13日,宁波银行发行第一期二级资本债券,总额140亿元,其中基础发行规模100亿元,超额发行40亿元,票面利率2.5%。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5月20日,年内一般金融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发行规模分别为4548亿元、4157.5亿元、1330亿元,均超过去年同期。其中,单月新发行二级资本债券规模逐月递增。
具体来说,大型国有银行仍然是二级资本债券的“主要发行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共发行146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银行在二季度增加了二级资本债券的发行。如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4月份二级资本债券募集规模均超过100亿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在资本新规下,对资本管理的监管要求普遍提高,银行加大资本补充力度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为金融体系的稳定提供重要支撑。在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同时,部分银行应更好地满足相关资本监管要求,尤其是中小银行需要进一步建立银行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展望2024年银行资本补充,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经济复苏将继续夯实商业银行利润基础,“以量补价”的整体逻辑依然成立,商业银行内生资本补充有一定保障;在股东增资、发行永续债和定向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共同影响下,外源性资本补充将进一步巩固。整体资本充足率将稳步上升。
兴业证券研究团队认为,未来银行二级债和永续债的额度仍将是大趋势。考虑到过去几年银行永续债的净供给、2024年到期压力以及进一步补充资本的需要,预计2024年银行永续债净供给在2000亿元左右,考虑到期等额续期,永续债总发行量在7700亿元左右。此外,二级资本债券发行总额可能在950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