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老人,涌入小城养老
【/h/]与大城市相比,自然健康环境更好,与三亚、昆明等传统旅游城市相比,生活成本更低。一些小城市正在利用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异地养老。
【/h/]今年5月,年过六旬的老钟决定住在一个有好山好水的地方。经过一番打听,他从广东的家中出发,坐了两趟火车和一辆大巴车到达广西河池的三门海景区。
【/h/]在当地,像老钟这样居家养老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魏鑫(化名)是老钟的房东,经营着一家长租公寓。她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长寿”的属性在养老基础设施上日益丰富,养老成本更低。当地已成为大量外来老人的养老选择。“本地公寓90%以上的租客都是外地老人,而且都来自东南西北。”
【/h/]老龄化背景下,像老钟这样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像河池这样被外地老人热捧的小镇也层出不穷。
【/h/]这些小镇有的像河池一样生态优势明显,有的则位于大城市周边,以更高的性价比吸引着大城市的老年群体。比如香港老人去深圳,深圳老人去惠州,上海老人去嘉兴,杭州老人去黄山.....这种养老方式也被网友称为“减龄养老”,但养老成本和城市能级下降了,养老环境和体验却上升了。
【/h/]随着大量外地老人的涌入,这些小镇也迎来了一波产业机遇。
【/h/]“老钟表”涌入河池。
【/h/]魏鑫说,这里的好山好水,空氛围好,当地长寿老人多,是老人们选择这里的原因。用更书面的方式来说,三门海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着规模宏大的天窗群和奇特的景观。它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世界之窗”,具有很高的旅游和观赏价值。从宜居和健康的属性来看,这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9度,负氧离子含量高。它被称为天然氧吧。
【/h/]除了旅游业的优势,这里的生活成本也同样诱人。魏鑫介绍,当地租金大多在600元~ 1500元区间,家具家电齐全,拎包即可入住。假设每个老人每月的房租和水电费用为1000元,租住在这里的老人大多自己买菜做饭。“如果他们身体健康,不需要长期服药或陪护,来这里居住或赡养老人的老人每个月的生活费就要3000元,5000元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h/]△在社交媒体上,三门海也被称为广西的“仙本那”。受访者供图
【/h/]距三门海40公里的河池巴马县更为出名。巴马长寿老人众多,被国际自然医学协会认定为长寿之乡。近年来,康复投资项目相继落地,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前来旅游、养生。生态旅游康复也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h/]在城市层面,河池于2016年被授予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城市”称号。其宜居和长寿的属性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能力,当地旅游和娱乐行业也采取了频繁的行动。
【/h/]2022年,当地文旅部门提出将河池打造成为中国休闲度假旅游首选地。2023年河池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527.7亿元,当年河池地区生产总值1163.43亿元。
【/h/]老龄化背景下,像老钟这样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像河池这样被外地老人热捧的小镇也层出不穷。
【/h/]今年年初,《杨康蓝皮书:中国杨康产业发展报告(2023)》发布了中国杨康可持续发展20强和100强县市名单,其中的市县既有先天的生态优势,也有后天的杨康产业布局。
【/h/]以位居20强城市榜首的黄山为例。近年来,安徽着力打造“大黄山”。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发展康养产业,吸引全国各地的中老年人,特别是相距不远、消费水平较高的长三角游客。
【/h/]上述康养强市县形成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异地养老越来越热,中老年人是康养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
【/h/]杨康是一群炎热的小城镇。
【/h/]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专家预测,203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亿,届时中国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
银发经济规模【/h/]面前的另一面是养老的高压。在此背景下,异地养老也被视为缓解区域养老压力、提高中老年人养老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h/]比如在北京住普通养老院,月支出七八千元起步,共用卧室和卫生间很正常;拿着这笔钱去不远的河北燕郊,同样的价格可以住上更好的养老院。
【/h/]在京津翼地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将他们的养老方式从前者转向后者。数据显示,河北省正在北京周边24个县市大力建设养老核心区。目前,从北京和天津到杨康的老年人超过12万人,其中北京9.6万人,天津2.6万人。
【/h/]这种趋势不仅出现在京津翼,也出现在香港、深圳、惠州、上海、嘉兴、杭州和黄山.....这种养老方式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为“养老降维”。当然,它降低了养老的成本和城市的水平,养老的环境和体验大多是上升的。
【/h/]值得注意的是,降维打击实际上是一种异地养老,它包括游客养老、节假日养老、回原籍养老等。,而降维则倾向于指向上述异地养老中的降本类型。
【/h/]发现当前选择降维的群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大城市精力充沛的老年人(大多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身体健康,行动自如),比如上文提到的住在河池的老钟。这些群体大多是具有生态优势和特色的小城市,如森林、温度、空气体和气体。另一个是城市中的老年人面临高昂的养老成本,转向附近的城镇,以较低的价格住在更好的养老院。
【/h/]前者的规模明显高于后者。
【/h/]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副会长郑志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有的社会观念下,大多数精力充沛的老人如果不外出居住,会选择在同一城市帮助子女做家务,他们也在同一城市有自己的社交圈,很少选择住在养老院。“从大城市选择入住条件较好养老院的老人往往年龄较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因此这些老人的比例较小。”
【/h/]降维养老是必然趋势。
【/h/]早些年,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因高房价而望而却步,并将目光转向邻近城市。这些城市的房价往往很低,可以在一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内到达大都市的写字楼,因此被称为“睡城”,并在当地迎来了一波房地产热潮。比如上海旁边的昆山、北京旁边的燕郊、广州旁边的佛山。
【/h/]郑志刚认为,与“睡城”类似,随着降维养老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城市旁边的小镇也迎来一波养老产业机遇,甚至可能成为“养老之城”。
【/h/]不同的是,生活水平降低的中老年人不必每天跨城市通勤,对距离的容忍度更高,但对自然生态的要求更高。那些有潜力在大城市周围成为“养老城市”的人往往需要距离、生态和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当地的生态优势足够有特色,甚至不在乎距离远近,比如上文提到的河池。
【/h/]对于小城镇来说,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在外地老人受欢迎、外地老人不断涌入的情况下,小城镇如何抓住外地老人进来的机会?
【/h/]郑志刚认为,有潜力吸引旅居海外的老年人的小城镇不仅应设立专业的老年服务机构,还应针对长期居住和短期居住等不同老年群体提供相应的旅游和疗养产品,并注重老龄化建设。有条件的养老院和康复基地还应设立专门的医疗机构,及时处理老年人突发疾病。
【/h/]与此同时,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和情感需求也应得到重视。郑志刚建议,受欢迎的养老场所也应在当地社会营造欢迎外来老人的氛围,帮助他们获得归属感;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可以通过加强线上线下亲人之间的沟通渠道,鼓励老人的子女经常探望,让老人在异地与亲人进行更高频率的互动。
【/h/]政策推进同样重要。事实上,城市老人外出享受更好的自然条件和更低价格的养老服务,同时缓解了城市养老压力。异地养老也被视为一种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政策层面得到了不少支持。
【/h/]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都在推进老年人异地无障碍养老,有的城市还对搬到异地养老的老年群体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
【/h/]以京津翼为例,早在2016年,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就签署了《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 -2020年)》,共同打破跨区域老年人福利和养老服务中的身份和户籍壁垒,形成“一省两市”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作出新举措,规定只要在津冀蒙协同发展区域养老机构居住的西城户籍老人(60岁及以上),每人每月可享受600元补贴。
【/h/]郑志刚认为,尽管小城市的医疗条件不如大城市,传统观念存在误解,相关的养老福利和养老服务在异地办理也不顺利,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获得异地养老服务是必然趋势,政策层面将对异地养老给予更多支持。
【/h/]对此,他建议,目前,政策层面对异地养老的推进多局限于某一地区,跨区域、异地养老多由老年人自发进行。“未来,有可能统一全国的大市场。例如,北京的老年人不仅去河北可以享受政策支持,去云南和广西也可以享受政策支持,这样老年人自由行更方便,他们在养老方面的幸福感也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