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中国经济

ze1年前健康816

2023年,在多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从一季度的“强增长、弱预期”到二季度的“弱增长、强预期”,再到最近公布的三季度、十月份的增长数据,都强于市场预期,反映出经济复苏的“波浪式发展”和市场情绪的起伏。外部环境和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及时发现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发展。

近日,四位经济学家和四位财经媒体代表,结合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就中国经济现状和前景做了十个核心问答。

以下是中国经济问答的亮点:

一、财经媒体最关注的经济问题

陈伟鸿(对话主持人):现场有四位媒体同行,你们各自媒体发表的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和判断都不错。哪篇文章的标题给你印象最深? 

余乐:十几年前双11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在喊全网最低价。然后到了五六年前,大家的口号都变成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生活质量。但今年却成了全网最低价,各平台都在追求低价。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标题。 

吴立:最近连续播报那些国家公布的重要经济数据,其中我比较关注的老师刘元春说,千万不要用老眼光看这轮复苏。

胡海燕:最近几天,市场陶醉于人民币汇率的大幅上涨。然后特别是中美第一次会晤之后,包括港股和a股在内的汇率至少上涨了两天,大家狂欢,但也有一部分回落,转为低迷。 

顾阳:10月底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经济超预期不代表可以放松》。为什么这么说?一旦经济超预期,下一步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会不会放缓甚至取消一些优惠政策?它对这个宏观经济工具下一步会不会落地空还是有些担心的。 

二、中国经济是多事之秋,风雨过后见彩虹,还是非一日建成?

陈伟鸿:有人说中国经济可以说是“雨过天晴”、“风雨后见彩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让你选择,哪个更符合你的观察? 

王一鸣:我选择“风雨后见彩虹”。每次危机过后,中国经济都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比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如果我们有效地应对危机,中国经济将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那么三年的疫情影响也是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挑战。在我们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后,我相信中国经济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李稻葵:要加一句话,就是风雨过后“初见”彩虹。不能说彩虹已经完全出现,但我们还是要努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能排除。为什么?必须承认,当前的一些经济问题是过去积累下来的。事实上,自2009年以来,我们的增长率一直在下降,这一趋势必须得到扭转和遏制。

刘元春:当然选择“风雨后见彩虹”。我们目前正在经历一些风暴,但我们即将看到彩虹。疫情后房地产的调整,整个世界经济的调整,决定了我们正在经历的是风暴,但是我们会看到这些风暴已经逐渐消退,特别是在我们这一年的第四季度,明年这些风暴会逐渐消退。

姚洋:应该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因为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我估计,在中国经济企稳之前,我们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来看到这些调整的底部。

第三,外资会离开中国吗?

陈伟鸿: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我们从这些数据中选取了几个数字。比如,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199.7亿元,同比下降8.4%。这个数据发布后,我听到一种说法,我不是很有信心。看,外资都离开中国了。 

姚洋:我不同意。我去过很多国家,所以这些发达国家都在再工业化。我觉得这些国家的再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过去我们的全球化应该叫超级全球化,所有国家都被纳入了一体化的进程。那么发达国家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产业的空中心性,发达国家会提出我要再工业化,但是它的再工业化是不是意味着离开中国?我不这么认为。

这次去了德国的德累斯顿。我们参观了博世芯片工厂。博世芯片工厂于2017年开工建设。为什么要回德国建厂?他说是因为欧盟给了我们补贴,让我们回来。我问这是否意味着你会减少在中国的业务。他说没有,但是我们还在增加在中国的投资。 

王一鸣:麦肯锡对中国的产业集中度做了一个调查,收集了160种最重要的贸易商品,发现70%的生产都集中在中国。所以西方现在提出一个概念叫去风险,那么什么风险呢?你的集中度太高了,因为它会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在中国市场采购,它会给一些限制。所以这也会影响外资的流向。你需要担心这个吗?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在1.8%左右,这大概是过去10年的情况。所以对中国本身的经济增长影响不大。

李稻葵: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他们带来了技术、产业链和我们的国际销售网络,这些仍然很重要。但展望今天,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将会发生变化。 

王一鸣:我接触过一些外资企业,其中有一些在迁出中国后又回来了。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原因是什么?我也和他们讨论过,就是说基础设施条件,配套能力,劳动力素质,他去了之后发现,和国内比,差远了。你的要素成本可能低,但是综合成本高。 

李稻葵:在企业战略上,他们有一个新理论叫“资源基础理论”,主要考虑资源在哪里可以获得和整合。所以我们要告诉他,中国不仅有市场资源,还有R&D资源。纯工科毕业生440万,工程师成本比美欧便宜很多。我们的商业环境不断改变着政府的资源。这三种资源在外面很难找到。

第四,要不要保持汇率稳定?

陈伟鸿: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国的利率达到了22年来的峰值。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在不断下跌。刚才我们也提到汇率从6.3降到了7.3,也听到了一些担忧。比如汇率,其实是个硬指标,你得让它稳定,不能大起大落。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姚洋:我觉得没必要,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固定汇率了吧?这给了央行很大的货币自主权。一个大的经济体,最终必然是国内经济占主导地位,其货币政策会由国内经济形势决定,不考虑汇率,或者至少不会太多。

例如,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很少考虑汇率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国内经济稳定比汇率稳定更重要的阶段。所以我们可以容忍汇率波动,但一定要把国内经济稳定放在第一位。 

刘元春:10月底召开的* *金融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特别是要保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稳定。最近几个月,世界各国货币对美元都在贬值,而人民币对除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都在升值。所以大家放弃汇率目标来保护国内经济不受现行政策的影响是站不住脚的。 

李稻葵:我倾向于刘元春总统的观点。我不能形成市场预期,不能让市场认为人民币会贬值。未来一年,将下降5%。很多人说我干脆换成美元,一年后再来。这就麻烦了。 

胡海燕:请问教授对人民币汇率的这种走势怎么看?那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王一鸣:我们的汇率空会有一个反弹,但是我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但是我觉得基于我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我觉得可以期待明年“7”时代是否会进入“6”时代。

陈伟鸿:毫无疑问,中美两个大国的会晤是前几天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两国领导人会面时,其实都提到了两国关系和合作。当这种声音传遍世界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场景?

王一鸣: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中美两国的经济体量约占全球的40%。它的一举一动不仅会影响这两个国家,还会影响相关国家。比如美国对中国明确表态,我相信很多西方国家马上就会改变。所以如果中国和美国能够积极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其他经济体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五、私人投资什么时候增长?

陈伟鸿: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前三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6%,还是负增长。 

李稻葵:坦率地说,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不是特别明确。有一些增长点,但是增长点还没有完全创造出来。比如能源结构的转变。解决能源安全和双碳问题,需要投资,但如何投资呢?不太清楚如何投资和投资什么技术。

王一鸣:这是数据。你把房地产投资砍了,因为房地产投资80%是民间投资,民间投资砍了,就是正增长。就是制造业的投资,9.1%的增长,很高了。我们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3.1%,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是拖累民间投资的重要因素。当房地产投资止跌企稳,民间投资转正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六。房地产价格波动何时见底?

陈伟鸿:很多人都在问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何时见底。

刘元春:根据目前的数据,房地产已经接近底部。当然,房地产不可能回到过去的辉煌,必须从高级均衡逐步走向低级均衡。所以未来房地产销售额可能在14万亿的水平,房地产投资规模也很可能在9万亿的区间。

姚洋:这和* *政策的实施有关系。我们看到* *金融工作会议对房地产做了明确的表述,也就是说要满足各类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我个人的解读是在供给端给更多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如果你这样做了,我想房地产会容易稳定下来。如果要预测的话,我会说,明年第二季度,大概会看到房地产企稳止跌,甚至可能小幅增长。

李稻葵:姚洋很乐观。他给出了一个相对确定的时间。他很勇敢。他比我们强。但在房地产市场,或者更具体地说,销售和价格稳定或反弹将需要半年时间。

七。如何消除宏观数据和市场主体的温差?

顾阳:前三季度的一些宏观经济数据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我们在采访和调查中也发现了很多市场经营者。他们觉得有一些温差。如何看待这种温差的存在?接下来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这种温差? 

王一鸣: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统计局发布宏观指标,温差主要是微观主体。GDP增长了7%、8%,我的收入却没有增长。他觉得这个数据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温差。所以我觉得宏观和微观总是有距离的。所以至于怎么消除,我觉得在宏观政策上,需要在政策上下沉,就是扶持更多的市场主体,给家庭更多的支持。 

李稻葵:现在我们经济的温度有点接近冰点,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宏观变量,把水温调整到20度,大家都会进入一个舒适区。剩下的工作应该由企业和市场来做。

陈伟鸿:在另一个领域,我们也有一些值得消除温差的措施。这个领域叫做“消费”。2023年前三季度,同期名义增长率为9.2%。我们可以看到,前三季度居民消费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其实是很高的。可以说,消费应该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向好、回暖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说到温差的问题,很多人都觉得我现在不那么舍得花了。

王一鸣: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也就是你的收入有没有明显回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未来我的收入是否会稳步增长,我觉得也会对现在的消费产生影响,决定了现在的消费倾向。 

8。政府可以直接发钱刺激消费吗?

陈伟鸿:关于消费这个话题,我们采访的时候,人家有时候会直接问我,不过还是送我点钱或者优惠券比较好,这样我有钱的时候就敢花了。所以你能把钱给人民吗?

刘元春:中国有40万博士生,月收入3000多元。我能再给他们10万吗?让他们月收入达到一万元,那我们的财政支出是多少?400亿。我们的刺激计划中的400亿美元是多少?但是一方面你真的可以把我们的博士生培养成顶尖人才,让他真的可以安心学习,同时也可以正常付出。 

李稻葵:我同意博士生应该多拿工资,但以此类推,很多类似重点行业的人按照这个逻辑也应该多拿工资。比如护士工资不高,该不该涨?消防员也要加吗?

我倾向于认为一种可能更简单的方法已经在上海试验过了。今年3月,他们发现政府补贴了1元钱。通过各种渠道,消费者的消费可以增加4元钱,消费者的热情就来了。增加4块钱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税和流通有关,至少25%。于是你拿出1元钱给老百姓,消费者增加4元钱的消费。最后你多加了一块钱的税,一分钱都不用花。

我觉得这一点美国做得有些过头了。疫情期间,每个家庭平均给每个普通人8000元(补助)。政府给他支票,他贴补收入。好在美国人舍得花钱,拿了8000元的支票就立马花掉了,带来了通货膨胀。 

王一鸣:大部分西方国家补(糊)消费者。他认为,生产者受疫情打击,撑不住就撑不住;我们之所以补充(糊)生产者,是因为只要企业能维持,就能留住员工,员工就有收入,他们的家庭也会被留住。它的逻辑结构是这样的。

所以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比如美国,它给家庭发支票,它的需求就出来了。它不关心企业。结果供应链断了,没有那么多供应。为什么是通货膨胀?需求上升了,但供给没有恢复。这是一种需求驱动的通胀。我们把企业补上,供应能力很快恢复,就出口了。所以疫情三年后大家都以为出口可能是负增长,结果出口很好,疫情三年后出口很好。相反,疫情过后我们出口了。为什么?别人的供应链恢复了,所以这个东西各有利弊。不要太绝对。 

9。为什么要再发一万亿国债?

陈伟鸿:* * 2023年的这一刻,财政决定发行1万亿国债,花掉了这一大笔钱。会刺激多少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改善有什么作用? 

王一鸣:我们经常谈论2008年的4万亿人民币。目前的1万亿有多大?

那我给你一个数字,就是2008年4万亿对应的GDP是30多万亿,1/10多。去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21万亿。1万亿国债增量对应1/121。所以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国债发行会重复2008年,刺激它。其重点之一是灾后重建。

而且在投资方面,和2008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都转给地方政府了。也就是政府买单,地方政府花钱,债还了。在三年疫情的冲击下,当地的配套能力也大大削弱,没有多少钱可以投入。所以我认为这在逻辑上是正确的。

当我们开始谈的信心不够强,预期不够明确的时候,该由谁出手?政府。在市场不愿意负债的情况下,谁来负债?政府。

我觉得我们* *政府空。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政府的杠杆率或者说债务水平,就是债务总额相对于GDP的水平,可以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我们远低于印度,甚至低于那些发达经济体。去年它的杠杆水平是21.4%,政府还有空。

李稻葵:地方债务水平非常高。靠地方政府自己的财政盈余真的不行。我们做什么呢王闯刚才说得很好。* *政府的国债水平是20%,25万亿人民币,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大国中最低的。只有俄罗斯比我们低(19%)。* *政府债务将大规模发行,那么中国* *政府发行国债后,高国债怎么办?现在12%的国债被外国人买走了。为什么不用国际资金?

姚洋:如果我们明年新增2.7万亿,实际上超过了我的预期。我当时说我们刚好可以新增3万亿到4万亿的债务,所以现在加起来大概5.2万亿。我的解读是* *这一次,我们决心稳住经济底部,然后恢复我们整个经济的信心。

十、世界看好中国经济吗?

陈伟鸿:刚才我们从“亲眼所见”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经济。其实我们很想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国际社会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经济现状?

李稻葵:国际社会仍然看好中国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可能太乐观了,以至于担心我们很多行业发展太快,竞争太激烈。以电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为例。这次欧盟提出补贴我们新能源汽车的不是德国车厂,而是法国车厂。 

王一鸣: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今年的经济预测上调了0.4个百分点,至5.4,明年也上调了。再看一些国际咨询公司和一些大的投行,他们也提高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所以总体来说,他们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比前段时间转得更加积极。

相关文章

美国通胀跌到2%以下?

本文来自:华尔街体验APP,作者:葛家明,原题:《美国通胀是否跌破2%?高盛:是的,2024年。标题来自视觉中国。 在美国通胀超预期降温后,高盛高喊2024年5月核心PCE可能降至2.0%。 2023...

2023年人工智能行业,新诞生10家独角兽

今年的AIGC持续了一年的高温。从王会文等大佬的入局,到百度发布“文心一言”,各大巨头纷纷发布大型模型产品,着实为国内人工智能赛道的融资加了一把强火。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虽然2023年投融资行业...

我在三线小城开婚介所,年赚60万

【/h/]三个月前,25岁的唐结婚了。【/h/]唐·梅拉上大学时曾公开表示她永远不会结婚。但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了婚介行业的企业家。在过去的四年里,她在四川乐山和眉山开了三家线下交友工作室,年收入约60...

迎接投资范式的巨变

【/h/]近期,沪深300指数持续跑赢沪深2000指数,两者之间的差异得到明显修复。【/h/]从2021年12月31日开始,我们将沪深300指数和沪深2000指数归一化为100点,然后用它们之间的差异...

1分钟搞懂:LPR报价行,咋说变就变?

【/h/]央行引导利率自律机制对LPR报价银行进行考核。LPR报价银行的数量已经从18家变成了20家!‍‍‍【/h/]LPR代表贷款市场的报价利率,我们的个人抵押贷款利率是在LPR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点确...

哈药六厂,还有多少生意待盘活?

【/h/]8000人+,这是哈尔滨旅游业爆发后,哈尔滨第六制药厂版画博物馆的日均参观人数。【/h/]摄影:时代财经,哈尔滨第六制药厂江南工厂旧址。【/h/]哈药六厂版画博物馆位于哈药集团第六制药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