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7个中山“妈妈岗”:这不是一种安置
中山市陈悦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陈悦电子”)副董事长余庆答应村里的老人们给“妈妈们”安排工作,但他没想到,有一天这群“妈妈”会成为公司缓解用工荒的关键力量。
中山“妈妈帮”的出现,首先是当地企业解决“招工难”的自发行为。
11月24日,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中山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7月有统计数据以来,截至当日,“妈妈帮”备案企业461家,备案岗位21139个,从业人员4527人。
早在2022年7月,中山就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妈妈帮”新型就业模式的若干措施》。今年11月2日,中山继续升级“妈妈岗”2.0版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工作与家庭平衡的措施,依法协商有利于照顾家庭的弹性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具体包括重点引导和鼓励工业制造、文化旅游、新型商业平台等行业发展“妈妈岗”,将适用群体从“有抚养12岁以下子女义务的女性劳动者”扩大到更多劳动者。
“这不是安置。”11月24日,中山市人社局就业创业科科长何灵川表示,企业和劳动者都有自己的诉求。她认为,“妈妈帮”的出现在应对国内外贸易环境等多重因素时有其特殊性,导致企业招人难、留人难。但从更深层次来看,也是一个城市、一个企业在面对和适应人口红利下降、人口增长逐渐稳定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和探索。
一、缘起:疫情下的极端“招工难”
11月24日,陈悦电子副董事长余庆表示,“妈妈帮”的设定其实在2021年前就成型了,但要从2019年公司搬迁到新工厂开始。
于青回忆,当时他负责公司的工厂运营和党建工作,这两件事偶然联系在一起。
“一开始,我们组织了一个小组,走访了老党员和附近村庄的贫困家庭,并运送了食物和油。然后老人们反映媳妇没有工作,看看能不能帮忙介绍一下。这件事对我们来说不难,所以我们提出让对方来工厂。”余庆说,没想到村民会积极响应。很多人出来争取,表示愿意参加。
余庆说,与普通员工不同,这些来争取工作机会的村民,大多是有一两个孩子的中年妇女。他们下班后还要照顾家人,比如送孩子上下学,随时可能因为开家长会、孩子生病而请假。这也是他们找不到稳定工作的原因。
“一开始我们提出‘8小时工作制’,晚上不加班,给他们一些特殊的假,也没那么苛刻。”余庆说,比如普通员工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六点下班;“妈妈帮”员工可以早上8点送孩子上学后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接孩子放学。
这期间“妈妈帮”也不是特别清楚。2020-2021年期间,由于全国各地不同程度的限制人员流动,很多制造企业面临着“订单爆而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
在中山,“妈妈帮”以补充用工起家,意外成为企业阶段性缓解极端“招工难”的解决方案。不仅是陈悦电子,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在2021年上半年注意到,“妈妈帮”的做法已经在许多本地企业中“流行”。
“我们在几个制造业相对发达的乡镇和街道调研。背景是企业招工难。他们都在努力发展本地劳动力,主要是为周边社区和村庄服务。‘妈妈帮’就是自发行为之一。”11月24日,中山市人社局就业创业科科长何灵川表示,根据当时的调查,很多“宝妈”生完“二胎”后无法继续工作。随着两个孩子陆续进入校园,有了空闲时间,想再就业。
何灵川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中山市人社局、相关职能部门、镇街已联动起来,一方面帮助企业将用工需求上传到当地就业服务平台,另一方面深入社区发动、登记符合条件的职业女性。“因为双方都有需求,‘妈妈帮’的做法很快就传开了。”
“2021年,有了‘妈妈帮’这个名字。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发了‘妈妈帮’生产线。”何灵川说。2022年7月4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大力推广“妈妈帮”新型就业模式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对符合条件申报“妈妈帮”的用人单位实行每月300元/人的社会保险补贴和100元/人的岗位补贴;对符合条件申请“妈妈帮”灵活就业的,实行每月300元/人的社会保险补贴。
自此,“妈妈帮”灵活用工模式初步确立,但也暴露出一些经营管理问题。于青说:“刚开始的时候,频繁请假是他们很头疼的事情,因为车间里一个萝卜一个坑,请假少了人就没法开工。”于是,陈悦电子将“妈妈帮”集中在一个车间,培养了一批“全能”员工,他们可以随时代替生产线上休假的员工,“全能”员工会得到几百元的工资补贴。同时,对请假的具体事项进行细化和规范。
“比如孩子生病,开家长会,我们都理解和支持,但如果村里办婚宴,我们也会请一两天假和员工沟通。”余庆说,此外,公司还增加了暑期班、母婴室等配套建设,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越来越正常,他们也在不断思考“母岗”是否以及如何制度化、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母亲的择业困境
当他42岁第一次进入工厂时,李红英有一段时间的心理斗争。2022年2月,李红英加入陈悦电子,担任物料员,后来在该公司的暑期护理班担任助教。
11月24日,她说自己1999年中专毕业,结婚前在中山做幼师。大约在2004年,她在怀孕两个月后选择辞职,随后成为全职妈妈,照顾孩子直到2岁多才重新上班。
“我和孩子在同一个幼儿园。她上学,我上班。”李红英说,有了孩子后,她总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后来因为老公工作调动到江苏,又辞职了。
“2009年,我们回到中山,开了一家杂货店(便利店)。我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负责看店,很忙。那时候家里很乱,孩子的作业也没人辅导。”李红英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她生了二胎。“最终我决定关店,全职照顾家人,但我也意识到不能忽视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2022年,小的送上一年级,大的上大学。其实我在家挺无聊的。”李红英说,每天除了送孩子上下学,整个人都很颓废,想找份工作。这时,“妈妈帮”引起了她的注意。"工厂工人,周一至周五工作,8小时工作制,有社会保险."
“我人生第一次进厂,还是做了心理建设。我告诉自己,亲手吃饭不比进厂差。”李红英说,她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其他工作。她老公建议她继续回幼儿园,但她已经很多年没有从事教育工作了。考虑到学前教育的强度和作息时间,她认为自己已经不适合了。
一年多来,李红英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状态:早上6点20分起床,做早饭,7点出门送孩子上学,8点去公司上班,下午5点半接孩子下班,回家做饭帮孩子做作业,周末是家庭日。“还是很辛苦,但是父母这样,也习惯了。”李红英说。
进厂是目前中山“妈妈岗”最受欢迎的选项,可以给正在养育孩子的“妈妈们”更体面、更便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11月24日,经济观察报先后采访了中山“妈妈帮”的8名员工。他们的教育水平包括初中、高中、大专和本科。他们的工作涉及一线生产人员、办公室行政和项目负责人,大多数人年龄在30至45岁之间。
其中一半左右是中山本地人,一半早年随丈夫从外省移居中山。其中一半以上有两个孩子,在此期间都停止了工作。尽管在很多背景上存在差异,但35岁以上的人,在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上,一致呈现出更清晰、更理性的职业状态。
中山市人社局就业创业科科长何灵川也表示,“妈妈岗”受到更广泛关注后,有人误以为是“福利”岗,但实质上是需要争取的社工岗。政府希望引导其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与“妈妈们”就用工条件进行沟通协商,规范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让“妈妈们”员工在自我提升、家庭关怀、职业提升、社会贡献四个方面得到肯定和认可。比如,要保证企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培养和提高就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何灵川认为,“妈妈帮”是求职者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她以某企业增加一个“母岗”的过程为例。它刚开“妈妈岗”的时候,招了80多人。过了一段时间,只剩下30人左右。在政府和企业的培养和引导下,“妈妈帮”人员再次回归,又出新招,最终形成50人左右的规模。
广东大唐史圣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的一位员工表示,25岁至35岁是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也是很多女性成为母亲的时候,但“妈妈帮”并不需要特殊对待,因为她们可以匹配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三、启示:适应城市人口红利的消失
4527个“妈妈帖”虽然不是庞大的数字,但背后的意义却很重要。
11月24日,何灵川表示,珠三角已经极大地享受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当时全国劳动力都聚集在这里,人多,工作多。企业发招聘的时候,门口都是人。“现在不是了,以前的农民工有一部分变成了‘新山民’,留了下来。整个城市的人口增长逐渐稳定下来,而不是大量地进来又出去。”何灵川表示,政府在考虑整个人力资源的开发时,需要做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对外引进和内部挖潜。其中,“母岗”是内部挖潜的一种形式。
在企业管理方面,陈悦电子的于青能感受到这些变化。“我们不是一家从其他地方搬来的公司。2010年我们从零开始创业,一直在附近租厂房,招工人。当初在几乎只有一个PPT的情况下,政府愿意相信我们的技术实力,给予支持,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余庆说,公司这些年的成长一直是靠本地人,员工中本地人的比例也一直保持在60%左右。“很多员工都是附近的村民。”
于青表示,2019年,公司搬迁至新工厂,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那时候我们不愁吃不愁喝,但还是想为社会做点有价值的贡献。”余庆回忆,在公司创始团队中,他和另一位创始人年轻时在珠三角的港资、台资工厂工作了十几年。“我们承认这些公司可能有非常先进的管理模式,但作为公司的员工,我们并不认同飞行中加入加班这种非常苛刻的企业文化,仿佛要‘榨取员工的价值,赚取更多。”“这几年,我们看到好几个大工厂因为各种原因倒闭了。我们总觉得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不会长久,企业也有自己的社会责任。"
余庆说,另一方面,从地域上来说,公司对于外地人或者年轻人来说确实比较偏远,他们也不太好招。“现在招聘办公室和研发的大学生,待遇够的话还是愿意来的,但是一线生产员工很难招到,但是这些员工占60% ~ 70%。”
“现在的一线工人,大部分还是70、80后的那一波人”,余庆认为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年轻人不进厂”的现象。企业要想走的长远,管理者和员工要互相成就。从“妈妈帮”的实践来看,这些岗位的人员流动比过去的普通一线工人更稳定,更有利于培养“熟练”工人。“一线生产的一些环节很难被机器替代,我们还是要靠人工。现在,一些重要的工作安排甚至安排给“妈妈帮”员工,因为他们的完成度更好。”“政府补贴会有退出机制,可能等‘妈妈帮’有了成熟的模式后,再还给市场。”何灵川说。
截至11月24日,中山市人社局统计数据显示,从已注册“妈妈帮”的企业来看,制造业占62%,商业服务业占31%,销售业占7%;从就业岗位来看,生产技术岗位占79%,行政和文书岗位占21%。“总的来说,大部分需求集中在制造业的一线岗位,我们也鼓励企业设置更多的选择。”何灵川说。
此外,今年8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出通知,进一步在全省推广“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有孩子的妇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