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拼经济,谁在领跑?
我
万亿城市是观察大国经济走向的重要窗口之一。
近日,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在各地陆续出炉。有的城市是一路向上,有的城市是不进则退。
内地24个GDP万亿城市中,只有一半跑赢全国5.2%的平均增速,其中成都以6.7%的实际增速和7.9%的名义增速位列万亿城市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成都经济“逆袭”,呈现上升态势:从一季度的5.3%到上半年的5.8%,再到前三季度的6.7%,全年有望再上新台阶。
成都,凭什么拿下GDP增速万亿城市第一?
从国民经济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在经济三驾马车中,消费撑起了市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最终贡献率达到83.2%。
可见,消费驱动正在取代投资驱动和外贸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支撑,而拥有人口规模和超大市场优势,同时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都,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成都市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8.2亿元,同比增长10.7%,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1.5和3.7个百分点。
在这背后,后疫情时代消费的报复性增长是其中之一,但大运会、世界科幻大会等国际赛事带来的助力也不容忽视,“三城三都”的综合定位,让成都火车站成为“消费驱动”的制高点。
伴随消费驱动的,还有generate汹涌澎湃的创新和市场活力带来的强劲动能。
一方面,自去年“制造强市”再次被提及以来,成都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下大力气,寻求新的赛道。
成都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成都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五大先进制造业同比增长7.6%,其中医疗卫生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均达到两位数。
今年以来,成都启动了几个重大工业项目,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更大的帮助。
据悉,成都今年布局重大产业项目531个,总投资1.12万亿,年度计划投资1854亿,涵盖医疗健康、光伏新能源、航空空制造等新赛道。
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大投资带动大产业。随着这些工业项目的开工甚至投产,未来的经济将能够上一层楼。
另一方面,新赛道的层出不穷和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带动了大量企业涌入成都,带来了强大的市场竞争活力。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有经营主体385.17万户,其中企业总数达157.27万户,仅次于深圳,居全国第二位。
今年以来,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47.8万户,涉税市场主体净增95.6%。
市场主体的增减代表着信心和预期,也是经济活力的体现。
这已经不是成都市场玩家第一次出现高增长了。
2018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成都市市场主体从230万户增长到385万户,连续5年年均增长50万户以上,居副省级城市之首。
数量胜于质量。在这些市场主体中,不乏以“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领军企业。成都的“小巨人”企业、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十。
成都一直自称“机会之城”,大量市场主体“用脚投票”生动体现了这一点。
二
拼经济就是拼商业环境,靠市场主体。
今年以来,“抢企业”大战再次爆发。香港不仅罕见地为进口企业设立办事处,还公开表示要在内地“抢人、抢企业、抢资本”。
上海首次赴中西部地区招商,第一站就是成都,打响了“反向招商”的第一枪,可见成都的吸引力。
在内地,各类招商会层出不穷,从长三角到大湾区,从京津冀到成渝经济圈,“抢企大战”愈演愈烈,早已是共识。
在这场新企业竞争中,谁拥有一流的服务意识、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现代化的新产业体系,谁就能走在前列,取得领先。
【/h/】日前,成都市温江区召开企业发展大会,以最高礼遇向100家优秀企业、100位优秀企业家、13位温江工匠致敬,感谢他们在促进增长、转型创新、稳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以城市之名致敬企业,与企业共赢机遇,以城市之力护航企业,温江区发布的这些宣言,堪称新时期“城企关系”的精辟总结,也是成都整个营商环境的缩影和写照。
作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和“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温江的营商环境建设在成都乃至四川都走在前列。
温江的营商环境建设,用当地的话来说就是四个“维度”——规模、速度、温度、强度。
总之,规模代表宽容的市场环境,速度指的是一流的政府效率,温度代表的是政府的服务意识,实力涉及的是政策的支持和兑现。
温江提出的“四度”看似简单,却击中了新一轮“抢企大战”的要害。
要知道,早期的招商引资,比拼的大多是资源禀赋、土地空和税收补贴,给钱给国土资源是“三板斧”,无所不包。
然而,当经济从高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粗放式增长已经丧失空,摊大饼式发展已经不合时宜。不仅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税收补贴空也越来越少,而开发区、自贸区等特殊政策又无法避免,营商环境成为关键。
放眼全国,无论深圳还是杭州,优化营商环境都被视为“一号改革工程”,由“一把手”带头招商引资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圳营商环境改革进入6.0版本,实现了从“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再到“一次不跑”的跨越,也开启了从“不找市长找市场”到“帮企业找市场”的服务变革。
虽然成都不是改革试点,但温江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主动开启改革之路。
早在2019年,温江区就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近年来,创造了综合窗口改革、提醒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探索,被全市乃至全省复制推广。
对标是为了借鉴,更是为了超越。如今,温江区在许多领域走在了前列,尤其是“三能”承诺,将营商环境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只要是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参考;
只要不是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都可以放生;
只要不触及红线底线,就可以给容错空。
“三个都可以”,分别指向先进地区学习,“不准入”和包容审慎监管。
这些承诺无疑击中了当前市场心理的要害,让企业避免了规则模糊、执法灵活、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困扰,稳定了预期,也调动了企业敢于创新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地处西部腹地,但温江从未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全面对标东部发达地区,以营商环境重塑区域竞争力。
去年以来,成都温江区、广州南沙区唱响“双城记”,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今年年初,第一个“科技飞地”在大湾区建成,这是西部地区的第一个。
借助一流的营商环境,温江市场主体日益壮大。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2年底,温江的经营主体从6.9万家增加到12万多家,“四上”企业从423家跃升到774家。
所以,在营商环境上,成都温江区能与广州天河区、深圳南山区等发达地区一较高下,连续三年获得“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城市(区)”称号,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温江如此,成都也是如此。“抢企大战”能一路领先也不足为奇。
三
拼经济就是拼企业,拼企业最大的支撑在工业。
过去几年,中国区域经济最显著的现象是,一线城市正在回归实体经济。从深圳、广州、苏州到成都、武汉、合肥,都以“工业强市”、“制造业强市”或“工业强市”为主要发展战略。
这背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大国博弈从贸易进入更深层次的科技。能否掌握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成为了关键,这就是“产业先行”的背景。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反复提到“发展的重点是实体经济”,“新质量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等概念的出现,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今年7月召开的成都市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着力打造“8+N”重点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随后,温江区提出构建“3+6”现代产业体系,有据可查的姓氏,涵盖医疗健康、绿色食品、现代都市农业三大标志性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印刷纺织、现代商贸、文体旅游、数字经济六大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
任何一个产业体系的形成,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空就能实现的,更不是一个文件就能实现的。而是可以依靠区位优势、发展细节、产业基础、创新资源等来实现。,向上响应国家战略,向下响应企业需求,加上超前的规划和布局。
广州最大的经济区天河区,工业并不擅长,但高端服务业优势突出。最终形成了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专业服务业、现代商贸业四大主导产业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以工业为基础,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产业底蕴深厚。最终布局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为新兴产业的“2+3”产业体系。
可见每个城市,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比较优势。找准定位,找准方向,才能突飞猛进,一路腾飞。
所以,温江并没有像一些地方那样,把精力放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元宇宙等热门赛道上。而是立足当下,以资源为导向,准确定位,结合国家总体发展和城市发展方向。不仅要巩固现有的优势产业,更要全力争取未来的产业。这就是“姓有根有据”这句话的道理。
医疗健康、绿色食品、都市农业等产业是温江的传统优势产业,现在正在向千亿迈进。
其中,温江区的医疗健康产业作为最大的支柱产业,聚集了药明康德、科伦股份、百利股份、白宇等众多在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享有盛誉的龙头企业。
相比之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也从100亿元起步,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虽然部分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但4所双一流大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R&D平台、195个省级R&D平台等创新资源的聚集,以及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等重大平台的存在,为其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空。
四川八所双一流大学及建设学科
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颇具代表性。
成都有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但温江不是传统工业基地。但在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和电子科技大学等专业院校的帮助下,电子产业从无到有、从零到“森林”,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和武汉光谷的崛起类似。背靠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借助“产学研一体化”,短短30年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完成了从偏远郊区到城市科技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温江区也在走产业转型之路。数据显示,温江区聚集了3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瞪羚企业、107家省级以上“专精创新型”企业和1家独角兽企业。
这些企业大多是在温江创立并成长起来的,可谓“企业与城市共成长”,也是“借一城之机与企业共赢”的体现。
现在挖“黄金”温江,机会又来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纷至沓来,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大潮中寻求与城市发展共振的可能性。
温江如此,成都也是如此。如今,成都正在培育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两大万亿级产业,形成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航空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万亿级产业,有可能成为未来“抢企大战”的主场。
从“温江机遇”到“成都机遇”,从“工业强区”到“制造业强市”,一座“创新为先、实质为重”的现代化大城市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