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看中国:步入转型“大年”?

ze5个月前健康709

不管我们有没有预言,只要中国的根基存在,她就会走自己的轨迹。

2023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

1.2023年,中国经济从疫情中缓慢恢复,保持了GDP(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2023年全国财富增加6万亿。6万亿是什么概念?6万亿是世界上很多小国一年的GDP总和。2008年中国GDP只有31.4万亿,2023年中国GDP年增量是2008年的五分之一。

虽然中国GDP已经进入了5%的中速增长时代,但是中国GDP的年增量是巨大的,总量增长的意义超过了年增长率的意义。即使我们保持中等或低增长,我们的总增长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数字。让我们在2023年明白一个道理。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仅要看到增长率的重要性,还要看到增长的重要性。

2.从2023年开始,预测未来10年将有2.5亿人退休。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退休群体被我们看到了。他们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父母。如此庞大的退休群体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消费、社会心态、年轻人的负担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3.2023年,1100万人大学毕业,进入知识分子行列,使得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数超过2亿。这意味着7.7亿劳动者中有三分之一接受过大学教育,我国劳动者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也意味着人力资本的概念在人力资源中越来越重要,中国具备了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知识竞争的人力资源条件。

4.2023年,中国在绿色能源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5.2023年,中国专利数量居世界第一,共有336万件专利。

6.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创新高,中国人保住饭碗的战略基本实现。

7.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突破3000万辆,比亚迪每30秒就能出一辆车。

8.202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14亿人口的大国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

9.2023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和高铁里程分别突破18.4万公里和4.4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

10.2023年,华为发布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即将形成自己的生态,这标志着中国在信息技术上突破了一个瓶颈区。

2023年,中国和中国人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中国拥有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财富(如世界第二的GDP、人力资源、高速交通设施、工业制造能力、最大的住宅区、每年世界上最多的大学毕业生...).自1841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大大提高。中国人民有文化,有财富,有稳定的生活环境,有强大的公共部门来建设和保护他们的生活环境。

作为中国人,他们有自己的幸福感,这是应该确立的。

2023年,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房地产和其他基础设施是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但现在它们的推动力正在减弱。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问题。整个基础设施产业链上的很多企业都在经历着业务减少,债务增加,进退两难的局面。

2023年,债务已经成为经济不可回避的因素,急需债务修复机制。90%的大型企业有银行贷款,50%的购房者有房贷,地方政府也欠了很多债。

2023年,人们趋于保守。80年代,似乎每个人都有梦想,要么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要么通过创业发家致富,有的去海外留学,希望在国外找到实现梦想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GDP翻了两番。只要你愿意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随着中国过去40年财富的积累,特别是家庭财富的增加,加上独生子女,新生代的人均财富已经超过他们父辈很多倍,贫困感在新生代中应该越来越弱。

老一辈的创业者年纪大了,经历了几十年的沧桑,看透了世事的真相,对做事的艰难有了很多的理解,渐渐的趋于平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相对保守的社会观念。已经拥有财富的人尽力保护自己的财富,而已经拥有地位的人尽力维持自己的地位,这就让人谨慎。

这种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三年疫情的影响。在疫情中,人们看到了生命的渺小,事物的无常,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复杂交集...还有很多小企业生意亏损,无法恢复。但更本质的原因是,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快速成长的机会越来越少,“钱多,人傻,来得快”的故事已经不存在了。

四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创业的失败概率其实很高,不再有那么多雄心勃勃的梦想家和创业者。老一代企业家处于半退休状态,有产者不再那么努力工作,“无产者”已经接受了自己的阶级地位,一个新的社会格局基本形成。

经历了40年的浪漫时期,中国进入了理性时期。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2023年的情况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人心正在从雄心勃勃的创造激情转向保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的经济驱动力正在消失,经济正在寻求新的动力;债务已经成为经济的一个长期特征。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2023年的二元性向我们表明了某种意义:也许在2024年,我们应该保护我们所拥有的,同时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让我们称2024年为中国的转型之年。

(1)经济力量的转换:从房地产驱动到人们钱包驱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超过10万亿元用于购买房屋,数万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动力。但随着道路、房屋的建设大同小异,基础设施的投资锐减,对经济的拉动越来越小。

有没有新的力量来取代旧的经济力量的丧失?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发展。

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有一个赶超的目标,另一个是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当然越过就更好了。

我们关注第二个角度。14亿人每月消费3000元,月消费3.6万亿。月人均消费3000元应该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考虑经济的出发点。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保证人均消费能维持在每月3000元的水平,让老百姓能过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能够提供这种收入能力,提供与这种消费水平相对应的产品供给能力,人们就会安居乐业。所以,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经济运行能够产生能够满足普通人当前消费水平的收入能力和产品供给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国家整个生产体系一个月能生产4万亿的商品,整个GDP的增长能保证人民有4万亿的收入,经济就能保持一个比较好的运行,满足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GDP增长多少并不重要,即使是零增长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经济运行能够保证上述消费、收入和产品供给之间的平衡。

因此,要找到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答案,首先必须明确我们的经济发展理念,把满足人们需求的收入能力和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好的均衡水平。

新的动机是什么?我觉得40万亿的消费是一个新的动力。2008年中国只有17万亿左右可以花,而2023年中国将有44万亿可以花,是15年前的2.51倍。44万亿的消费支出可以驱动一个非常大的经济体。今天这么大的消费能力摆在面前,这是我们转型最大的信心。

经济发展的动力核心是就业、收入和消费的循环。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企业家提供就业,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然后用收入购买企业生产的消费品进行消费,消费力会为企业家创造的就业提供投资回报。

中国的经济力量也可能来自科技。每年毕业的1000万大学生、硕士、博士,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科技工作者。鸿蒙系统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技术几个领域的突破。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能源方面,我们的技术和产能处于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美国被认为是世界前两名。

有些人怀疑这些科技领域能否为经济提供新的动力。新能源汽车每年可以创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就业岗位。更何况新能源汽车企业还能促进钢铁行业、高速公路、信息技术的发展。再比如滴滴,可以提供500万个工作岗位,美团也可以提供500万个工作岗位。这种看似低技术含量的商业模式变革,也成为中国就业、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驱动力。

(2)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转变:让政府和公共部门变小,让市场变大。

当邓小平先生在40年前提出改革开放时,理想的转型模式是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今天,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这个理想。

在中国,9000万人受雇于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6-7亿人受雇于市场部门。农村还有3亿人务农,他们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完全市场化的。在公共部门就业的9000万精锐士兵可以做很多事情,执行力很强。他们主要依靠他们来实现伟大的权力。

市场部门未来的竞争将迫使他们进行创新。阿里巴巴改变了中国的商业规则和支付规则;腾讯改变了中国的通信规则,信息传递更快,信息成本更低;如今,拼多多努力压低价格,通过不合理退款的制度创新,彻底实现消费者主权。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现在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公共部门和如此庞大的市场部门。这样一个大的市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有机整合,或许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之一。

但同时也要注意一句古训,物极必反。过于强势的政府和公共部门会抑制私人部门的发展。如果公共部门占用资源过多,走到哪里竞争都太激烈,营销部门的企业无法与之平等竞争,就可能形成所谓“国进民退”的局面。

当然,如果市场部门缺乏控制,实际上会出现问题。因此,如何在政府的公共部门和市场部门之间扬长避短,有效发挥各自的作用,大概是2024年后国家决策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个人建议政府政策要约束政府公共部门的决策边界和业务边界,在边界内做好事情。比如国家电网做好了网络建设和供电,但供电所需的设备制造可以交给民营企业,形成供电产业链中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有机结合。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责任不是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而是提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和服务。民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更多的就业。

(3)业务转型,优雅地死去,勇敢的活着。

现在的很多企业可能没有以前那么浪漫了,但是他们应该是世界第一,一起步就改变世界。现实呢?一些头部企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得不去解体。还在坚持的企业,经济压力很大。一些看似优秀的企业,现金流只能维持几个月。

虽然很多企业面临困境,但还不能死,因为欠银行、供应商、员工的债...这些债务不解决,他们怎么“死”?但是,活着更难。每天一睁眼就想到这里还那么多债,想把现金流要回来。

但是现金流在哪里呢?现金流在传统行业导致他们背负巨额债务。一方面,很多企业知道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在新的领域经营;另一方面,一旦断然离开传统行业,就很难获得偿还债务的现金流。用马尔克斯的一句话来形容企业的现实困境更为贴切:人不是想死就能死,而是能死就能死。

对了,我对资产负债率的理解,很多企业都被所谓的资产负债率欺骗了很多年,说只要资产负债率不低于一定比例,就是安全的。很多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在危机时刻仍可能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因为债务往往是现实的,资产可能是难以立即变现的钢筋混凝土和闲置土地...恒大的情况很好的说明了上述观点,而恒大的情况不是个例,是普遍情况。

我们真的想摆脱我们的旧业务,发展新业务,如高科技。然而,在过去,我们的业务仍然是我们的现金“母鸡”。如果杀了这只“母鸡”,我们的现金流就成问题了。如果不杀了这只“母鸡”,我们似乎是饮鸩止渴,因为在旧行业经营几乎没有利润,甚至越做越亏。

走出这一困境成为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在传统行业争取短暂喘息的机会,但长期来看肯定会死掉,因为在失去动力的行业经营所获得的利润肯定无法抵消所欠的刚性债务。欠债不还死亡将是未来10年中国很多企业的典型死亡。

应对现在企业面临的困境,首先要调整心态。柯林斯说,基金会永远存在,这只是一个理想。我们可以活得更久。但是没有一个企业可以长生不老,企业总会死。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生而为死。“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我们如何与之相处。”同时,他指出“活到老,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这是理解生命的美好、独特和唯一的唯一方法。”要知道,只关注死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必须关注新生。在死亡的过程中,我们会诞生新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让旧的事业死去,然后开始新的生活,这才是海德格尔生命的真正意义。

所以,让老企业死掉并不是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在让老企业死掉的过程中创造一个新的企业。所以从技术上讲,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淡然面对企业的死亡。要知道,没有永远好的行业,也没有永远靠一个行业做好的企业。企业必须在不断定位、不断否定、不断重新定位中获得新生。

第二,注意平衡。有些企业因为家底厚,没有大的债务,可以用账上积累的现金流来还旧业。比如新东方的余老师,不得不放弃课外辅导业务,这就是“死路一条”。

但是,大多数企业因为欠了很多债,一下子就抛弃了老业务,这就可能导致企业各方面出现问题:没有现金流,就不能给银行贷款,不能贷款,不能偿还银行的债务,无法经营。如果这个循环遇到一些偶然事件,可能会打破,一旦打破就是危机。所以很多企业只能做老业务,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展新业务。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说,大多数进步是渐进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第三,在领导力上下功夫。老企业和新企业的一些商业逻辑和方法是相似的,这让很多老企业家误以为新企业也可以靠自己的领导获得成功。克里斯滕森说,企业的创新业务和旧业务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最好用不同的方式操作。最重要的是通过新的领导层发展新的业务。

第四,在垂死挣扎的过程中保持灵活性。有些老企业其实是有价值的。通过管理过程,准确把握老业务的价值,防止该死的业务被我们干掉。一旦发现老本行的价值,就要积极面对,把它作为人生的方向。

第五,发展新业务时,保持量力而行的态度。新业务需要试错过程,需要一点一点打基础。

第六,你选择的新业务一定是贪婪的。如果一个企业选择一个新的业务,在某个安全边界没有利润,比如净利润30%以上,那一定不能做,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费用,会有很多竞争对手,会迅速拉低行业的利润。中国光伏设备主要制造商面临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七,企业要适应大势的变化,从老百姓的钱包里找商机,而不是在酒桌上找商机。企业要用高科技武装制造业,更加注重用机械设备和科技要素创造价值。

(4)个人改造:物质向下,精神向上。

第一,不要把事业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强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第二,多学习新技能,为从传统行业到科技行业的职业转换做准备。

第三,要有更务实的财富观。不一定在小城市就不会成功,租房子也不会开心。

第四,保持创新创造新世界的意志和能力。

(五)领导力转型:中国新一轮转型成功的关键。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从现在开始,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时期,这需要新的领导,新的领导必须注意几点-

第一,不折腾。我们现在有很多钱,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总的来说,我们拿到了一手好牌。但是,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打牌,才能不把好牌变成烂牌。

第二,不树敌。结交国内外的朋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第三,学会在转型中发展的能力。

第四,要以人为本,任何政策的出台都要顺应形势,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相信经过20到30年的努力,中国会过渡到一个更先进的社会:经济靠老百姓的钱袋子带动;政府和市场的融合越来越好;人民有最大的尊重;企业有巨大的创造力;个人有更好的自我和自主意识。这样,就为更高级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我真诚地相信,中华民族有智慧完成新一轮的转型。

相关文章

去年全国商品房卖了11.7万亿,千亿房企只剩16家

【/h/]经过长时间的深度调整,房地产市场仍未走出弱周期。【/h/]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屋新开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等重要指标...

加点薄荷卖你五万,听花酒专利解密

【/h/]51000瓶华庭葡萄酒在央视315晚会上被曝光。【/h/]3月15日晚,在央视315晚会上,有人暗访了一瓶售价5万多元的华庭葡萄酒。【/h/]央视记者走访了一家华庭葡萄酒体验店,店内的广告显...

回乡见闻:东北五线小城金店遍地开花

【/h/]春节期间,各地黄金市场掀起“淘金热”。财联社记者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观察到,一家名为大商新玛特的商场内开设了8家金店。离商场不远的步行商场约有10家,许多年轻人在柜台咨询和试穿。此外,龙元素黄...

几个月过去了,脱去长衫的孔乙己们咋样了

【/h/】几个月前,媒体说是让大学生脱长衫,引起了公愤。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媒体在谈论2023届的毕业生?不,2024届的毕业生也开始找工作了。数据没有公布,但是从网上的评论来看,和这两天北方的天气一样...

中国正式步入中度老龄社会,专家:发展银发经济需抓住“两大引擎”

【/h/]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1.1%,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h/]数据发布前两天,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

谁杀死了新消费品牌?

【/h/]前两天,一篇文章说,舆论杀死了钟。【/h/]钟这几年的怨气真的很大,雪糕刺客的价格怨气,雪糕不能烧的食品安全怨气,公开讨薪的员工的欠薪问题【/h/]然而,新消费并非死于舆论,而是死于一个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