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沦为“怪行业”:市场规模急剧膨胀,为何所有参与者都不挣钱?

ze1年前健康783

如果让吴一峰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储能市场,他认为“奇怪”这个词可能是最恰当的。

吴一峰几年前在广东从事锂电池批发生意,2022年回到苏州,在一家初创的储能企业做销售经理。在他眼中,储能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持续高增长带来的消费压力也推动了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推广储能设施。一时间,储能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一大风口。

风口之下,吴一峰自然相信储能相关的市场需求会迎来大爆发,这个领域的生意一定很好。不幸的是,他只说对了一半。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能源储能装机规模创新高。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国新投产的新能源储能项目装机容量突破10GW,达到12.3GW,同比激增925%。

这种繁荣体现在吴一峰的日常工作中,就是销售线索和招标项目的激增,但奇怪的是,下游装机量预计直接翻三倍,却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收益。

“和以前做锂电池的朋友聊天,他们都问我现在做储能是不是赚了很多钱。外面看起来很美,但是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竞争太激烈了。三四十家公司投标一个(储能)项目,行业价格不断被刷新。年初市场价格还在1元/瓦时以上,到年底降到0.4元、0.5元的水平。利润在哪里?”吴一峰向记者抱怨道。

吴一峰的经历是现在处于“冰与火两个世界”的储能市场的一个缩影。

在采访过程中,有业内人士甚至对记者表示,“基于电化学的新型储能是一个欺诈市场,是锂电池厂商为了消化过剩产能而推动的。如果没有政策驱动,新能源储能市场会瞬间崩溃”。

从新能源发展的“压舱石”到困扰从业者的“奇怪行业”,2024年后储能行业将何去何从?

一、“奇怪的行业”

刚刚过去的2023年,又是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大年,年内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14.5亿千瓦。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一直被视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的关键手段的储能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一年。

2024年1月2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2023年国内储能招标市场盘点数据显示,该机构在2023年跟踪了1703条招标消息和1142条中标消息(涉及储能电池、电池组、DC侧系统、储能系统、EPC、BMS、储能变流器、储能ems、储能租赁等采购类型),招标并中标。

华南某大型电池公司区域总监王云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储能形式多为以锂电池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储能。根据储能介质的不同,储能轨道的技术路径可分为新能源储能和传统储能,其中传统储能以抽水蓄能为代表,适用于大电网的能源配置,而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响应速度快的新能源储能更适合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比如锂电池储能系统具有快速充放电的能力,能够快速响应电网负荷的变化,并提供必要的调节服务,这对于维持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未来可再生能源比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同时,分布式光伏和风力发电的发展也让灵活的新能源储能更有用武之地。”王云说。

虽然从需求端来看,储能尤其是新能源储能的发展前景非常火爆,体现在具体的装机数据上,也是创历史新高,但是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并没有让行业走向蓝海竞争的快车道。相反,竞争形势一天比一天激烈,市场环境也让从业者一天比一天难受。

2023年12月24日,中储科技2024年电池框架招标中标候选人公布,其中0.5C(2小时充放电时间)和0.25C(4小时充放电时间)电池最低报价直接击穿0.5元/Wh。中标前三名,代表为亿维电力(300014。SZ)、中创新航(03931.HK)、欣旺达(300207。SZ),分别报出0.435元/Wh、0.409元/Wh、0.45元/Wh的超低价格,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2023年初,国电某项目报价1.08元/Wh,当时就感觉价格战已经打响。但当时觉得不管报价多低,1元也应该是底线。结果一年下来,现在直接干到4毛(单瓦时),可能还会继续跌,直到有人撑不住。”回忆起2023年的储能市场,王云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0.4元/Wh储能电池价格是什么概念?

吴一峰告诉记者,一套完整的储能系统的成本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BMS系统、集装箱集成、项目设计成本、基础设施成本和电池模块成本,这五部分占了成本的一半以上。

对于储能厂商来说,0.4元/Wh的电池价格意味着上游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要保持在10万元/吨以内。对于大型厂商,尤其是有垂直整合产能的厂商来说,这个价格属于成本线边缘的报价,而对于一些中小厂商来说,只能是“赔钱赚吆喝”。

2024年1月5日,上海钢联最新发布的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10万元/吨,刚好卡在行业盈亏线上。

“储能系统价格和碳酸锂价格存在联动效应。今年的储能价格可以说是与碳酸锂价格息息相关,可以很好地挤出落伍者、新来者和成本控制不好的企业,同时保持自身经营业绩的基本增长。”王云说。

据经济观察网记者统计,自2023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一路下跌。均价从年初的近60万元/吨跌至目前的10万元/吨,年内价格下跌超过80%。

不过,在吴一峰看来,上游原材料价格走低只是储能行业价格战的诱因。核心原因是各路玩家积极增加储能,使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在缺乏差异化竞争的情况下,只能用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打开市场。

“今年我参加项目投标,从龙头公司到小兵,几十家公司竞标。有时候很惊讶有些几百兆瓦的订单都被抢光了,建成后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你不能只用一块电池就做出一朵花。集成厂商技术差不多,只能拼价格。”吴一峰说。

王云还告诉记者,目前在大型储能项目的招标中,成本是招标主体最为关注的方向,因此投标企业自然将价格作为重中之重。

储能市场陷入冰与火两个世界,除了上游价格下跌,下游竞争激烈之外,最直接的原因也是产能过剩的问题。

“装机量根本跟不上扩大生产的速度。储能是一个上限高下限低的行业。没有门槛。你可以通过获得一个工厂和一套设备来开始工作。你甚至不需要了解很多关于能量储存的知识。只要有一些基本的人脉资源,一开始就能赚钱。”吴一峰说。

在天眼潮平台上,如果以储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2023年成立的相关经营主体就多达73437家,而2022年这一数字仅为41349家。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锂电池储能产能规划高达360GWh,而去年前十个月,国内储能电池全球出货量仅为163GWh,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

2023年12月18日,高科储能公司董事长张用一组数据直观地展示了锂储能电池容量利用率的“恐怖”:2023年第三季度方形锂电池利用率仅为50%,而家用储能方形50Ah电池利用率仅为30%~40%,软包电池利用率仅为20%~30%。

“2023年,储能电池行业遭遇了巨大的过剩冲击。”张对说道。

二、洗牌指日可待

“毫无疑问,新能源的下半场是储能,但现阶段行业结构并不稳定。最重要的是储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甚至连使用模式都还在探索中。”广州某家电网资深从业者黄先生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无论是供需失衡还是价格战,都是新兴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正常问题。厂商和下游业主之所以找不到除了价格和成本之外的其他顾虑,无疑是储能模式尚不明确。

“新能源分配和存储有点戏剧性。从目前新能源的装机容量来看,风电和光伏仅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0%到40%,这意味着新能源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影响还不明显。按照这个趋势,10年后,我国已经完成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储能的作用和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据我们内部统计,发电侧的配置和存储占整个新能源配置和存储的50%,但其使用效率只有5.6%。”黄先生告诉记者。

目前,储能的配置已经成为国家新能源项目并网的基本要求。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近30个省区出台了要求配置和存储新能源项目的文件,明确规定了新能源发电项目的配置和存储比例。但在政策驱动下,“建而不用”开始成为影响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为什么下游业主花大价钱配置储能,会出现“建了却不用”的情况?

王云向记者解释,虽然新能源储能的本质是解决消纳问题,但就具体项目而言,负荷中心附近的新能源发电项目不存在消纳问题。通过智能调度,新能源项目的发电可以全部上网。因此,这些地区确实存在新能源的配置和储存。但对于一些“风光”资源丰富的偏远地区来说,消纳问题的本质是电力需求不足,储能并不能解决这类需求问题。

“只要碳酸锂的价格继续下跌,今年储能的价格就会继续下跌。如果有一天达到10美分(瓦时),当你再来找我的时候,我可能会退出这项业务。”谈及行业未来的规划和前景,吴一峰调侃记者。

对于储能这个赛道的所有参与者来说,激烈的价格竞争无疑是目前悬在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置身事外。

【/h/】2023年底,一则由关口电力发布的公司停工、员工休假、培训的通知引起广泛关注。在通知中,卫玠电力表示,受市场及上下游产业链等客观因素影响,为保证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层决定自2023年12月1日起停产停业。作为业内知名的电池制造商,卫玠动力拥有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大业务板块,拥有盐城和长兴两大生产基地,有效产能达10GWh,员工超过2400人。

像卫玠电力一样,2023年被行业淘汰的企业并不少。

2023年2月,嘉威新能(300317。SZ)公告称,锂电池生产将不再是未来发展方向,公司相关锂电池制造已停产,已不具备锂电池研发和生产的相关条件;6月,明冠新材(688560。SH)公告称,将加快与控股子公司兴华财通相关资产及业务的分离,剥离锂电池正极材料相关业务;7月,百合(603823。SH)公告修订定增预案,取消计划年产4万吨电池级磷酸亚铁锂项目和3000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9月,昆仑万伟(300418。SZ),2022年高调跨界储能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向公司实际控制人周亚辉转让北京绿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股权及未来可转换为10%股权的可转债,正式放弃储能业务。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更值得注意的是,储能行业激烈的价格战如果持续下去,很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

“假设你是一家新能源企业。当策略要求你分配存储,但用处不大时,你会怎么做?你会选择市面上最便宜的产品。”黄先生向记者分析。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在《2023年国内储能招标市场盘点》中也指出,“随着市场主体的增加,面对激烈的竞争,部分企业会选择以低价赢得订单。为了获取利润,必然在材料、工艺等环节降低要求,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也会给电站后续运维带来安全隐患。在微利的制约下,企业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势必很快面临淘汰和行业洗牌。”

相关文章

二手车市场,不相信新能源

【/h/]“老板卖车吗?如果你要价高,你可以先去商店。”几乎每天,李磊(化名)的同事都会站在北京胡阿祥二手车交易市场(以下简称“胡阿祥二手车交易市场”)的大门外,对着路边过往的车辆喝闷酒。不时会有几辆...

英伟达陷入“诉讼麻烦”:被诉滥用版权作品训练NeMo

【/h/]本文来自:财联社,作者:黄俊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h/]作为人工智能(AI)热潮的最大受益者,Nvidia的芯片需求火爆且供不应求。但该公司最近似乎遇到了麻烦:该公司被三名作者起诉,声...

广州、重庆跻身3万亿俱乐部,谁能走得更远?

【/h/】3万亿元正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起点。 【/h/】正在召开的广州市两会透露,预计2023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进出口总值将连续第三年双双突破1万亿元。 【/h/...

2023年世界经济盘点:印度领跑,德国或陷入衰退

2023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今年,全球经济仍然面临多重问题,包括高通胀和利率上升,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金融市场,并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融资成本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

最高92%负债率,跨国大药企为什么都是负债狂魔?

. 9283亿美元。 这是今年上半年全球前15大药企的负债总额。平均负债率63%,最高92%。单纯看负债率,似乎大型跨国药企也在房地产企业化的过程中。 大药企一直在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筹码,把庞大的...

困境中的竞业限制

一、立法困境和社会反弹几乎在同一时间,竞业禁止继续占据着中国和美国的头条。4月,美国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宣布,为保护工作自由、增加创新和促进竞争,将在美国全面禁止竞业限制,少数有效且合格的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