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半泽直树》,重新思考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谜?
一、房价收入比之谜
很多人用日本楼市泡沫破灭导致的长期经济衰退来解释中国房地产危机的严重性时,会忽略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日本楼市泡沫高峰期,东京市中心房价收入比只有20: 1,一般是10: 1,在全球大城市都不算高,远低于目前上海北京25-30: 1的比例。
如果内地城市收入不高,相对于收入也很高的香港,可以长期保持在30 ~ 40: 1的水平,包括首尔25: 1,台北20: 1。
所以,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不仅仅是因为房价太高,还有更复杂的原因。这是我最近重读坂泽直树的感受。
日剧《半泽直树》在中国很受欢迎。作为一个中层银行员工的主角,那句“下属的功劳归上级,上级的错却是下属的责任”喊出了很多农民工的心声。那些“针锋相对,加倍偿还”的场面,更是日本人。
但电视剧省略了很多小说中对泡沫经济破灭后社会背景的描述,比如第一部《修罗场》中的西冈钢铁公司的兴衰,恰恰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来分析日本泡沫经济为什么会破灭。为什么经历了30年的发展停滞?
二、一个日本中小企业的沉浮
先简单介绍一下小说第一部坂泽直树的剧情:
小说《讨债》的主要故事发生在2004-2005年,这是日本第二个失去的十年,而其背后的西之野钢铁公司的故事,跨越了整整20年,是日本中小企业的典型缩影。
该公司由总裁东田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繁荣时期创立。小说描述的是大阪钢铁批发区,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
虽然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裂,但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分化。最开始老百姓感受最深的是股市和楼市崩盘,但并没有影响到企业和自己。直到1995年,大多数日本人还沉浸在“日本是世界第一”的梦想中。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很多日本人还认为这只是短期的经济低迷。
在第一个“失去的十年”里,虽然西山丽大阪钢构的最大客户新日特钢也受到了冲击,大阪市西部的钢材批发一条街也遭受重创,但由于与大客户的社长关系不大,公司的销售额一直保持增长,还被银行列为优质客户。
于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刚刚过去的1999年,西山丽大阪钢构响应“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举复兴”的战略,向银行融资建设第二工厂,开始逆势扩大生产。
没想到,一个大客户的前总裁因为业绩不好被换掉了,增产计划泡汤了。作为供应商,西野钢被迫降低成本,最终被淘汰。
这里体现的是东亚儒家文化圈企业家的特点。遇到危机,他们总是先挣扎着支撑,然后倒下。特别是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对员工的责任和对家庭的责任差不多。在半泽直树的每一个故事里,企业家在面临破产的时候,总是首先考虑员工的安排,不像欧美企业,发现不行了就及时止损,马上破产,早死早重生,员工早拿遣散费,早找新家。
日本企业的这一特点,避免了2008年美国的崩盘危机和拉美剧烈的社会动荡,但副作用是延长了危机时间,企业最终会走向灭亡。
就这样,在第二个“失去的十年”里,危机终于蔓延到了西大阪钢铁,几乎找不到新客户,正规订单也在逐渐减少。企业被沉重的还款负担和利息支出拖累,公司资金链恶化。
这样的失败总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国家重复出现。创业者依靠过去的经验,在产业低迷周期中逆势扩张,几次成功,成为路径依赖。一旦遇到真正的长期经济衰退,他们最终会功亏一篑,破产。
我们总觉得日本公司在财务上过于保守,但这也是一种幸存者效应。只有保守基因的公司才能生存。
东田总裁明知企业穷途末路,还是选择了当时少数无良企业家“蓄意破产”的方法来逃避债务。一方面,他通过虚增销售额、大幅调整人员费用等手段做假账,以稳定甚至套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他虚增供应商往来账户,转移资产,通过多个亲戚的账户向海外转移资金,最终通过破产彻底摆脱债务。
每一个像西之野钢铁这样的企业破产,都会拖垮一批苦苦支撑的上游供应商,也会让银行有更多的坏账,这也是日本经济衰退持续几十年的原因。
书里还讲到一个中小企业,淡路钢铁,年销售额10亿日元,债务超过20亿日元。它从几年前开始就一直处于赤字状态,一直在努力通过从四家银行融资约12亿元来支撑自己。尽管该公司在西之野钢铁公司的应收账款只有1亿日元,但社长知道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加入了东田的“故意破产”计划。
所以,在东田等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家眼里,他们没有错,银行才是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他所做的只是“上演东田的复仇剧”。
坂泽直树(Naoki Banze)这本书也重点讲述了银行在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三,楼市泡沫的破灭
书中有一个情节。半泽去了迹东田的私宅。到了楼下的公寓,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大楼的“基石”。乍一看是平成四年(1992年)完成的,心里一凉。
小说中的这套房子虽然“已经处于抵押不足的状态”,但还在还债,这是大多数日本人在楼市泡沫高峰期前后几年买房的写照。2018年有一个数据,超过10%的65岁以上的日本家庭继续偿还泡沫经济时期欠下的房贷。
美国的房贷一般是“无追索权”的。房子被银行收回后,即使抵押物不足以还贷,银行也无法向贷款人追索,哪怕是扯平。但根据日本法律,如果你失去了你的财产,你就必须偿还你的债务——中国也是如此。
所以即使房价跌了一半,住宅贷款也是银行最好的资产。当银行破产或合并时,抵押贷款总是首先被接管。
真正拖垮银行的是企业的土地抵押贷款,书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这是和目前中国房地产危机最大的不同。中国的土地使用非常严格。工业用地通常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大量低价出让,抵押价值一般;商业地产价格在2016年前见顶,几乎没有泡沫。上海同区域写字楼价格仅为住宅的三分之一,租售比保持在4-6%的合理位置。
因此,中国即使楼市泡沫破裂,也只是住宅,几乎不会造成企业负债率大幅上升。这恰恰是日本楼市泡沫破裂的教训,银行提前严格约束。重点是商业楼宇,早早出台了大量的房贷限制。企业购买办公楼的贷款比例最多只能是50%,使用年限最多10年。打击投机的结果是商业楼宇价格多年不涨,失去了投机价值。
日本企业当时的所作所为,与银行的纵容和鼓励有关。书上说:
作为泡沫经济的始作俑者,银行最终被危机吞噬,日本国内曝出大量银行丑闻:住友银行巨额资金流向黑社会,名古屋分行负责人被仇人枪杀的“伊藤万事件”;日本兴业银行,被一家小饭馆的老板娘用极其拙劣的诈骗手段骗走巨款;第一劝业银行,长期向财务省官员提供色情接待...
当然,在我们看来,企业有选择贷款的自主权,我们也不能把这些都归咎于银行,但问题是日本企业和银行的业务关系并不简单。
四、地狱之路
银行是日本经济奇迹的中坚力量,是泡沫经济形成的主要推手,也是泡沫破灭后几十年无法复活的关键因素。
泡沫经济之前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差不多。企业主要采用间接信贷融资,银行主导整个经济体系。日本更独特的是“主银行”制度。
主银行是指给予企业资金支持最多的银行。银行除了正常的业务关系外,还与企业的入股、人员派遣等有全面的、长期的、固定的关系。在被重用之前,银行员工可以被派到下面的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类似于我们的“基层培训”。严重过失后,还会作为财务被派到相关企业。虽然人员还在银行,但人是永远不会回到银行的。
这些制度都说明,在泡沫经济之前,日本的主要银行更像是企业的“实际控股股东”。
日本的主要银行体系是因为战前的战时经济体制。为了控制企业生产政府需要的战时物资,政府排除了股东对企业的控制,限制分红比例,不允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它确立了“银行中心主义”,是以举国之力支援战争的国家动员体制。
战后,美国为了彻底瓦解日本军国主义,切断了政府与大企业的直接联系,瓦解了几个被认为是战争帮凶的大财阀。但狡猾的日本官僚利用了美国人对日本体制一无所知的事实,保留了这个看似私人的、实际上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复杂银行体系,绕过美国人的视线,引导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政府主导的重点行业,从而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废墟上重建日本的重工业体系。
日本企业的特点是寿命长。战后,大量家庭作坊被改造成小企业。此时日本大企业已经复兴,日本最终形成了“银行与大企业相互持股,银行对小企业有一定控制力”的银企关系体系。
所以,在泡沫经济之前,中小企业很难替代主银行,主银行也需要在他们陷入困境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就是直树半泽银行员工使命感的来源——即使企业实质性破产。
为了保证银行有这个能力,有一个叫“护航舰队”的金融监管体系:
战后,日本的金融体系就像一支舰队,政府的行政指导和各种金融监管措施都是为了保护舰队的每一个成员不掉队,顺利到达“胜利的彼岸”。
过去有“护航舰队”保护的银行,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得到外地的帮助。因为正义优先,人情优先,银行在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时候,即使坏账堆积成山,依然淡定。
大银行之间也有竞争,但竞争的不是盈利能力,而是融资能力:
泡沫经济时期,有意进入银行的人大多以项目融资为由求职。那时候融资花钱如流水,甚至找投资项目融资。在这样一个本末倒置理所当然的时代,参与融资巨大的大型项目是很多银行家的梦想。
在日本的经济体系中,银行成为了“最有能力、最负责任”的角色,“为企业融资”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可想而知,在泡沫经济时代,银行拼命让企业抵押土地以获得资金投入,而企业则唯命是从,这就很好理解了:
日本特殊的银行体系不仅在欧美有,甚至在金融体系更相似的中国也没有。中国银行业虽然没有独立性,但“风险控制”的目标始终高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影响力完全低于日本银行。
这其实是日本失败的教训。银行不应该优于企业。如果被赋予过多的社会责任,就会对自己的资产质量不负责任。
发人深省的是,坂泽直树除了第一个故事,都是“企业走投无路,银行职员尽力相助”的套路,想起了泡沫经济前银行与企业的蜜月关系,这也是小说受欢迎的原因。
只能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但正如哈耶克所说,“通往地狱的路是用善意铺成的”。
5。我们必须拯救银行吗?
坂泽直树的新第五部有一个情节:大阪支行的部分长期客户因被浅野长晟行长冷落而提前还清贷款,要求更换主银行。听完报告后,浅野长晟的总裁认为这只是企业的抱怨。这个根本没做过什么实际业务的银行官僚,还处在泡沫经济前企业依赖银行的时代,一点想法都没有。这时,日本银行的声誉已经一落千丈。第一个原因是银行放弃了帮助企业破产的义务。
书上说:
在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期间,银行业损失惨重,十三家最大的城市银行最终重组为四家,人们对银行破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一家大型银行破产,当然不能说对国民生活没有影响,但终究不会改变什么,于是人们逐渐对这件事漠不关心。
北海道就是一个例子。城市银行的支柱之一北海道拓殖银行破产的时候,大家都说地方经济肯定会停滞。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当地经济确实停滞不前,但这与银行破产无关,而是日本整体经济低迷所致。因此,公共资金必须用于保护银行的逻辑根本行不通。难怪大家会质疑此举。
日本人对银行破产的态度从“天要塌下来了”到“哦,真可惜”,从“必须拯救银行”到“必须拯救银行?”
这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迅速展开大规模拯救金融体系的态度完全不同。原因是两国的金融体系遇到的问题不同。
日本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泡沫经济时代形成的大规模不良资产,之前被系统性掩盖。这些银行早已基本破产。如果一味给予无底线的帮助,只会延缓危机,越陷越深。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主要遭遇流动性风险和信用危机。基础资金除了少数次级贷款外,都不是不良资产。只要大规模注入流动性,直接放松企业,问题就能解决。另一方面,如果援助不及时,力度不够,民众消费能力下降,可能真的会拖累正常的企业。
救银行也是“救急济贫”的原则。陷入流动性危机的可以救,资不抵债的只能壮士断腕,防止传染给其他目前还健康的机构。
六。梦开始的地方
总结本文分析的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过程中与银行有关的三个原因:
1。日本战后形成的不正常的银企关系,帮助日本早期重建工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日本经济奇迹。但在经济部门日益复杂的80年代,也导致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积累。
2。银行的绩效管理模式导致员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鼓励企业用土地做抵押,提取资金进行大规模投资,直接推高了楼市泡沫。泡沫破灭后,巨额债务拖垮了大量正常企业,并通过债务链影响到更多企业;
3。大型企业破产,加上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引爆银行坏账,引发银行倒闭潮,危机进一步蔓延到所有中小企业。
在小说第一部分的结尾,在东田的计划中,资金转移的目的地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地方——中国深圳。
在中国寻找新的机会是2000年东田走投无路时日本企业界的共识,这不仅加剧了日本的衰退,也为日本企业多年后走出困境奠定了基础。
“中国机遇”在东田眼中是这样的:
资本从不睡觉,创业者的本能会驱使他们去寻找更多的机会。只要企业家精神还在,再长的危机都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