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硬科技”VC,关门了
投资早,投资小,科技硬,这是国内一级市场人人皆知的“六字真言”。但是,虽然在中国读的是这种“经典”,在美国却不一定。
不,严格遵守这六个字的美国早期硬科技VC,在2024年初宣布“关闭”。
1。“投资硬技术是倒计时。”
平心而论,倒计时资本在带来坏消息之前,似乎是美国VC/PE圈冉冉升起的一颗希望之星:
倒计时资本诞生于2020年。成立之初就喊出了“为美国工业重建而奋斗,为早期硬科技创业者而奋斗”的美好口号,随后只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第一笔基金的募集。
一般来说,“早期投资”意味着相对安全的估值空;“投资小企业”锚定了小企业为了生存必须拿出来的创新活力;“硬投资”象征着推动社会发展的底层生产力,而底层生产力反过来又导致了更为坚定的循环——如果这一切都能坚决执行,即使不是奇迹,至少也是冷暖自知。
所以倒计时资本得到了很多“复兴美国制造业的狂热分子”的支持。
虽然这只基金很小,只有300万美元,但要知道它是美国证监会体制下受506(c)规则监管的基金,即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允许投资者滚入的私募基金,这让Countdown Capital的基金“一募集就网络名人”充满了社交网络时代的特征,大约90%的LP来自Twitter和Twitter。
2022年9月,声名鹊起的倒计时资本宣布完成第二只基金的募集。在筹款规模扩大5倍——达到1500万美元——的基础上,筹款时间也从4个月缩短至6周。
LP来源也从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变成了硅谷的知名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包括前PayPal高管、马斯克的亲密战友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被称为VC Meme之王的特纳·诺瓦克(Turner Novak)、前谷歌高管亨特·沃克(Hunter Walk)。
猎枪换枪,骡子换马。当时意气风发的倒计时资本创始人贾伊·马利克(Jai Malik)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商业情怀:
“我从未停止思考这些问题,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如何推动人们创造出真正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产品...所以我们给自己取名为‘倒计时’(count down),因为虽然硬科技带来积极的发展,但一切都必须快,否则未来会很危险。”
顺着这个思路,Countdown Capital的项目都是“硬黑”,几乎完全集中在航空空航天和军事国防领域,比如卫星总线开发商K2 Space,军用精密零部件供应商Hadrian,网络安全公司Galvanick。
当然,这种慷慨陈词也可能只是公关辞令,真正的意图还是可以用纯粹的商业逻辑来解释的。
该基金第二期新LP——无人机开发商安度瑞(Anduril)的生产总监贾斯汀·洛帕斯(Justin Lopas)敏锐地指出:“Countdown投资的是其他风险投资机构无法回避的赛道,尤其是在早期,这些项目实际上很难从一级市场拿到钱...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人,Countdown面临的竞争要少得多,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或许大家都厌倦了传统的金融精英形象,需要新鲜感来搅浑水,又或许一级市场低迷太久,教会大家学会包容,观察者洞察背后的投资逻辑,丝毫没有影响倒计时资本的火爆。
创始人Jai Malik的个人经历甚至开始成为商业媒体的热门话题,充满印度风情的五官开始频繁见诸报端。最常见的叙事逻辑是:
虽然对于Jai Malik来说,风险投资家的职业似乎是“专业对口”,因为他在大学主修的是商业和政治经济学。
在求学的过程中,他渐渐觉得这些知识解决不了真正的“大问题”,于是开始学习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最终在攻读哲学博士的过程中意识到“用学术规则去思考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没有出路的”,于是毅然决定在尼泊尔的一座寺庙里出家,直到2017年。
在一次回忆录式的采访中,他解释了自己“世俗化”的原因:“其实修行他的哲学有很多种方式,穷和尚不一定要一个人坐在扶手椅里修行禅定。”
第二,“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那为什么这样一个闪耀着时代光芒的VC会突然“猝死”?在1月3日官方宣布“破产”的告别信中,Jai Malik和他的搭档Ryan Li花了4页纸进行深刻反思。
首先,在他们看来,倒计时资本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团队高估了“硬科技项目”的回报能力。
根据他们的计算模型,为了实现筹款时承诺的资金运营目标,团队需要努力寻找估值低于2000万美元的优质项目,并最终退出估值超过25亿美元的项目。
然而,团队经过三年的努力,发现在硬技术赛道上,它就像一袋快感芯片——看起来鼓鼓囊囊的,晃来晃去空空——符合这个标准的项目少之又少。
而随着A16Z、Founders Fund等活灵活现的头部VC回心转意,开始关注航空空等硬科技赛道的项目,越来越难以匹配优质项目不断上涨的估值。
他们日常工作中反复出现的经典场景是,每当即将与项目方签订投资协议时,总会有一家资金管理规模更大的机构,以高出50%到100%的估值被砍掉。
“对于一个管理着数十亿美元的机构来说,票价提高50%至100%只是一个数字上的差别。对于我们这样规模的机构来说,这是一个“有没有”的问题"
Jai Malik悲观地说,“硬技术项目创造价值的效率不足以支撑我们存在的合理性...或许规模更大、阶段更晚的创投机构会有机会在硬科技项目上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其次,Jai Malik认为硬技术投资处于一个“长期放缓”的过程中,SaaS业务增长的放缓就是这一趋势的最好证据——而在他的经济学认知中,初创企业的估值增长率绝对不会超过行业的整体投资率。
所以,在无法判断“长期减速”有多长的情况下,倒计时资本就不得不成为一个专门捡赛道边角料的边缘组织,团队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差。
Jai Malik在他的告别信中赤裸裸地描述了这一观察,并作出了批评性的评论:“我们不怀疑硬技术赛道的投资潜力,但我们看不起那些投资早、投资小的基金——尤其是那些声称将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基金——我们看不起他们希望利用这一策略获利的可能性。”
但更让人心寒的是,倒数资本本可以避免“猝死”。
其实早在2022年11月,Jai Malik和Ryan Li就委婉地表达了“心中有哀痛”。在一篇题为《美国制造的困境》的联合文章中明确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扩张,发达国家的发展预期逐渐转变为利润最大化和以更快的速度赚更多的钱:
“股东资本主义取代了工业资本主义”,以至于大量的企业家开始相信“在理想的情况下,你所拥有的每一份工作都应该放在一艘驳船上,随着货币汇率随经济变化而不断移动。”
这篇文章还刊登在倒数资本的首页。字里行间,两家机构的负责人都在不断寻找吃亏的机会,指出美国经济严重依赖“离岸供应链”。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仅仅依靠“政策手段”来推动制造业回归,而不是发起一场“更广泛”的运动,那么所谓的“回归”只会带来技术工人的短缺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最终大家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我们可以合理推断,那个时候,倒计时资本团队已经开始权衡未来了。
即使根据Jai Malik个人社交媒体和评论区的发言,也不难发现,1月3日各大商业媒体头条所谓的“告别信”,其实是发给LP、被投企业和咨询团队的“内部信”。Jai Malik原计划在今年3月前逐步完成收尾工作,包括处理现有未完成的项目,归还未投资的资金,协商所有未兑现的承诺。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软着陆”过程,被突如其来的“信息泄露”直接加速了。不能说“内部信”是怎么泄露出去的,是我们有意“传寒”,还是激活“公器”试图力挽狂澜。
总之,现在的结果是,很大一部分人开始学Jai Malik问“早期投资小硬科技基金还有希望吗?”杰·马利克本人似乎也很失望。在他的官方回应推特的第一句话中,他写道,“这不是我期望的传播信息的方式。”
从倒计时资本的LP色彩来看,大家都认同Jai Malik的核心主张“让美国重新占领硬科技和相关供应链的高地”。说白了,这与目前国内硬技术投资目的并不遥远,只是氛围和环境大不相同:
市场化的LP有没有可能接受早期硬技术长期低回报的现实?美国有政府引导基金和硬技术的“产业资本”吗?产业链和中国一样大。迭代这么快?硬技术有投资氛围吗?可以把订单介绍给被投资人吗?二级市场是否有明显倾向?
沿着筹集资金和管理提现的思路,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无意比较中美两国投资市场和投资的优劣,也无意贬低美国的国际创新地位。我只想说,中国对硬技术的投入不是一两个明星机构呼吁的。如果倒数资本诞生在中国,可能是另一种结局。
最后还是照常两个鸡蛋。
第三,“中国仍然是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
第一个彩蛋来自于上面提到的Jai Malik和Ryan Li发表的文章《美国制造的回流困境》。他们在文章中提到了这样的数据:“虽然我们不愿意相信,但中国仍然是运转良好的机器,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强大,西方资本仍然可以被中国的工作能力所吸引。
例如,在2022年的前四个月,被称为新兴产业热点的越南的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下降了50%以上,美国下降了14%,而中国增加了26%-53%的增量是由美国资本贡献的。"
第二个彩蛋来自Jai Malik的印度老家,“AdSense之父”、著名硅谷投资人Gokul Rajaram。在看到倒计时资本正式宣布破产的“告别信”后,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是这样说的:
“我很欣赏马利克处理问题的方式(指的是及时关闭不能履行承诺的基金,并返还基金),但我不认同小规模基金在硬技术领域无法获得足够回报的观点...资金规模小(不到5000万美元)绝对不是影响高收益的因素。有大量的数据证明,这些微型基金往往在一年内创造了多倍的回报。还是那句老话,‘你有无数种方法让5000万美元的基金回报5倍,但只有一种方法让10亿美元的基金回报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