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魔方业务”再戴紧箍咒

ze2年前健康603

“首月可享百万医保”、“最高保障X百万”、“有免费保障领取”...

手机上经常收到类似的消息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再也不想去薅羊毛了。当时刷了一个短视频,突然就刷到了赠送免费保险的活动。后来我也草草把网址链接放到了手机上。谁知是个陷阱。”消费者周小姐11月9日告诉记者,点击该网站的链接页面后,他将进入保险页面,并要求提供个人信息。但显示“采集成功”后,马上会弹出一条信息提示“需要升级完善保护”。

在一步步的“诱导”下,周小姐终于完成了升级。她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广告福利,但是第二个月,账户里突然被扣了100多块钱。

在保险行业,这种业务也被称为“魔方业务”,即保险公司通过免费赠送保险,或者通过提供低保费、低保、高免赔额的保险来吸引客户,然后引导他们“升级”去投保定期医疗保险或重疾险。一般来说,这类业务主要是保险公司和与之关联的经纪公司、技术服务公司合作,通过互联网平台做广告来促进销售。

近日,监管层再次对保险公司短期健康险业务进行规范。

1。馅饼还是陷阱

实际上,随着小程序、短视频等新型互联网销售渠道越来越多,像周小姐这样被赋予“免费保险”等营销广告套路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记者在投诉平台上看到,关于“免费保险”的投诉量居高不下。

“家里老人在使用支付宝App时,收到了一条免费保险的广告,老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点进去,得到了免费保险。从今年5月开始,每个月自动扣120元,差不多扣了720元。最近发现这种情况退保时,连交的10%保费都没有。”一位消费者在投诉平台发帖。

“扫码借用充电宝却被投保”也成为投诉的重灾区。不少消费者表示,扣充电宝时会弹出“一元包保”的广告。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默认购买一款保险产品,同时莫名其妙的开启了自动扣款功能。一般第二个月会突然收到100元扣费提醒,查询后显示是保费。

此外,有消费者表示,最近接到Suning.cn一位客户的电话,称将赠送老客户的话费和保险。明确拒绝后,仍收到对方短信称已为其办理三个月免费保险,标题为“太平人寿爱陪航空意外、私家车意外、水路交通意外”。

虽然经过沟通协调,该消费者最终成功退保。但这也让消费者质疑,在互联网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商业模式下,是否会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记者注意到,这类产品只是用小字体说明了低保费情况下的免赔额、赔付比例等信息,甚至根本没有披露。同时也没有明确告知被保险人保险责任在“升级”后生效。

看似消费者一个月只需几块钱就能获得百万医保,但实际上免赔额很高,很难触发;此外,这类产品还可能层层嵌套,最终将保费变成每月几十到几百元。

周小姐告诉记者,“免赔”后会提示,目前选择的方案保障有限,可通过提高保费将免赔额从5万元降至1万元,赔付比例从30%提高至90%。但是具体的支付情况没有明确表示,所以有种被骗的感觉。

那么,保险机构为什么热衷于发展魔方业务呢?

上海某保险代理人马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免费保险的本质是“挂钩产品”。通过赠送短期健康险,建立客户,而这些客户一般都是对保险产品没有抵抗力,甚至没有需求的人,后续发展潜力非常大。

“从获客到签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因此,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会把赠送保险作为获取客户的重要营销手段。正规保险公司一般给的保险是短期意外险。高保额、高理赔风险的保险产品,如医疗险、重疾险等,基本都不是免费的。”马伟说,少数保险公司确实免费赠送这类保险产品,但本质是诱导客户升级保障,体验期过后付费续保或购买其他保险。

马伟表示,由于保障期短,赔付门槛高,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获得更高的利润。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107家保险公司(其中寿险69家,财险38家)个人短期健康险业务整体综合赔付率偏低,赔付率中位数为38%,赔付率低于65%。

二、监管重拳整治乱象

近期,短期健康险业务再次符合监管标准。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11月6日,监管层向各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关于《通知》发布的背景,监管部门表示,在近期的日常监管中,发现部分保险公司从事短期健康险业务,存在产品设计不慎、销售管理薄弱、客户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运作,要求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销售团队建设、信息披露、第三方销售渠道管理、业务追溯管理等方面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具体来看,《通知》提出,各保险公司要立足于消费者真实的健康保障需求,科学开发设计产品,合理确定产品责任,科学合理地为产品定价,严格按照定价的数据依据确定各期保险费率。禁止通过任意调整精算假设改变产品的费率结构,严禁出现“0”费率等明显不符合精算原则的情形。

其次,关于销售人员队伍建设、行为管理和信息披露,《通知》提出,保险公司销售产品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确告知保险责任、退保协议、保费支付方式等主要内容,宣传语言应当通俗易懂。短期健康保险产品的保障责任、免赔额责任、免赔额、赔付比例等内容是产品的重要保险责任,不得以违规审批、批注等方式随意变更。其他保险合同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做好对消费者的提醒工作,严禁误导销售。

此外,通知中增加了对互联网销售平台的相关要求。要求各保险公司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第三方销售渠道管理。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的,应当完全在线进行理赔、投诉等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网上安全、退保等服务,为消费者提供网上咨询、问答服务,确保消费者可以在线查询相关业务进展。

11月6日,监管部门也发布了《短期健康保险产品相关风险提示》(以下简称《提示》)。

提示提出,对短期健康险的免赔额、责任、赔付比例、退保协议、保费支付方式等,应当明确告知和提示消费者。不得使用“保费低至(最低)X元”、“每月X元起”、“保障高达(最高)X万”等词语进行不当宣传。

提示还要求,对于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承保的业务,投保人在完成单个产品的投保流程后,应明确告知其投保流程已完成。不得使用“保障完善”、“产品升级”、“保障推广”等词语不当引导被保险人进行新的保险或保全行为。不得以电话回访、客服跟进等方式隐藏或变相隐藏退保、安检等入口,确保退保等服务流程畅通、无障碍。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金舟认为,目前大部分人身险公司和财险公司都可以经营短期健康险。短期健康险业务准入门槛相对较低,通过与互联网平台或第三方平台合作销售的模式,可以快速扩大保费收入。尤其是近几年,惠民保险遍地开花。但在“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产品开发管理不规范、营销宣传不规范、经营管理粗放、费用确定不合理等问题,引发了更多的客户投诉。因此,监管发文规范短期健康险。

其实在2021年,监管部门就点名叫停了魔方业务。

2021年8月,原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北京银保监局办公室关于北京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专项整治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北京全面停止发布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问题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广告,包括但不限于“首月1元”、“1元升级”、“免费赠送保险”、“限时封闭销售”。

今年7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下发《关于个人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要求辖内财产保险公司不得开展上述或类似模式的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已经开展的要进一步排查整改。

金舟认为保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险的关键是准确定位客户群体,在精算定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差异化管理。而且要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粘性,降低获客成本,实现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相关文章

年收1.75亿的“公交神器”,要IPO了

【/h/]截至目前,该车已完成六轮融资,pre-IPO估值达到1.04亿美元。又一家互联网时代的明星公司要去港交所上市了。如果最终能上市,我想一定是好消息。近日,武汉远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光...

从领涨全球到领跌全球,港股这一年经历了什么?

2023年最后一个月,恒生指数跌破16000点,创下年内新低。 2023年初,恒生指数一度承载了投资者“领涨全球”的预期。期望并非没有现实来源。2022年四季度的一轮反弹中,港股是反弹的领头羊。2...

芒格的预言和桥水的秘密

在整个2023年美联储一直在谈论“更长时间的更高”的背景下,美元投资者已经成为全球新兴市场的软肋,就像“外国投资者”淹没了a股一样。 然而,就在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创下2007年以来新...

楼市格局要变了?

【/h/]房地产迎来历史转折点。【/h/]刚刚召开的确保住房交付工作会议提出,在商品房存量较大的城市,政府可以酌情购买一些价格合理的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h/]这意味着“国家队”开始接管房子,中国...

LP也开始“出海了”

【/h/]2024年创投圈出海如火如荼,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出海热情。【/h/]即使是出海业务,也已经有了商业模式。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接收企业和个人出海服务”的业务,引起了许多从...

中国龙年将推动金价创下历史新高?

【/h/]尽管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持鹰派立场,但金价周四(2月1日)收高。分析师预测,一系列因素将推动金价在2024年重返历史高位甚至更高。Libertas财富管理集团总裁亚当·科斯表示,美联储的最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