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的预言和桥水的秘密
在整个2023年美联储一直在谈论“更长时间的更高”的背景下,美元投资者已经成为全球新兴市场的软肋,就像“外国投资者”淹没了a股一样。
然而,就在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创下2007年以来新高的几天后,芒格第一次出现在播客中。该计划推出后不久,国内各大新闻电报撰写的“查理·孟格最新观点:中国比任何经济体都有更好的未来20年前景”的醒目标题迅速传遍投资圈。
考虑到这应该是芒格百岁生日前最后一次公开唱空中国,美国最新的就业率数据有所放缓,美债略有松动,因此a股一时兴起上演反弹。
然而,前段时间牢牢占据华尔街舆论中心的并不是芒格的播客处女作,而是另一位对冲基金大亨、Bridgewater创始人,他在中国投资者中颇有名气。
此前,《纽约时报》财经记者罗布·科普兰(Rob Copeland)发表长文,试图揭露布里奇沃特的投资策略和企业文化。当然,文章还有一个更容易猜测的目的——为他11月7日正式发布的新书《基金:瑞·达利奥,布里奇沃特,拆解一个华尔街传奇》(以下简称基金)预热。
虽然达里奥和桥本试图用一封“律师函”和数十亿美元的官司来应对科普兰阁下的大新闻,但这本书已经上架亚马逊(作者也可以在某公益网站下载该书的电子版),介绍页上写着“雷·达里奥不希望你看这本书”,勾起了最原始的八卦欲望。
然而,作者更关注的是达里奥是一个多么糟糕的老板,而不是许多从业者所期望的那样,来一窥这家10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是如何建立一台投资机器的。当然,在投资方面,笔者也有一个不算害人却极具侮辱性的结论——相对于信守承诺的宏观体系,桥水其实主要是靠达里奥的直觉来交易的。达里奥的正确率和抛硬币差不多,一半对一半错。
首先是猎巫人达里奥
事实上,对于那些期望通过这本书了解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是如何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的人来说,该基金很可能会让你失望。
这本书并没有给出太多关于桥水庞大的宏观研究和投资体系如何运作的增量信息,也没有完全拆解桥水的精准宏观机器。该基金与其说是试图从财务角度还原赚钱方式,不如说是试图从人文层面将畅销书《原理》拉下神坛。
比如,达里奥在《原理》中明确写道,他投资的圣杯是资产配置:就像爱因斯坦发现E = mc时的感觉一样,我发现如果我有15 ~ 20个好的、不相关的回报流,我可以在不降低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大大降低风险。知道如何组合不同的返回流比能够选择好的返回流更有效(尽管显然你必须两者都做)。
然而基金认为:不会。
作者将《桥水赚钱的秘密》引向另一条充满戏剧张力的道路。“布里奇沃特的目标是关于整个国家的信息...达里奥试图取悦那些人脉广泛的政府官员,从他们身上他可以推断出他们计划如何干预经济——布里奇沃特利用这些见解为他的基金赚钱。
一句话:达里奥把资产管理做成了一门To G的生意。
对于熟悉《原理》这本书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毕竟2008年金融危机一战成名后,除了桥水AUM迅速崛起,达里奥本人也声名鹊起,成为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各国央行行长/财长的座上宾。当华尔街的其他对冲基金还在邀请库克到家里吃苹果派的时候,达里奥家宴的客人已经是新加坡的创始人李光耀了。
再比如,在《原则》中,极度透明的企业文化,首次使用MBTI、棒球卡等人才管理工具,利用失误完成“痛苦+反思=进步”的成长,这些都是达里奥眼中桥水成功的原因。
然而基金认为:不会。
不管在职员工犯了什么错误,都会被录音录像,在面试时播放给应聘者,观察其反应和性格;或者把一个人的所有弱点写在棒球卡上,作为送给他们的辞职礼物。在作者看来,这种企业文化是达里奥的操纵工具,滋生了偏执,助长了暗箭伤人的有毒文化。
基金的主题,很大程度上不是Bridgewater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如何赚钱;但作为这家对冲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是一个多么糟糕的老板啊。
更准确的说是前任老板。
自去年10月桥下彻宣布完成权力交接后,两位联席CEO+3和三位联席CIO组成了新的领导团队。已经交出所有投票权的达里奥,依然保持着退休前的习惯——每天在LinkedIn上发布一条“每日原则”。
11月5日停了两天,然后用一篇短作文回应基金,相当杀气。他写道,“作者之前申请了桥水,但我们不喜欢”,并将其定性为“这本书更像是这个时代的象征——坏消息与其说是事实的来源,不如说是虚构的小说”。然后附加了一条新的“日常原则”:不要把听到的一切都当真。
从声明来看,这应该也是达里奥为这本书投入的最后精力——“我会继续做我正在做的事情,不会被这本书打扰。”
事实上,表面上已经退役的达里奥并没有闲着,因为他正在做的事情比投资要难得多。
继2022年5月发表预测美元逐渐衰落、人民币强势崛起的《过去500年世界秩序变迁的历史周期》后,整个2023年,他发表了许多分析中美关系的文章,试图在两个大国之间建立缓冲区,推动更多友好对话,期待中美共同引领和平世界。
相比达里奥的四处游荡,芒格看多中国的理由要纯粹得多:好生意,好便宜货。
二、芒果头比较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电动车行业的投资选择上,出现了“王传福和比亚迪”与“马斯克和特斯拉”的奇妙划分。
虽然许多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寻求以收益互换的方式收购特斯拉,但美国人查理·孟格仍持有比亚迪近80亿美元[1]。
不过芒格也在播客中坦言,控股比亚迪是一件让他紧张的事情,因为“公司太有进取心了”,如果能以低于自身能力的速度发展,会让他更有安全感。
你可以在这项投资上赚很多钱。其实也得益于芒格紧张的抱头。
其实早在收购比亚迪之后,芒格就试图劝说他们不要进入汽车行业,但王传福不予理会,一意孤行。比亚迪在早期经销商体系出现巨大问题的时候,已经濒临破产。芒格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即使赔钱,一般也是接近成本价再卖(比如开现代车经营)。
另一方面,芒格对自己推崇的企业总是选择“买入并持有”。他不喜欢把企业直接扔给下一个投标人。除非公司出现一些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否则芒格希望即使短期业绩不尽如人意,也能与公司保持“共进退”的关系,最终转化为比亚迪投资的巨额账面回报。
这种头铁来自芒格对王传福的欣赏。他从来不给王传福好评,“天才工程师”、“爱迪生和韦尔奇的结合”、“各种人才的集合”等标签层出不穷。此外,当更多人把马斯克视为整个汽车领域“颠覆性创新”的领军人物时,芒格的观点也比较特别:王传福更接近本源,他比埃隆更擅长实际做东西。
销售数字正成为芒格的有力论据。
几个月前,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125万辆的销量,刚刚使其成为历史上第一家跻身全球汽车企业前10强的中国企业,随后7月(26.2万辆)、8月(27.4万辆)、9月(28.7万辆)、10月(30.1万辆)月度数据连续攀升。
当然,a股多头显然期待芒格的又一个预言成真。
整个2023年,芒格都会被问到“他会继续在中国投资吗?”
2023年2月16日,日报2022年召开股东大会。当时上证指数3212点,恒生指数20988点。人们问过芒格这个问题。
芒格的回答:我们之所以在中国投资一些资金,是因为相比美国的投资机会,中国有更好的投资机会,我们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入,获得更高的公司价值。我们不是唯一在中国投资的人。2023年5月6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当时上证指数3350点,恒生指数20049点。人们又问了芒格这个问题。
芒格继续打头阵:在中国投资确实比在美国难,但继续在中国投资的原因是,你可以用比美国同行更低的价格在中国买到更好的公司。
2023年10月29日,芒格出现在《被收购》的播客节目中。当时上证指数是3017,恒生指数是17406。人们继续问芒格这个问题。
相比于激情四射的达里奥,在看着桥水不断加仓iShares中国大盘ETF(安硕中国ETF)的同时,他逐渐将目光投向印度,前段时间声称“印度将类似于80年代的中国,未来10年的预期增长率约为7%。”芒格对中国资产的乐观要具体得多,对A、h股的下跌不为所动。
三。结论
不同的策略导致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导致不同的观点。
宏观战略家出身的达里奥,在对“投资机会”的理解和解读上,通常带有顶层设计的色彩。从多边地缘政治到一个国家的政策议程,从500年的兴亡周期到每一个债务周期,他的大部分话题都是这样的宏大叙事,他不断用更多的细节填充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
芒格则是典型的价值投资者。他很少详细谈论宏观形势。他有更微观的视角:他喜欢讲企业,一遍遍讲Costco为什么这么好;喜欢说企业家,一次次佩服王传福的工程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偶尔聊聊人生,告诉年轻的朋友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而所有让他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的机会,都来自这种自下而上的思考。
现在,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在“选择继续投资中国资产”上趋同时,为什么不相信中国市场的未来终究会更好呢?
资源
[1]后天的采访:查理·孟格,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