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供应链大变局,中国制造真正的对手,是谁?
【/h/]全球化已经进入局部加速时期。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发达国家产业回流以及各国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正在推动全新的分布式制造格局的形成。与此同时,美国打算“去风险化”,并采取了越来越多的行动来建立所谓的第二供应链。
【/h/]面对供应链的巨变,有两个观点需要警惕。
【/h/]一个是“快速战争理论”,许多关键任务将在三年或五年内实现。这种快速作战的方式往往脱离实际。看似某些领域的国产替代迎来了春天,但其任重道远,单一的“国产替代”不应成为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h/]另一种是“厌战情绪”,悲观主义盛行。一些人对逆向工程的盛行、基本原理的缺乏和诺贝尔奖的缺席非常悲观。这种观点往往忽视了中国供应链有待激发的巨大活力。
【/h/]虽然目前出现了供应链迁移的情况,但这仍然只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起点。第二供应链的价值至少在三到五年后才会显现,十年后才能最终确定。这意味着两大供应链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h/]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有韧性的供应链呢?如何理解供应链的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如何应对平行供应链的冲击?
【/h/]首先,连接力化解了第一波控制力
【/h/]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在供应链攻击中采取了更加复杂的组合战术。“贸易战”之外的技术遏制以技术出口管制为武器。
【/h/]技术把控的背后是美国成熟的工业智能体系。多年来,大量的工业基础研究使美国对全球工业家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美国从一开始就将中国的头部企业、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列入管制名单,切断供应链,阻碍其成长。
【/h/]在最初的探索阶段,首先是控制权的较量。拥有控制权的一方,拥有强大的火力,似乎可以轻松实现一个致命的举动——通过切断供应来破坏现有的制造业格局。
【/h/]然而,这种不平衡只出现在初始阶段。被攻击的一方仍然可以选择避开其锋利的边缘,在不利的情况下进入新的战场。中国供应链的超级连通性提供了缓冲和纵深防御。例如,在受到手机芯片、设计和制造供应中断的打击后,华为不得不放弃大多数手机的制造。然而,其电子设计和自动化技术使其能够借助中国丰富的供应链迅速进入电动汽车领域。虽然这种转移是一种被动选择,但对抗将持续更长时间,在此期间将发生许多变化,足以改变最初的一边倒局面。
【/h/]对于攻击者来说,隐瞒供词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您需要小心避免可能给自己一方造成巨大损失的行动。当日本决定对韩国实施半导体制裁时,它有一个很大的清单可供选择,但最终它只限制了三种半导体原材料——半导体清洁材料、显示器基板材料和图案化光刻胶。这三种原材料都不是高价值产品,韩国每年进口额仅为3亿美元,仅占其进口日本电子元件和材料的2%。日本采取的控制方法遵循“自我损失最小”的原则,有必要开展业务时,尽量从最小的切口进行限制。
【/h/]中国的制造业被认为是在劳动力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这种理解下,供应链很容易被认为是脆弱的。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沃尔玛每年从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的商品,约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1/10。它在中国有6万家供应商。快速移动的时尚品牌服装也高度依赖中国和瑞典服装连锁分销商H &;m在中国约有800家供应商,优衣库90%以上的供应商位于中国。摆脱一两个供应商并不难,但摆脱供应链上的所有供应商很难。对于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产品来说,供应链的效率至关重要。这就是供应链的嵌套连接力在起作用。
【/h/]美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再寻求快速果断的行动。它开始改变战略,从“去中国化”转向“去中国化”。行动方式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试图形成各种小圈子的联盟,共同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使得中国的“供应链攻防战”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冲突局面,一场比拼韧性的“消耗战”模式已经展开。
【/h/]第二,平行供应链的挑战
【/h/]尽管中国通过供应链控制尽力捍卫美国施加的影响力,但中国制造并没有在制造效率上与美国竞争。美国不可能在国内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其制造业回流看似热闹,但仍聚集在产业塔尖,无法惠及基层民众。这是一个结构性裂缝。美国推动的各种措施,无论是离岸制造还是友好的岸上制造,都在建立全新的互联互通,侵蚀中国供应链的优势。
【/h/]因此,中国供应链的防御对象不是美国的背水一战的制造业,而是由东南亚、南亚和墨西哥组成的第二供应链。中国制造的真正竞争对手来自平行供应链。
【/h/]不同的生产工厂正在世界各地涌现,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高效供应链,以对抗中国的既定优势。这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工厂存在拖延症漏洞:一些工厂原本建有“备用产能”以分散风险,难以实现效率的快速提升;即使一些工厂满负荷运转,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也需要匹配相同的速度。这些工厂普遍存在连接性不足的问题,由于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供应链替代将始终处于辅助地位。
【/h/]第二供应链增长的核心是形成高效的连接,但连接的增长需要很长时间。即使在其上加载许多控制力,连接力的增长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劳动力的组织和供应链的网络效应将对此产生巨大影响。
【/h/]在墨西哥,工厂快速扩张形成的反噬力量已经显现。用人成本的上升正在削弱离岸制造业在供应链中的优势。
【/h/]墨西哥享有与美国和加拿大签订综合贸易协定的优势,但也受到免关税条件的限制。美墨协议(美国管理认证协会)要求一定比例的零部件必须从工人每小时工资超过16美元的工厂购买。美国和加拿大的工厂很容易到达,但在墨西哥工厂,工人的时薪大多远低于10美元。墨西哥企业要么提高美国加工厂的采购比例以享受零关税,要么利用墨西哥工厂的低成本但继续支付关税。
【/h/]富士康在墨西哥的工厂致力于提高生产率,一项重要措施是取代基本劳动力。其生产线上的许多工人无法阅读和理解操作规程,这将严重影响质量和效率。中国制造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富士康招聘工人的学历要求是高中以上。后来,在这些技术工人中出现了大量的制造专家和技术专家,充实了整个劳动力。富士康的替代计划能否顺利实施,是对墨西哥教育基础和人力资源的考验,结果仍有待观察。
【/h/]墨西哥可就业人口和工程师骨干的短缺正在迅速显现,缓解这一问题需要更长时间。中国供应链的升级和向上突破也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抢时间、抢效率的过程。
【/h/]中国供应链需要在这个时间窗口下完成整体布局,参与平行供应链建设,建立新的平衡秩序,否则将被甩出全球分工体系,第一供应链失去活力。
【/h/]巩固本土基地与建立海外阵地同样重要。
【/h/]在“供应链攻防战”中,决定持续时间的要素有三个。第一是国内供应链形成的全球连接的高效率和韧性,第二是发达国家主导控制力的削弱,第三是不发达国家制造业基地的增长速度。这三大要素背后,都有供应链设计力量的影子。
【/h/]中国正在进入工业深水区。一方面是攻关产业化,突破科技断层障碍;另一方面是精细化产业化,解决了能力不平衡的差距。前者已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后者尚未得到充分解决。精细工业化需要面对工业化思维的鸿沟,而这背后的焦点仍然是质量问题。日本和德国的工业深受质量文化的洗礼,质量概念在整个供应链中呈现均衡分布。但在“质量思维”的指导下,中国仍需做出更大努力,进一步强化互联互通优势。
【/h/]第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h/]“供应链攻防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时间。在延长的时间轴上,旧的控制力将减弱,新的控制力将出现。原有的互联互通的优势将被削弱,而新的供应链体系的互联互通将得到加强。这两股力量正在争夺增长加速度。
【/h/]就控制权而言,美国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建立供应链联盟。这个联盟并非无懈可击。跨国企业各有隐忧,商业利益导致中间出现明显裂痕,其战略决心也充满疑虑。
【/h/]美国建立了一个“切断联盟”,其中东京电子公司和荷兰阿斯麦尼康公司以及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和林凡公司参与了对半导体设备的制裁。这些公司在蚀刻和沉积等设备上高度相似,尼康也在低端掩模对准器领域与阿斯麦竞争。它们的产品构成了复杂的竞争关系,而且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东京电子三分之一的销售额在中国;潘麟近25%的市场在中国;阿斯麦的中档口罩对准器占中国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
【/h/]在一个高度依赖用户的市场中,以禁售为目的的联盟关系是脆弱的。只要任何一家公司的销售比例不对等,“断供联盟”就很容易破裂。
【/h/]这就是时间的意义。中国企业正在等待形势的变化,同时进行技术突破和效率反击。
【/h/]中国基本不可能实现全链条管控,跨国企业也不可能对中国供应链形成完全封锁。中国制造需要坚定不移地将国内供应链与国际供应链交织在一起,团结一切凝聚力量削弱封锁。
【/h/]这需要平衡发展的视角,从整个供应链而不是单个节点考虑风险,并从中寻找机会。
【/h/]连接性的形成在于供应链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控制力的形成需要两方面的努力,既有后端用户的知识反馈,也有前端科技创新的能量传递。设计力量会在上面叠加行业和国家的力量。
【/h/]在选择控制力时,有必要设计系统的合力。专门突破单一技术的中小企业正在获得广泛的支持。自2011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培育具有特殊技能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似乎被美国忽视了,美国更关注大规模企业。
【/h/]美国行业研究杂志《原力距离时报》曾发表报告《“小巨人”和“个人冠军”的挑战》,认为中国精准的产业政策和无与伦比的能力培养为美国敲响了警钟。该杂志认为,这为观察中国的产业政策有多“先进、成熟和全面”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窗口。中国正在通过支持专业化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不对称竞争力。
【/h/]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更好的供应链设计来保护这些专业化中小企业的长期生存能力。龙头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企业需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开展联合研发。
【/h/]只有供应链同步创新,才能取得决定性突破。不仅需要在更长的时期内规划一个国家的产业,还需要建立软实力为其保驾护航。中国制造的体量看起来很大,但背后的产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要进入高端价值链,中国制造背后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工业体系,这远远超过一个企业所能做到的。就产业体系而言,不仅要有质量、计量、测试和鉴定体系,还要有情报机构、标准体系、科研院所和高校回归应用主战场。重建中国工业体系是一个全面的供应链包围圈。
【/h/]“供应链攻防战”是一场持久战,不是面对挑战时的应激反应,更有利于自我发展。我们不能用放大的情绪代替冷静的思考,不能用局部的思考代替系统的思考,不能用应用的研发代替基础的突破。供应链竞争力不仅是所有供应链节点的合力,也是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