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贡献82.5%意味着什么?
【/h/]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出炉。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
【/h/]按季度来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
【/h/]具体来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2022年增长3.6%)。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2022年为下降0.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
【/h/]与2022年相比,2023年投资增速放缓,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2022年增长5.1%)。2023年民间投资下降0.4%(2022年增长0.9%)。2023年外贸进出口较2022年有所放缓,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0.2%(2022年增长7.7%)。其中,出口增长0.6%(2022年增长10.5%);进口下降0.3%。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2%(2022年为2.0%),降幅较为明显。
【/h/]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财经》记者表示,2023年经济运行一波三折,呈现三个核心特点:一是结构性复苏,不是全面复苏,主要由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拉动,因此就业也是结构性的。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了农民工就业形势改善,但年轻人就业压力较大;二是恢复不稳定,内生动能相对不足,表现为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恢复不足,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三是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导致居民收入、政府收入、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偏低,造成宏观和微观感受出现偏差。
【/h/]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呈现四大变化:经济增长动能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出口动能从传统大宗商品向新兴市场转变;供给侧生产动能向服务业转移,新能源和信息技术驱动力强劲;楼市优化政策持续加码,稳定预期的积极因素增多。
【/h/]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当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仍是有效需求不足、预期偏弱,经济内生修复动能仍需增强。恢复和扩大需求是2024年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
【/h/]扩大需求,消费和投资是两大核心引擎。2023年底召开的* *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激发潜在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提供了方向。
【/h/]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这反映出中国经济正在从外需转向内需,从投资转向消费。罗志恒建议,2024年扩大内需主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解决消费动力不足和消费意愿不强两个关键问题;二是在扩大投资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投资效益,把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惠民补短板等方面。
【/h/]一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
【/h/]与2022年相比,202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数据显示,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将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提高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显著。
【/h/]近日,中国银行业研究院发布《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高于2017年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59.5%)。
【/h/]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全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对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这也反映出,随着居民对生活品质的日益追求和老龄化的加快,服务消费的比重将继续上升。例如,随着退休人员数量的增加,居民对旅游、休闲、养老和医疗保健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h/]当然,虽然消费占比在提升,但我国消费的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居民消费信心仍然不足,消费需求疲软。二是消费增速仍然较低。社零总额增长尚未恢复到2019年的增长水平,表明当前消费需求仍然疲软。三是高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没有充分释放。中国有很大比例的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决定了消费的不平衡。
【/h/]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疫情过后,人们普遍对2023年消费复苏抱有较高预期。统计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中国居民超额储蓄增加了10万亿元以上,预计2023年将出现巨大的报复性消费反弹。不过,2023年,居民在消费方面仍较为谨慎。
【/h/]据了解,过去一年,居民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三年疫情导致的线下服务业供给尚未恢复;部分拍卖物业交付不顺利,居民购房较为谨慎,导致家电、家具和家装消费低迷;资本市场的低迷导致居民对经济复苏的意识较弱,这也使得居民更倾向于增加储蓄而不是消费。
【/h/]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如果2024年房地产市场基本稳定,消费者信心将基本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预测2024年消费将继续复苏。
【/h/]那么,2024年消费增长的驱动力有哪些?
【/h/]2023年底召开的* *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康养旅游、体育赛事、国货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为持续扩大消费指明了方向。
【/h/]《财经》认为,个性化消费和体验式消费有望成为消费市场的新趋势。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情感体验,对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化、场景化需求持续提升。同时,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也将成为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以新能源汽车和文化旅游为代表的升级型消费有望继续成为居民消费热点。
【/h/]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认为,消费复苏是2024年的关键变量,尤其是中等收入家庭能否尽快企稳并修复。不过,预计推出发放消费券和发现黄金等措施的可能性较小。2023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汽车、家居和文化旅游消费的支持政策,这也是2024年可以考虑的政策方向。“此外,政府能否在中长期内增加社会保障支持并减少家庭部门的预防性储蓄,我们希望在2024年看到相关政策方向的变化。”
【/h/]第二,如何形成消费和投资的良性循环
【/h/]2023年,房地产投资低迷拖累整体投资,民间投资下行压力较大。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2022年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增长6.4%。
【/h/]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2022年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6.5%(2022年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2022年下降10.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房地产对中国GDP的实际贡献约为四分之一。2023年房地产市场将持续低迷,这将拖累基建投资增速,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之一。
【/h/]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和11.4%。
【/h/]2023年私人投资也相对较低。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民间投资下降0.4%;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9.2%。过去几个月,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降,1-2月、1-3月和1-4月分别为0.8%、0.6%和0.4%。1月至5月,民间投资降至-0.1%,出现罕见的负增长。从1月到6月,已经下降到-0.2%。在多位专家看来,除房地产投资低迷外,民营企业信心不足也是民间投资下降的重要原因。
【/h/]2023年,《财经》记者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调研了解到,民营企业信心不足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尚未强劲复苏,另一方面是过去几年复杂的内外部因素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影响尚未消退,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
【/h/]展望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表示,将合理把握投资方向,确保投资形成高质量供给,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h/]罗志恒表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仍是2024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预计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回升至4.9%。2024年房地产投资拖累下降,降幅收窄至-3%。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分别保持8.5%和6.6%的较高增速。
【/h/]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预计,2024年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有望快速增长。预计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5%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左右。
投资和消费对扩大需求都非常重要。他们如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h/]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飒看来,实现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需要找到投资与消费的契合点,使投资方向真正匹配并带动需求,通过高质量供给释放潜在消费。* *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潜在消费”和“有效投资”的关键方面,要在这些关键领域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和挖掘潜在消费空。
【/h/]具体而言,“扩大有效投资”的核心是提高投资效率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投资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大投资力度。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需要大量投资。二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仍存在投入缺口。第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传统领域也需要投资来满足改善型需求。
【/h/]罗志恒还表示,要扩大有效投资,把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惠民补短板,而不是一味追求项目、片面追求“量”的增长。
【/h/]在具体投资方向上,一是部署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推进量子信息和科学技术研究等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级标志性项目。二是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5G基础设施、UHV、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投资养老、儿童保育、城市排水排污系统等重要民生领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郑声认为,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的最佳结合点可能在服务业。服务消费潜力充分,有望与新兴服务业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成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h/]据测算,2023年前十个月,高技术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为9%,两者合计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8%,仅比房地产低5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已成为除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之外的固定资产投资“第四极”。
【/h/]市场人士预测,高技术服务业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相关投资将有助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服务消费与数字经济的融合,进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由政府主导,投资的扩大也有助于改善优质教育和医疗等公共资源短缺的现状,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h/]第三,2024年经济复苏的动能是什么?
【/h/]展望2024年,许多经济学家表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应在5%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余永定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不应低于5%。由于2023年中国GDP增长率已经达到5%以上,2024年5%的增长目标是扣除相当一部分基数公用事业更真实的5%。鉴于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23年,如果中国能在2024年实现5%的经济增长率,这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h/]罗志恒认为,2024年经济复苏的动能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线下集群服务业持续覆盖前期疫情冲击造成的供需缺口;二是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2023年底发行1万亿元政府债券,2024年赤字率可能破3%,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都是支撑力量;三是高端制造业保持高增长,受益于产业升级、产业安全需求和金融资源的重点支持;
【/h/]四是房地产拖累减弱。经过近三年的市场调整和持续稳定房地产政策的努力,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的降幅将有所收窄,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也将起到推动作用;五是出口增速有望小幅转正,美国制造商和批发商将开启补库存周期,提振中国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出口;第六,中美周期共振有助于加速工业企业的生产和投资。
【/h/]管涛还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存在一些有利条件。一方面,财政政策可能更加积极,赤字率可能在4%左右。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在数量和价格工具上仍然空,这取决于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
【/h/]据了解,目前多部门正在酝酿2024年的政策“组合拳”。2023年底的*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将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政策协调,确保方向一致、形成合力。
【/h/]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将是2024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
【/h/](《财经》记者邹碧莹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