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4:更高效率,到达市场
【/h/]在流水线制造的时代,工人们在工厂里日夜加班,只为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更高效的产出。当时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最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最勤奋的产业工人。
【/h/]进入自动化生产线时代,机器开始协调人的行动,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制造意义的原始设备制造阶段。然后是原始技术制造时代,从OEM(代工)到ODM(原始设计和生产),从劳动力红利到工程师红利,从智能制造红利到数字红利一开始,中国制造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没有人能阻止它。
【/h/]在中国制造“火车头”的带动下,配套制造业所需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为了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国通过逆势操作,在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和城镇化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延续了“中国制造”之路。从单个工人效率到制造效率,到供应链效率,再到规模经济溢出的效率,无处不在。
【/h/]中国制造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其持续有效的国际出口使中国的资产能够通过资本化重新定价,这激发了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的活力。
【/h/]然而,中美贸易摩擦让中国制造回到了现实:没有强大的市场,无论制造能力有多强,都将处处受限。
【/h/]什么是市场?品牌、渠道、消费者和规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深度模仿了美国的市场体系和商业模式。功利主义虽然很有效率,但其弊端在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画虎皮难画骨”。特别是商业背后的制度、规则、体系和价值主张无法直接复制。
【/h/]从模仿到再造,制造业是一个从逆向发展到正向发展的过程。业务向前发展需要先解构再重构,逻辑重构、结构重构、命题重构。伟大的企业通过解构和重构获得新的效率,进而获得全新的竞争力。
【/h/]更高的制造效率并不是生产的扩张。市场再宏大,也有尽头。安全的经济结构需要平衡。制造业更高的效率是向内扩展,扩展产品的内涵,扩展市场的文化和扩展商业的规则。
【/h/]没有向内扩张,效率再高也有极限。当一种经济结构发展到边际时,它的效应就会减弱。如果仍然采用原有的政策立场进行刺激,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容易形成低效或适得其反的“人工催熟”。
【/h/]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政策立场都放在供给侧,而应该放在消费侧。需要有更高的效率去触达市场、用户和消费者,或者说,去触达人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服务看似高大上,其实很简单,就是老有所养,衣食住行,公平保障,就业消费。
【/h/]中国制造的效率更高,这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向的。它如何高效地到达市场和人们?渠道与品牌、理念与文化、标准与体系、规则与制度,应该成为中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抓手。预计中国大市场的建设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