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来IPO究竟如何?

ze1年前健康287

【/h/]IPO市场规模有限,债券承销市场似乎正在拯救券商的投行业务。两者的跷跷板效应突出。

【/h/]截至2月15日,券商承债总额1.17万亿,同比增长40.87%;IPO承销总额为173.76亿元,仅为去年1月和2月募资额的54.47%。

【/h/]股票市场停滞不前,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正在向多个方向突破。根据卖方研究,债务承诺去年为提振投行业务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的前景可期;随着M&A政策的放松,M&A和重组有望成为券商投行业务的新起点。北京证券交易所的IPO市场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地方。2023年,在IPO和再融资阶段性收紧的环境下,部分券商投行业务逆势增长,竞争优势增强。

【/h/]债务承诺为1.17万亿,增长40%。

【/h/]券商承债继续保持去年快速增长态势,业务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h/]据蔡东choice数据统计,截至2月15日,今年以来已有79家券商承销1.17万亿元,同比增长40.87%;承销数量仅为2966只,同比增长39.38%;平均承销金额为3.94亿元,79家券商在债券承销市场的份额为13.22%。

【/h/]今年债券承销金额排名前十的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1386.22亿元)、中信建投(1131.11亿元)、华泰证券(1050.19亿元)、国泰君安(998.03亿元)、CICC(910.25亿元)和东方证券。此外,债券承销金额超过300亿元的还包括银河证券(323.57亿元)、中泰证券(308.40亿元)和光大证券(304.69亿元)。

【/h/]就债券承销集中度而言,前五大券商承债规模接近或超过千亿,分别为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国泰君安、CICC,合计承销规模5475.8亿元,行业占比46.90%;共承销债券1253只,行业占比42.25%;这五家券商在债券承销市场的份额均超过1%,分别是中信证券(1.57%)、中信建投(1.28%)、华泰证券(1.19%)、国泰君安(1.13%)和CICC(1.03%)。

【/h/]债务承诺平均承销金额方面,中银证券排名第一,公司债务承诺平均金额高达11.01亿元,较第二名高出46.8%;其他四家平均债务超过5亿元的公司包括郭蓉证券(7.5亿元)、西南证券(5.92亿元)、东亚前海(5.75亿元)和江海证券(5.5亿元)。

【/h/]股权承销规模不及去年一个月。

【/h/]受市场政策影响,券商股票承销业务下滑明显。

【/h/]据蔡东Choice数据统计,截至2月15日,今年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为569.32亿元,低于2023年首月的融资额。2023年1月和2月的融资金额分别为1087.38亿元和1049.33亿元。

【/h/]今年以来,IPO首发募资金额为173.76亿元,是去年1月和2月募资金额的54.47%。首发发行费用为15.01亿元,相当于去年前两个月的55.21%。目前,今年的首发公司数量为19家,比去年1月和2月的总数减少了15家,而去年1月和2月的总数为34家。今年2月尚未结束,还剩9个交易日左右,IPO首发资金金额和数量均有所增加空。

【/h/]今年以来,参与IPO承销的券商数量明显减少,目前为14家,去年同期为22家,相差8家。

【/h/]IPO保荐承销收入超亿元的券商仅有两家,分别为华泰联合(1.52亿元)和中信证券(1.24亿元),国泰君安以0.91亿元的保荐承销收入排名第三;其他券商和IPO保荐机构承销收入依次为光大证券(6900万元)、中泰证券(5900万元)、CICC(4400万元)、第一创业保荐人(4300万元)、兴业证券(3600万元)、郭进证券(3400万元)、永兴证券(1600万元)和长江证券。

【/h/]卖方:债务承诺大大有助于提高投行收入。

【/h/]随着近期IPO市场的低迷,卖方研究也将券商投行业务的预期转移到了其他子业务上,如债务承接、北京证券交易所IPO市场、并购等。

【/h/]2月5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司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对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监管机制、大力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的意见建议,并就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h/]东兴证券研报指出,在业务层面,并购重组可能推动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资源的高效重新整合。随着市场持续波动,当前IPO和再融资节奏趋紧,券商投行业务整体收入明显下滑。随着证监会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包括规范披露内容、修订相关业务规则、定期公示申请注册企业基本信息、提高监管效率等,预计并购重组将成为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生力军。业务结构的内部调整有望促进投行业务资源的重新整合,缩短资源赎回周期,提高有效性,帮助投行业务更平稳地度过调整期。

【/h/]北交所的IPO市场已经使一些中小券商受益,并正在吸引更多券商加入。

【/h/]东海证券认为,2023年部分券商投行业务逆势增长。例如,中银证券在专注于新IPO方面取得突破,保荐业务数量和市场份额大幅增长,使投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8%,在IPO和再融资阶段性收紧的情况下增强了竞争优势。

【/h/]尽管目前IPO市场疲软,但seller research仍对长期业务前景持乐观态度。

【/h/]华福证券认为,短期IPO和再融资收紧将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全面注册制将带来长期利好。此外,股权融资规模持续萎缩,债权融资规模再创新高。2023年1-11月,行业各类债券承销金额12.7万亿元,同比增长25.5%。预计2023年债券承销金额将再创新高,为提振投行业务收入做出较大贡献。

【/h/]本文来自:财联社,作者:高

相关文章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银行支付机构迎新规,有何影响

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细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3年12月1...

日本央行或抛售美债以阻止日元暴跌

日元贬值有威胁。今年以来,对美元汇率下跌超过10%,成为表现最差的主要货币之一。日本央行压力很大,频繁关注干预外汇市场的时机。日本财务省周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余额为1.231...

淘宝天猫,进入吴泳铭时代

巴巴的权力中心。纽约证券交易所(09988.HK)更接近首席执行官武勇明。12月20日,阿里宣布田涛集团董事长武勇明兼任田涛集团CEO。原田涛集团CEO戴珊将协助筹建阿里集团资产管理公司。 随着武...

三年通胀退烧?美国商品开始“去通胀”

本文来自:华尔街体验APP,作者:李,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美国耐用品率先“去通胀”。 美国商务部上周四公布的10月PCE数据显示,美国核心PCE从2022年9月的峰值5.5%降至10月的3.5%,...

花旗银行辟谣:“花旗退出中国市场”并不属实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陈圣杰,第一张图来自:视觉中国。 11月7日,花旗银行发布公告称,近日媒体和社交媒体发布的一些关于“花旗退出中国市场”的不实报道和误导性陈述存在夸大和不实之处。 该行澄...

五家国有大行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

【/h/]截至4月30日,六大国有银行均已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h/]中国工商银行营业收入(601398。SH)、中国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建设银行(601939。上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