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过去了,脱去长衫的孔乙己们咋样了
【/h/】几个月前,媒体说是让大学生脱长衫,引起了公愤。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媒体在谈论2023届的毕业生?不,2024届的毕业生也开始找工作了。数据没有公布,但是从网上的评论来看,和这两天北方的天气一样惨淡。
一方面,中国的教育太悲剧了。之前那个妹子声嘶力竭的要开誓师大会,让很多人说她丑。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高考是一扇门,心里吸一口气,跨阶层,实现更好的生活。什么是丑?
前面的话还没冷,后面的大学生就要拧了,瞬间让很多人充满绝望,不惜一切代价想办法考上大学,就为了去工地?那我初中毕业为什么不去,少走七年弯路?为什么不一步到位做保安?几十年的弯路也省了。
其实平时看《哔哩哔哩》的话,就能感受到近一两年观念的变化。作为大学生的主要聚集区,哔哩哔哩似乎一夜之间变得悲观起来。两年前还信心满满,今年多多少少有些萎靡不振。
原因并不复杂。他们毕业了。
这个问题我想了有一段时间了。“00后”真的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群体。第一批毕业生是2022年,恰好是疫情防控最严格的一年。去年很多毕业生在后台给我留言,说根本去不了面试,很多人根本没找到工作。
今年终于解封了,然后是史上最难找工作的一年。虽然每年都说那一年是就业最困难的一年,但毫无疑问今年是。
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悲观的氛围中,甚至很多人说不出为什么悲观,但无论如何都是悲观的,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到“无消费无房子无子女无婚姻”的跨地域宗教中。
那为什么会这样?有些能讲,有些不能讲,比如贫富分化,不遵守劳动法等等。
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下我一直在说的那个东西,就是贸易。
中国在最近四十年迅速崛起的关键在于我们准确把握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多,收入低。改革的时候,我们的平均收入甚至比菲律宾低很多,所以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我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生产廉价产品上取得了突破。
但是到现在,我发现很多人已经渐渐忘记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是因为我们生产的东西能卖出去。
其实,有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经验,你就知道,你的公司的存在,不一定是因为你的公司生产了多么先进的东西,而是因为你生产了别人愿意花钱买的东西。
从更直接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开了一家公司,这个公司能不能生存发展,取决于东西能不能卖出去。一个卖不出产品的公司是没有意义的,迟早会完蛋。“销售”是这里的关键。可能你生产的东西很低,但是销量真的很好,可以赚很多钱。你生产的东西格调高,但是销量不好,你就得歇业。
这是任说的。华为所有的成绩都是因为做了客户需要的事情。
我们被楔入全球贸易,我们生产的产品比别人有优势,所以我们从中国买产品,卖产品,回笼资金,进一步扩大产能,卖更多的产品,赚更多的钱,然后国力就一步一步壮大了。然后我们有钱发展基础设施,搞军工,搞科技突破。
所以,与其说中国是制造业立国,不如说是贸易立国。
很多人都在说“第一原理”。贸易是繁荣的首要原则。
生活中也是一样,你是否像个体一样混,是否能出人头地,可能你的学历不是最关键的,性格也不是。关键是有没有人愿意买你的劳动果实。如果别人愿意出高价,你可以发大财,没人愿意出价,那你就永远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没学历却发了财,博士毕业却没钱的人。关键是他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卖出更高的价格。
这么说肯定让很多人不爽,但是想想,如果我们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会怎么样?就是工厂被自己的库存和贷款压垮,最后不得不破产解散。
你一定听过一个词叫“中等收入陷阱”,意思是历史上很多国家,比如智利、阿根廷、东南亚国家,都发展过自己的产业。但是在某个时候,同时发生了一个现象,产品卖不出去,于是制造企业连环爆炸,最后完全工业化。我以前跟你说过,苏联工业那么庞大,但是后来产品卖不出去,工厂都打折当废品了。
工业其实很脆弱,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大。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帝国刻板印象:美国的1890-1900》,里面的一些话很有启发。
就在扉页上写了一段,说:
如你所见,根本就是在说我们,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其实就是完全拥抱这个世界,公平公正的和这个世界做生意,把生意做大,让大家在生意中获利。这是我们的出路,也是世界的出路。
美国清楚地明白,它现在明显想做的是把我们赶出它的贸易体系。如果只是顺着它的意思,分两个阵营打,那基本上就是它自己的心了。俄罗斯、伊朗等国根本没有购买力吃掉我们的制造业。你可以问问那些工厂主,他们最大的客户在哪里。哪些客户最好做生意,从不违约?
行业不景气,企业就没钱搞R&D,就没有高薪高科技岗位,也不需要大学生。就像伊朗一样,伊朗精英不断外流,因为在伊朗无事可做。孔乙己为什么这么惨?不仅仅是因为他花了半辈子学东西,根本没人要买,所以只能打零工,但是打零工真的没什么优势,读完书还不如一个丁白。
其实如果没有客户,也没必要开发工艺先进的芯片,因为那些芯片主要是装在手机上,到时候没人买,也没有海外市场占领,研发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如果只是军用的话,现在已经足够了。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美国要赶我们走,我们没办法,只好跟他干了。实际上,这已经落入了美国的圈套。美国极力把中国塑造成苏联,这会让所有的贸易伙伴恐惧和担忧,时间长了就没法做生意了。
所以关键是要稳,不卑不亢。你可能不理解我,但是时间会告诉你,我们很稳定,很值得信赖,大家和我们合作都能赚到钱。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回忆过,我们常说的“西方国家”似乎总是一个团体,其实根本不是。欧洲有自己的打算,英国也有自己的打算,美国的算盘在某种程度上和那些国家矛盾,各国都趋利避害。
在欧洲把能源命脉交给俄罗斯之前,双方互为受益。尽管有很多矛盾,但业务几乎从未停止。美国对此事意见很大,但也无能为力。
直到俄乌冲突爆发,给了别人说话的机会,能源贸易彻底中断,然后就是物理轰炸。现在这种环境已经无法修复了。现在俄欧已经完全失去了共同利益,双方剑拔弩张。
但是我们还是有共同爱好的。从视觉上看,我们仍然可以在未来许多年保持贸易的繁荣。当然,前提是继续保持改革开放,继续以贸易为主导,不惹事,不怕事。慢慢的,经济会周期性波动,但最后总会好起来的。关键是不要和世界脱钩。
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中国对贸易的依赖很重,市场有点萧条,几千万人的生计成了问题。找工作很难,生活处处碰壁。大学时期形成的对国家的自豪感和信任感一夜之间荡然无存,铁杆粉也变成了讨厌党。
提高大学生就业没有捷径,只能继续稳步发展,给大家稳定的预期。大家都愿意投资,敢于消费,工作岗位自然就出来了。最可怕的是,预期是未知的。人们不敢投资工厂,不敢花钱,导致就业岗位减少。悲观的预期进一步席卷了其余的人,甚至更少的支出,并进一步螺旋式下降。
另外,大学生不同于农民工,他们的工作往往需要更复杂的预期。
比如前几年计算机系火了,毕业生特别好找工作。并不是互联网巨头需要那么多人来维持运营,而是他们觉得未来会更好,所以在R&D投了很多钱,这些钱变成了毕业生的工资,让计算机系的毕业生体会到了依靠大学改变命运的感觉。
这两年互联网公司砍掉了“预期行业”,也就是不再花钱在“可能性”上,计算机专业立刻有了雏形。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如果他们足够成熟,就不需要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只有基于“可能性”的行业才需要人才。但这种长期投资需要更稳定的预期。
这就好比你本来想雇佣几个高学历的人,用十年的时间做赚钱的研究,但是对未来没有把握。你准备观望,然后停止投资,工作就会消失。
大多数R&D都是人们所期待的。
只要大家都认为未来不会有大的变化,大家自然会追求财富,富人会通过投资来增加自己的钱,大学生会努力提升自己,赚更多的钱。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根本不需要做什么计划。
最可怕的是,人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他们不投资也不消费,工作不增加,也没有研究工作。大学生的知识没用,用人单位不会为学历买单,找不到工作。那只能靠说服大学生去做初中毕业生做的事。而这种期待会被强化。别忘了,我们每年会有几千万毕业生,两千万退休人员。
稍微有点常识的话,中国80%的工作岗位都是私企提供的。
我知道大家都想进体制内,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大部分人都得去私企。民企繁荣了,大部分人也能过得好。私企没落,一堆人找不到工作。这几乎是一条铁律。
另外,中国的城市化率是65%,这么高的城市化率,除了贸易和分工,不可能养活这么多人。这就是中国的底色,什么都改变不了。
所以这个时候媒体要做的不是劝年轻人脱下长袍,而是重申城市化、市场经济、贸易、民营经济的共识。让大家意识到未来会越来越好,意识到国家会稳步发展,大家都充满信心,投资和消费会上来,就业岗位自然会出来。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因为黄金不会产生更多的黄金,但信心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