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变化,对投资有何影响
【/h/]总有宏观新闻,比如央行降息放水、金融债发行等等。很难读,读完不知道有什么用。然而,政府的政策都落在GDP增长上——GDP增长来自消费、进出口和投资。通过分析这三个部门的变化就足以理解宏观经济。
【/h/]GDP的增长是由人们的消费支撑的。过去,美国和欧洲购买我们的商品。近年来,中国人可以买得起自己的产品,也可以购买外国商品,如Tik Tok的俄罗斯美女。这使得消费对国内GDP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高,而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净出口=出口增长-进口增长,导致净出口贡献为负。
【/h/]当经济不景气时,消费者口袋里没有钱,他们生产的商品也没人买,所以他们只能降价、降薪、降低成本。结果,没有人购买任何东西,这最终引发了一波裁员和破产潮,经济停止了运转。世界经济直接落地的后果就是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在2008年,中国和西方政府都跑出来花钱挽救场馆。这种对冲经济就是投资。
【/h/]接下来,我们分析近年来消费、净出口和投资的政策变化及其对投资的影响。
【/h/]首先是消费:增加消费力,但不鼓励消费类公司上市。
【/h/]消费是拉动内需增长的主要来源。在经历了房地产、家电下乡和新能源汽车的几波刺激以及疫情的影响后,政策的重点从向居民借钱转向消除消费压力和增加未来人口。
【/h/]行动也是多管齐下,每个人都有感知。一是移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和教育),二是控制通货膨胀。在2023年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国内CPI仅为0.2%。三是大力打击非法集资、欺诈和垄断行为。
【/h/]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消费公司(非生产公司)在香港上市。从税收制度和IPO审核的角度来看,服务和连锁消费公司在a股上市并不容易。实际上不利于a股消费投资,选择太少,长期高溢价,只能错过并长期持有。
【/h/]第二,出口:促进以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
【/h/]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提供世界和中国需要的商品。前者叫出口,后者叫内需。需求在不断变化,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和扶持产业。过去是服装、家具和家用电器(2023年增长9.9%)。现在是光伏、电池和电车(2023年增长29.9%),未来是AI、生物技术和量子计算,这些都是目前国内政策支持的领域,AI是目前最聪明的孩子。
【/h/]中国的产业扶持政策是为了追赶,而不是为了创新和超越。毕竟,在2023年的2500强企业中,美国占40.2%,中国占17.9%,欧盟占17.6%,日本占10.4%。
【/h/]在中国,培育产业赶超通常分为几个步骤:开发需求、刺激配套产业和培养人才。以新能源汽车和芯片为例。
【/h/]核心行业的变化决定了投资的热门行业。
【/h/]第三,投资:不再依赖房地产投资。
【/h/]过去中国最大的投资是房地产和大型基础设施。房地产的模式是政府花钱买地-房地产企业开发-消费者向银行贷款买房。然而,消费者的钱包是有限的,如果他们花太多钱买房和偿还贷款,他们就没钱花了。此时,必须中断该模式。这时候就要保证多方利益不受损,消费者买的房子不烂尾(有保障),银行贷款不变成坏账(三道红线),地方政府有其他收入而不是土地购买收入(专项债)。
【/h/]这项政策的实施重塑了整个金融和地方政府体系(补充:中国和美国的政策非常相似。2008年,美国成立了联邦住房金融局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金融系统没有崩溃,其余的人、企业和地方政府承担了)。
【/h/]资金流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资金路径是从居民存款-银行-国家债券-* *特别债券-地方政府,以及以前的居民-花式金融产品-房地产/城市投资。
【/h/]金融监管收紧。在房地产主导投资的时代,金融监管的取向是放松。为了控制房地产,整个金融监管变得日益严格。反腐也是监督手段之一。
【/h/]对于以地产、金融为主的港股来说,政策带来的行业风险会变大,估值中枢会有所下调。所以10x的整体估值在前几年是底部的,但可能会往下走。
【/h/]最后,不要想着在中国买房。产能出清并不意味着价格会上涨;投资a股一定是未来的核心产业;国外有钱的,激进的可以玩虚拟货币,均衡的可以买AI,保守的可以买港股消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