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轮独角兽,会诞生在哪些领域?
一些“高成长、高估值”的创新型初创企业被称为“独角兽”。业内基本共识是“10亿美元估值的初创企业”,即独角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估值规模达到10亿美元。隐含的前提是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第二,企业类型是初创公司,不是上市公司。
2020年以来,独角兽的行业分布趋于稳定。排名前五的行业是金融科技、互联网软件和服务、电子商务、医疗保健和人工智能。其中金融科技行业崛起最快,电商行业下滑,人工智能行业对资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近日,提供全球最大独角兽和未来独角兽榜单的胡润研究院发布《胡润中国35s以下2023》,旨在寻找中国36岁以下的创业先锋。全球共有1361家独角兽企业,其中中国有316家,主要行业为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电子商务。
2023年9月,普华永道发布《精益求精,赢在未来——普华永道中国独角兽CEO调查2023》,其中提到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成为独角兽企业的重点培养方向。
那么,下一个独角兽会在哪里诞生呢?
首先,人工智能仍然是一座“金矿”
【/h/】独角兽企业往往诞生于一次重大的科技浪潮中,其中的佼佼者能够推动行业发展,引领产业变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随着ChatGPT、文心伊彦等聊天机器人的应用,人工智能(AI)成为最热门的科技话题之一,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5-10年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单,人工智能行业共有105家独角兽,比一年前多了21家,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排在金融科技(171)、软件服务(136)和电子商务(120)之后,位列第四。
OpenAI引领人工智能行业,是过去一年全球最好的独角兽之一。其价值增长了7倍(即1200亿元),排名从第272位飙升至第17位。仅在推出两个月后,ChatGPT就拥有了估计1亿的月活跃用户,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应用。
海外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国内人工智能行业也是日新月异。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关于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等产业政策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
人工智能也成为中国独角兽最多的行业,超过半导体、电商、新能源。细分来看,共涵盖自动驾驶(14)、计算机视觉(4)、数据智能(3)、智能语音(3)、机器人(2)等12个赛道。
根据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单,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共有105家独角兽,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中,中国有超过30家人工智能企业,包括滴滴自动驾驶、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罗明科技和中关村金科。
“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仍然是未来可以产生独角兽的金矿。”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技术总监Eric告诉时代周报,人工智能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新一代AI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广泛而深刻地改变各行各业。”
第二,半导体会爆发出新的独角兽。
在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单中,半导体领域的公司榜单自然是业界最关注的方面。中国半导体领域共有29家公司,涵盖PCB、显示芯片、传感器、GPU、晶圆制造、半导体设备等领域。其中佳立创、吉创北方估值超300亿元,歌尔微电子、摩尔螺纹、中新晶圆、Innosec、新迈、唐毅半导体估值超200亿元。
近日,上海吉它半导体有限公司宣布完成135亿元融资。对于此次融资的投资方,吉塔半导体并未透露具体名单。
据相关统计,上海芯片半导体企业超过1000家。在上海庞大的芯片产业版图中,除了吉大半导体,还有很多芯片半导体独角兽企业。
西部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何茂飞认为,2023年以来,国内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电子下游消费需求恢复虽然缓慢,但正在逐步好转,部分芯片设计公司的库存在减少。预计半导体设计公司的基本面拐点正在临近。
近三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迅猛,近三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7.6%。国内从原材料、设备、设计软件、芯片设计、制造封装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最近的一次交流中,博时基金首席投资官曾鹏表示,未来要重点关注消费电子复苏、半导体国产化、人工智能创新、6G卫星通信新技术等四大科技创新战略方向。
“我们相信半导体行业的国产化率在稳步提升,光刻机的短板会逐渐补齐,所以独角兽诞生的几率会越来越大。”上海私募股权基金经理刘珂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除了在二级市场寻找机会,他们还进行了一些股权投资。“主要是看半导体的机会,从产业链上的设备、材料,到芯片设计、封装。有担忧,但总体来说,我还是认为芯片设计公司会跑出更多的独角兽。”
第三,聚焦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业
中国数字经济不断突破。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45.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8%;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5%。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
从产业周期来看,数字经济产业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从历史周期来看,每次我国国民经济承压,数字经济产业波动上升,表现出较强的产业韧性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明显的“反周期性”,引领经济复苏发展。未来,在加快基础研发、增强产业链韧性等政策支持下,数字经济产业将进入企稳回升阶段,进一步发挥“逆周期作用”,稳定经济发展。
作为数字经济大省,广东把数字经济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引擎,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做强做大数字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企业数据要素挖掘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
“未来中国将更多依靠科技独角兽推动中国企业追赶,重点是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业。”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认为,赶超的动力主要在两个方面:技术和金融。
科技方面,黄认为,近年来国家研发支出强度稳步上升,R & amp;d .投资强度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基础科学研究实力大幅提升,中国对自然指数的贡献居世界第一。“在金融方面,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已经从‘数量增加阶段’走向‘质量增加阶段’。股权投资更侧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科技独角兽的孵化。”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黄泰岩表示,数字经济产业已经成为独角兽企业和隐形独角兽企业成长的沃土。在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独角兽企业和隐形独角兽企业将发展成为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