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造肉公司,宣布倒闭
曾经红极一时的一首歌又回来了。
消息传来,美国人造肉创业公司SCiFi Foods最近倒闭了。该公司创始人约书亚·马奇(Joshua March)在社交媒体上坦言:“在目前的融资环境下,我们无法筹集商业资金。”
仿佛突然被死去的记忆袭击,人造肉的场景又回来了。
说起来,SCiFi Foods是在人造肉最火的几年创立的——Beyond Meat的上市掀起了全球人造肉融资热潮。站在风口上的SCiFi Foods获得a16z领投的数千万美元融资。然而热潮很快就消散了,人造肉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见证了人造肉这个昙花一现的风口,灿烂地绽放,然后消失在风中。
知名VC带领A轮人造肉公司倒下。
回到故事的开头。
在约书亚·马奇的自述中,对人造肉的迷恋源于我年轻时看过的两本科幻小说——《奇点临近》和《游戏的玩家》,其中提到肉可以通过种植和培育产生。
“作为一个汉堡爱好者,我只想在不破坏地球的前提下,吃自己喜欢的东西。”从那以后,约书亚·马奇对人造肉产生了兴趣。
然而,人造肉还没有成为现实。
直到2016年,约书亚·马奇被介绍到一个名为新收获的学术研究组织。他接触了很多正在研究肉类种植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开始系统地接触肉类种植技术。
但当时养殖肉类技术成本高,难以实现商业化。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约书亚·马奇认识了研究合成生物学的卡西亚·戈拉博士。她提出了通过细胞培养降低培育肉类成本的方法,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主打人造肉的SCiFi Foods应运而生。
当时正是人造肉赛道的兴起。2019年5月,比尔盖茨押注的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人造肉股。股价首日上涨163%,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表现最好的股票,随即引发全球人造肉创业和投资热潮。
SCiFi Foods的融资也是火热的。2022年6月,该公司宣布获得由a16z公司领投的2200万美元A轮融资。同年,SCiFi Foods在San Leandro开设了一个试点工厂,试图建立一个500升的生物反应器,通过单细胞悬浮培养牛肉细胞系。
SCiFi Foods的旗舰产品是美国公众最喜欢的汉堡。据该公司称,SCiFi Foods的科学团队将人造肉汉堡的成本从20,000美元降至15美元以下。
今年1月,SCiFi Foods取得了重大进展——公司完成了首个生产设施的建设和调试,并获得了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美国农业部(USDA)的批准,可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
但这一切在半年后戛然而止:约书亚·马奇(Joshua March)和卡西亚·戈拉(Kasia Gora)联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告别信,宣布SCiFi Foods正式停止运营。
可悲的是,甚至在第一个人造肉汉堡上市之前,SCiFi Foods就夭折了。
谁杀的?
Scifi Foods的倒下也暴露了人造肉行业的困境。
约书亚·马奇(Joshua March)在自述信中写道:“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下,我们未能筹集到将科幻汉堡商业化所需的资金,因此公司没有时间了。”他补充说:“我们目前的情况也反映了人造肉和其他肉类替代品所面临的挑战。”
在他的描述中,SCiFi Foods小规模商业发布还需要几千万美元,而完全商业化至少需要几亿美元。但在如今的融资环境下,“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更糟糕的是,人造肉行业在美国乃至全球经历了一场舆论和政策打压。
还记得去年5月,意大利率先立法禁止生产和销售人造肉,认为实验室合成的食品安全性无法保障人体健康,随后掀起了全球抵制人造肉的热潮。这场风暴今年也蔓延到了美国。上个月,佛罗里达州发布了对人造肉行业的全面禁令,两周后,阿拉巴马州也紧随其后,出台了类似的禁令。
消费者不再买账。“口感很难和真肉相比”“价格贵”等因素导致人造肉销量直线下降。曾经把人造肉摆上货架的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等餐饮巨头,已经把这样的菜单撤下了。
SCiFi Foods由于种种叠加,难以为继。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人造肉公司SCiFi Foods面临的困境。
昔日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也跌下神坛——上市后的公司不仅没有扭转亏损局面,反而亏损继续扩大。今年2月,Beyond Meat发布了2023年财报:去年净亏损3.38亿美元,这还是在大规模裁员和调整运营成本的情况下。
如今,Beyond Meat股价暴跌,总市值一度下跌90%。
虽然Beyond Meat已经在打折销售,但是几乎所有渠道对人造肉的需求依然疲软。Beyond Meat首席财务官卢比·库图瓦(Lubi Kutua)曾表示:“持续高通胀、经济放缓、竞争加剧等因素对Beyond Meat的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一家蔬菜肉类明星公司Impossible Foods也宣布,因为经营不善,将在2022年裁员20%。公司CEO宣布辞职,上市时间无限期推迟。
人造肉公司说到底是有技术支撑的企业。但是,技术的更新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像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这样的头部公司还是觉得比较辛苦,其他创业公司也有压力。
很久没有融资,一个网络名人赛道匆匆关闭。
曾几何时,人造肉在创投圈刮起了一场飓风。
2020年左右是人造肉行业的高光时刻。当时猪肉、牛肉等价格居高不下,加上从业者对人造肉环保健康理念的营销推广,人造肉成为热门的“未来产业”,无数资金涌向这条赛道。
例如,Beyond Meat的投资者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麦当劳前CEO唐·汤普森等等。
Impossible Foods背后还有网球明星小威廉姆斯、说唱歌手Jay-Z等名人,也有李嘉诚的身影。2019年,Impossible Foods宣布完成E轮融资,由淡马锡和李嘉诚的维港投资领投。
此外,还有UPSIDE Foods、Unicorn Bio等国外人造肉公司获得融资。
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国内创投圈——周吉、智德期望、美特加、嘿肉、新素食、v2food、米仕达等人造肉企业集体融资。
然而,来的匆忙,去的也匆忙。
大约从2022年开始,人造肉赛道急剧降温,投资机构也开始撤离。曾经热闹的人造肉赛道融资消息不多。梳理了一下,除了周一宣布1亿美元B轮融资,国内几乎没有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人造肉融资事件。
与此同时,国内多家人造肉初创企业的融资进度被发现停滞不前。
人造肉行业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倒闭?梳理一下,消费端持续低迷,没有盈利空,这无疑是大部分投资者放弃人造肉的主要原因。
更何况,经过市场检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目前的人造肉技术还没有达到业界预期的水平,与大家设想的“未来肉”有很大差距。人造肉本质上是技术驱动,需要颠覆性的创新和突破。营销和炒作只能维持一种短暂的热闹。
换句话说,现实把人造肉的故事打回了原形。
这类案例在过去十年的风险投资史上经常出现。细数当年创投圈追逐的风口,都掀起了一股融资热潮,但随后又迅速没落,一地鸡毛。
这些曾经昙花一现的热门赛道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难以落地的技术方案、未经证实的商业模式和几乎为零的自我造血能力,在短时间内受到追捧,随着时间验证和回归理性而迅速偃旗息鼓。
同样简单的道理: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