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纷纷“倒戈”,电动车市场真的不香了?
【/h/]在中国电动汽车产销量持续创新高的同时,国际车企对电动汽车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新消息显示,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财务报告发布会上宣布,决定将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50%的目标推迟五年至2030年,并将在未来十年持续更新内燃机汽车阵容。
【/h/]这一举动与奔驰之前对电气化的“狂热”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在三年前,奔驰高调宣布,自2025年起,公司所有新车将仅采用纯电动设计,新能源销量将占据半壁江山;到2030年,将销售所有电动汽车,即停止燃油汽车。
【/h/]奔驰中国官方回应称,奔驰电气化转型的决心不变,并表示“在中国市场,奔驰将继续推进电气化转型,为客户带来丰富的豪华产品选择”。不过,从全球市场来看,奔驰电动车销售目标推迟5年的事实让外界嗅到了一丝对奔驰电气化转型的信心动摇。
【/h/]奔驰的“叛逆”并非个案。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国际车企都经历了类似的情况。其中,奥迪在去年底宣布放缓电动汽车的推出速度;福特汽车公司在今年年初突然宣布将关闭所有电动汽车生产线;通用汽车公司推迟了新工厂的开业时间。最近,苹果放弃了为期10年的造车项目,这也引发了“目前不是造电动汽车的好时机”的论调。
【/h/]一夜之间,电动车从人人争抢的“烫手山芋”变成了“香饽饽”。国际车企纷纷推迟甚至关闭电动汽车业务。似乎只有中国车企还在坚持。回顾过去十年,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电气化一度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共识。如今,一股前所未有的“逆流”出现了。
【/h/]首先,国际车企纷纷“倒戈”
【/h/]过去几年,在气候变化的警报下,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并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在“禁燃令”下,曾经主导燃油车市场的跨国车企开始推出自己的电气化转型计划。宝马、通用、大众、福特等巨头高举电气化大旗,投入巨额资金。
【/h/]其中,宝马在2016年宣布预计在电动汽车领域投资数十亿欧元;通用汽车紧随其后,宣布了一项数十亿美元的电动汽车R&D投资计划,并于2017年投产;大众的“Transform2025+”战略更加雄心勃勃,计划投资数百亿欧元;福特汽车公司、梅赛德斯-奔驰和奥迪也不甘示弱,纷纷砸下重金,誓要在电动汽车市场分一杯羹。
【/h/]然而,就在人们以为电动化转型的好戏将全面上演之时,剧情发生了反转,许多国际车企纷纷退出。
【/h/]除了奔驰之外,同为豪华品牌代表的奥迪也在去年年底宣布将放缓电动汽车的投放,并表示将继续推广内燃机动力汽车。奥迪此前的计划是在2025年推出最后一款内燃机汽车;2026年,将仅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纯电动汽车。
【/h/]去年10月,通用汽车表示,鉴于电动汽车需求的变化,将推迟在密歇根州开设第二家电动卡车工厂的计划,以便在电动汽车销量增长放缓时保留更多资本。通用汽车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电动卡车产能扩张计划推迟至2025年底。
【/h/]福特的转型更令人震惊。2021年,福特汽车公司高调宣布其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并将2026年电动汽车销量目标定为200万辆以上,占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并在2030年前进一步提高到全球总销量的一半。
【/h/]为了推动新型电动汽车的发展,福特汽车公司在2022年发布了一项重要的重组计划:将汽车业务拆分为电动汽车部门(FordModele)和内燃机汽车部门(FordBlue)。根据计划,从2022年到2026年,福特将在全球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用于开发和制造电动汽车和电池相关产品。
【/h/]然而,福特的电气化转型并不顺利,其年产60万辆电动汽车的计划被推迟,动力电池工厂的建设计划也被推迟。今年1月,福特CEO直接宣布关闭电动车生产线,这相当于福特电气化转型的失败。
【/h/]此外,在电气化转型方面一向激进的大众汽车曾在2022年宣布,原计划于2026年实现的旗舰电动汽车Trinity推迟至2030年。与此同时,Trinity搭载的SSP平台也被推迟。当时,大众汽车在发给员工的一封信中提到:目前,公司正在审查所有潜在的项目和投资,以重新确定其可行性。
【/h/]第二,转型障碍的多重背景
【/h/]“本土市场优惠政策的下降、产品竞争力不足、消费者培训不及时、基础设施跟进不足等都是国际车企不得不放缓电气化转型的原因。”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汽车产业中心负责人郑云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鉴于目前国际汽车公司正在放缓电气化转型计划。
【/h/]从奔驰、福特、奥迪到通用,这些国际巨头在回应推迟计划的声明中都提到了“电动汽车需求缓慢”的原因。大多数国际车企的电动汽车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销量未达到预期。
【/h/]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428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占比63.5%,欧洲市场占比21%,北美市场占比11%,三大区域占比超过95%。然而,在三个市场区域中,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主要由本土品牌占据,欧美市场的需求因补贴收紧和高价格而放缓,这导致国际车企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
【/h/]2023年,奔驰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奔驰汽车总销量的11%,奥迪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9%,大众为8%,通用汽车仅为2.9%。
【/h/]随着市场需求的下降,电动汽车的高投资导致车企亏损增加。福特的财务报告显示,2023年,福特的电动汽车业务亏损47亿美元。从2021年到2022年,福特的电动汽车业务分别亏损9亿美元和21亿美元。梅赛德斯-奔驰的财务状况也受到了电动汽车业务的拖累。数据显示,尽管梅赛德斯-奔驰在2023年实现了收入增长,但其净利润同比下降1.9%至145.31亿欧元。梅赛德斯-奔驰此前曾明确表示,在开发电动汽车的过程中,电池原材料、软件开发和电力成本的比例过高,导致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燃油汽车。
【/h/]奥迪、通用等。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因此,在对股东收益负责的情况下,国际车企不得不推迟电气化时间表,以减少相关投资并继续保持“利润奶牛”燃油车的销量。福特汽车公司表示,关闭电动汽车生产线后,未来将集中精力进行燃油车和氢燃料电池车的研发和生产。奔驰和奥迪也表示,将继续开展燃油车的销售和研发。
【/h/]此外,欧盟和英国对“禁燃”政策的调整也为国际车企减缓电动汽车发展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今年早些时候,欧盟宣布将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使用合成燃料的新型燃油汽车,英国也决定将燃油禁令的时间节点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欧美的这些新政策缓解了国际车企推进电气化转型的紧迫性。
【/h/]在国际车企放缓电动化步伐的同时,它们也在中国发起了对电动汽车的“围堵”。自去年以来,欧盟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意图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今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新法律,禁止美国国防部从六家中国企业购买电池,包括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和郭萱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禁令于2027年10月开始实施。
【/h/]“中国汽车电气化规模远超其他市场,但传统国际品牌未能抓住良好机遇,收获甚微。”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宋林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h/]目前,中国在市场规模和电气化技术方面已实现全球领先。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对产品的成本控制能力更高。在此基础上,一场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正在展开,这让国际车企面临更大的压力。
【/h/]第三,中国害怕成为“电动车之岛”吗?
【/h/]与放缓电气化转型步伐的国际车企不同,中国新能源品牌对电气化保持着高度热情。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有望达到1300万辆,增速达40%,新能源渗透率超过40%,乘用车月度渗透率有望超过50%。与此同时,“油电大战”进一步加剧,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入侵燃油车的主要市场。
【/h/]不过,由于国际车企在电气化方面的集体撤退以及欧美国家对中国电动车的“围堵”策略,业内担心中国市场是否会成为“电动车孤岛”。对此,不少业内专家给出了乐观判断。
【/h/]“目前,电气化仍然是世界上一个明显的趋势,但现在是海外车企相对薄弱的时候,它们有不同的节奏。现在全球市场是一盘棋。只要产品力还行,总会有消费者愿意买单。”郑伟说。
【/h/]梅宋林还表示,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可能受阻,但不会出现电动汽车孤岛风险,因为汽车电气化是世界趋势,主要汽车市场都在积极推动电气化。报告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汽车企业应考虑在海外建厂,并迅速布局对中国品牌友好或中立的市场。对于欧美市场,他们可以考虑通过与当地资本或汽车企业的合资企业进入市场,以寻找次优解决方案。
【/h/]麦肯锡全球管理合伙人关明宇认为,得益于中国先进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企业将有望探索新的海外合作模式。
【/h/]在国内部分新能源车企看来,国际车企放缓电气化转型是一个机会。近日,零跑汽车董事长朱在接受包括《经济观察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包括奔驰在内的许多外国车企仍在犹豫之中,他们希望回归。(考虑)有没有可能在电车和发动机技术方面都需要发展,这给了我们更大的机会。”
【/h/]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纯电动车退、混动进”的迹象,纯电动车增速被压缩。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07万辆,同比增长28.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178万辆,同比增长69%;增程式电动汽车销售64.2万辆,同比增长181%。业内预测,未来几年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
【/h/]对此,关明宇表示:“混动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阶段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顾虑,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渗透率,同时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它也可以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展望未来,随着充电网络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超快充电网络的普及和成熟,纯电车仍将成为中长期的绝对主流。”
【/h/]目前,与国际车企一样,国内车企也面临着新能源汽车规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除比亚迪和李外,大多数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上仍处于亏损状态。这影响了一些车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速度。事实上,这也是国际车企推迟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原因。
【/h/]在电气化赛道上,中国将继续加速前进,尽管国际车企已经撤退。3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对三家* *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单独考核,考核利润改为考核技术、市场份额和未来发展。这被解读为SASAC将为汽车央企政策“松绑”,有助于汽车央企助推新能源业务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