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出海70年,给了中国中小企业什么启示?
【/h/]我最近刚从越南回来,这是我第二次访问。
【/h/]第一次随团去河内考察交流。
【/h/]这次我只身前往河内,在此期间我结识了许多朋友,包括越南律师、中国奶茶连锁品牌创始人、越南和中国台湾省网络名人的朋友以及中国在越南的企业家。
【/h/]去年,我也去了几个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老挝,但我在越南的感受更深。
【/h/]街上满是摩托车。晚上十一点,街上仍然熙熙攘攘,有许多欧美背包客。我们似乎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或2000年初。
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大量投资,包括非洲、东南亚、欧洲和美洲。
【/h/]在印尼,中国的青山控股、华友钴业和甄氏集团都有巨额投资。
【/h/]在越南,比亚迪、乐施德、歌尔声学、BOE、领益智造、宇通科技等也在当地建立了工厂。
【/h/]这些大企业已经开始了海外布局,但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品牌来说,我们可能需要向日本、韩国甚至我们台湾省的企业学习为什么和如何出海,出海后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合作。
【/h/]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企业比我们早很多年出海,经历了几次经济周期,风险应对能力和市场判断能力更强,这是我和很多越南朋友交流后的感受。
【/h/]首先,日本企业出海的四个阶段
【/h/]从日本企业出海来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h/]首先是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50 ~ 70年代)。
【/h/]二战后,日本政府为经济重建推动企业向海外发展。
【/h/]在这一阶段,轻工业产品是主要产品,特别是纺织品,并初步建立了海外销售网络。
【/h/]第二阶段是直接投资阶段(20世纪70年代~ 80年代)。
【/h/]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开始在海外寻找低成本的生产基地。
【/h/]特别是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等亚洲邻国,日本公司进行了大量投资,尤其是在汽车和电子制造业。
【/h/]这一时期,日本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迅速发展,重化工业产品的比重从1955年的44.7%提高到1970年的62.3%。
【/h/]与此同时,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开始显现,日本企业试图将生产线转移到海外以应对。
【/h/]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口规模和贸易差额迅速扩大,日美贸易失衡日益严重。
【/h/]这与2016年特朗普上台后的中美贸易摩擦类似。
【/h/]在此期间,日本还鼓励汽车制造业大规模出海以应对贸易摩擦。
【/h/]我这次去越南也有同样的感觉。越南街头的许多日系车、韩系车、丰田、本田、铃木和日产在越南汽车市场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h/]第三阶段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发展阶段(1985年代~ 2000年代)。
【/h/]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日本企业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制造业难以保持竞争力,开始追求本地化管理和市场开发。
【/h/]他们加强了R&D和品牌建设,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并加强了本地营销和客户服务。
【/h/]在此期间,许多日本消费品牌、电子、化工和汽车企业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
【/h/]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内需和投资下降,加上人口老龄化,日本国内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成为日本企业加速走向海外的重要动力。
【/h/]在这一阶段,化学产品和消费品的比例开始上升,这与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逐渐从生产转向消费有关。
【/h/]1985年9月,来自美国、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日本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酒店举行会议并达成广场协议。
【/h/]该协议旨在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调整汇率,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
【/h/]尽管该协议在短期内解决了汇率和贸易失衡问题,但日元的快速升值和低利率政策随后导致了资产泡沫和长期经济停滞。
【/h/]《广场协议》签署后,在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领导下,由17名成员组成的中曾根康弘首相私人咨询研究所成立。1986年4月7日,他们提出了著名的前川报告,正式启动了体制改革,并将促进海外直接投资作为重要措施之一。
【/h/]可以说,正是美国的打压迫使日本企业选择出海作为生存之道。
【/h/]有趣的是,虽然前川报告本质上是一份民间文件,但它指导了日本政府制定海洋政策。
【/h/]最后是结构转型和创新的主导阶段(2010年代~至今)。
【/h/]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挑战,日本企业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转型升级,特别是在高科技行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化工和消费领域。
【/h/]从日本企业出海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我们有太多相似之处。
【/h/]无论是日本当时的低速增长和我们现在的低速增长,还是当时的日美贸易摩擦和现在的中美贸易摩擦,还是国内劳动力的减少和成本的增加,以及消费和投资的减少,当时日本对外贸易的背景和我们现在几乎一样。
【/h/]第二,日本如何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
【/h/]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
1。财政支持和补贴:为支持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日本政府提供各种财政补贴计划,包括补贴市场调研、品牌推广、参展等相关费用。
【/h/]此外,通过日本国际合作银行(JBIC)等政府机构提供低息贷款,帮助日本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和建立生产基地。
2。信息提供和咨询服务: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提供丰富的市场信息、行业报告和国别指南,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分析和决策。
【/h/]同时,捷途还提供法律、税务等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出海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3。国际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日本政府实施中小企业员工国际业务培训计划,以提高员工的国际业务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
【/h/]在企业走出国门之前,帮助员工进行国际商务和语言培训。
【/h/]同时,向中小企业派出专家和顾问,提供现场指导和建议,帮助企业制定国际市场战略。
4。促进业务对接和网络建设:组织中小企业参加海外考察、业务对接会和国际展会,协助企业建立国际业务联系。
【/h/]同时,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各类项目在海外建立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
5。政策协调和国际合作:通过谈判多边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和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将为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外国市场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h/]利用驻外使领馆、JETRO等机构建立全球支持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国际支持。
【/h/]通过这些政策和支持措施,日本政府旨在减少中小企业出海的障碍,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h/]三、日本企业出海的启示
【/h/]分析完日本企业出海的阶段和背景,回到文章标题,日本企业出海的经历给中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哪些启示?
1。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我经常提到我们应该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而不是在国内思考世界,这需要我们打破信息茧,然后才能发现世界的需求。
2。建立从0到1的能力。中小企业不缺出海的资金、技术和产品。他们缺乏的是构建从0到1的过程的能力,这被称为从中国走出去到投资国的0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前期调研、考察、资本出境、招聘员工、租房子、买地、股权和政府。以及前期需要对接的律所、中介、投资国政府的能力,0~1的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企业出海信息差、信任差、资源差的过程,这也是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第一步。
3。注重品牌输出和技术创新。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会说话。作为一个制造大国,世界上许多消费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都依赖于中国。
【/h/]中国的供应链不仅可以提供生产,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迭代,实现精细化和高质量生产。
【/h/]如今,中国品牌与海外品牌在技术和产品实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即使在广泛的制造领域,中国的技术和质量也不输欧美。
【/h/]好的产品和服务自然可以提高产品定价,从而带来更多的品牌溢价,使我们的中小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和回报。避免价格战,卷入更激烈的内耗竞争。
【/h/]日本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非常重视品牌和技术建设与创新。例如,索尼和松下以其持续的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
【/h/]这警示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
4。培养人才,重视和提高本土化能力。许多日本公司在出海前对内部员工进行了语言培训,以便他们在熟悉自己的国家和公司时学习投资国的语言。这种培训方式有利于企业在当地拓展业务。
【/h/]国内员工熟悉公司,可以无障碍地与投资者沟通。翻译虽然可以解决语言问题,但无法根据基本国情和企业情况准确表达与投资者的情况,也无法在决策中提供有利的建议。
【/h/]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翻译人员的不当行为。中国台湾省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越南有一件坏事,翻译与当地人合作欺骗中国企业家。中国人语言不流利,所以翻译很容易隐藏和欺骗。
【/h/]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其高度本土化战略。
【/h/]他们不仅在海外设厂,还将管理、R&D和营销本地化,并紧密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和文化特点进行运营。
【/h/]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仅仅将产品和服务带到海外市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和市场,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和定制化。
【/h/]在越南期间,我和朋友去了日本连锁品牌z-pizza吃午餐。我的朋友告诉我,z-pizza作为日本连锁品牌,已经在越南实现了供应链本地化。后来我查了一下这个品牌,发现他们不仅把供应链本地化了,还把管理本地化了。
【/h/]在越南期间,我还参观了从内地发展到越南的茶叶品牌。通过聊天可以看出,由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差异,国内的商业模式与越南完全不同。
5。长期发展战略,注重投资方法并耐心培育市场以适应当地政治气候。
【/h/]这种长期战略思维使许多日本企业在海外市场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
【/h/]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要有长远规划,避免短视、只追求短期利益,重视与当地社区的良性互动,实现长期稳健经营。
【/h/]在开发海外市场时,日本将以极低的股权比例进入市场,而不寻求控股。通过进入市场,它将快速导入自身的技术和产品等优势,从而实现与当地产业链的良好融合。这种全产业链整合也可以理解为把一部分就业和税收还给当地,不会单方面索取,只拿原材料或者只卖。
【/h/]除了原材料的销售和贸易,东道国还希望获得附加值和外资企业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企业、人民和地方政府的认可。
【/h/]日本企业前期通过极低的股权比例进入其他国家的策略也有效地阻止了投资者产生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机会,避免了暴露获取资源和市场的目的,实现了来自政府和公众的平衡。
【/h/]早期,日本在美国进行了多次收购,包括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和蒂芙尼大厦,以及松下收购环球影城。除了提高收购价,它还带来了“反日浪潮”。在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反日浪潮”。那么如何应对这样的风险,日本企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6。注重收集贸易信息和组团出海的能力。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大力发展海外业务,并保持了相当高的投资成功率,其背后是强大的贸易情报网络。
【/h/]2003年,七家日本综合贸易公司(三菱公司、三井公司、住友公司、丸红公司、伊瑞公司、古川公司和长谷川公司)在全球187个城市设有800多家分支机构,向海外派遣了16,000多名员工。
【/h/]2015年,日本七大综合贸易公司在全球187个城市设有4000多家分支机构,员工超过40万人。虽然目前没有最新的数据,但我相信自2015年以来,日本企业在海外收集贸易信息的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h/]日本广泛收集贸易信息旨在为日本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每个阶段提供个人信息供应和咨询服务。
【/h/]甚至有人说日本的贸易情报收集能力优于美国情报局,他们可以迅速获得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行情,查询各国政府的法律法规和世界各地的商品信息。
【/h/]主要的日本贸易公司利用不良信息来帮助日本公司分析其竞争对手和市场,并提高其海外业务能力。
【/h/]其次,日本企业擅长“抱团走出去”,一般不会出现恶性竞争。
【/h/]在技术合作方面,我们应共同开发新产品,分担风险和成本,并在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和风险管理方面相互支持。
【/h/]众多企业携手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h/]在大宗贸易国际谈判中保持高度统一,只发出一个声音,提高国际议价能力。
【/h/]但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吃了不少苦头,甚至吸取了血淋淋的教训。
7。应对挑战和危机的能力。日本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经济危机、地缘政治冲突、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但日本企业在海外发展后期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有效应对风险。
【/h/]这对我国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中小企业出海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中美博弈由来已久,地缘政治冲突将持续存在。
【/h/]政党更迭、民众情绪、企业竞争、汇率、战争等都是企业在海外发展需要考虑和重视的因素。
【/h/]第四,中国企业出海任重道远。
【/h/]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无论是在品牌建设、技术创新、本土化战略、人才培养、信息网络建设还是长远发展、应对和挑战风险的能力等方面,都可以从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经验中获得启示。
【/h/]同时,中国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和企业的核心优势,打造自己的国际化道路。
【/h/]通过学习日本企业的经验并避免重蹈覆辙,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顺利地进行全球扩张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