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股东们,从雷军的PPT中读出了什么样的估值
【/h/]在小米SU7发布后的24小时内,就创下了88898辆的成绩,距离首年销售10万辆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h/]雷军三年的准备和两个小时的演讲没有白费。他已经差不多通过了客户通行证,接下来就看股东们买不买账了。雷军计划在15到20年内将小米带入全球前五。
【/h/]首先,汽车业务将亏损,但提高了小米的毛利率。
【/h/]未来几年,股东可能会面对一个主营业务净利润减少的小米。根据小米的内部计算,只有特斯拉可以用纯电稳定赚钱,售价24.59万元的特斯拉Model 3的盈亏点为22.3万元。小米SU7即使以Model 3的价格出售,也仍然亏损。在定价公布之前,雷军几乎花了一个小时为自己的设计对标保时捷铺路,配置超越了特斯拉。
【/h/]根据一些分析师的估计,如果10万辆目标订单全部完成,小米SU7的平均损失为每辆5万元。那么,在小米集团2024年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将首先扣除50亿元的利润。几乎占2023年调整后净利润193亿元的25%。小米集团其他业务部门的员工白忙活了一个季度。
【/h/]汽车业务已经拖累利润长达两年之久。小米没有投资建设自己的充电桩和充电站;扩大汽车产能需要资本支出;新车型和自动驾驶技术也需要继续增加研发支出。每一笔投资都会大大减少公司的净利润。小米手握1363亿现金储备,雷军已经做好了5年不赚钱的准备。市场乐观主义者预测至少会亏损两年。
【/h/]能够弥补股东情绪的是收入规模的增加。小米“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无疑将在短期内更加注重规模增长。即使仅考虑汽车业务,今年小米集团的营收规模也将从约2700亿元增长至近3000亿元。
【/h/]一切都是小米“新十年目标”的一部分。去年8月,小米明确表示要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领导者。10月,小米将集团战略升级为“人车全生态”,并发布了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如果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舱能够与小米集团旗下的智能手机、IoT、消费产品和互联网服务协同发展,则可以进一步扩大集团的收入规模。在新车发布会上,雷军一下子拿出了上百件周边商品。
【/h/]如果我们不进入汽车领域,小米集团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服务的收入规模将随着市场饱和而逐渐接近瓶颈。国内外智能手机厂商都在寻找新的规模市场,或在现有的极度内卷化市场中寻求产品创新机会和增长空。许多制造商已经宣布All in AI。
【/h/]当苹果放弃造车时,雷军感到震惊。小米集团长期研究苹果生态建设,全球月活用户约6.4亿,AIoT平台连接设备约7.4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雷军一直认为,有了苹果,汽车将是智能终端设备生态的最后一环。
【/h/]苹果放弃造车,是因为它终于意识到电动汽车是一个“利润微薄”的行业。电动汽车市场巨大,但仍是一个利润微薄的制造业;核心供应链也位于中国,比智能手机供应链更集中。苹果有一个高利润的“偶像包”,其净利润率为26%,高于豪车保时捷的15%,更不用说是个位数的汽车公司了。
【/h/]小米不一样。它是从极致的“性价比”竞争中被扼杀的,它最近才在高端开发方面取得进展。即便如此,其整体毛利率约为21%,其中智能手机约为15%,物联网和消费产品约为16%,这还不如比亚迪约为23%的毛利率。小米造车,其实是“高攀”。
【/h/]第二,慢慢思考用小米造车
【/h/]小米汽车取得了营销上的成功,接下来将面临量产交付的考验。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一样,最终需要在规模制造中降低成本。从福特生产模式到丰田生产模式,再到特斯拉和比亚迪,核心竞争力是大规模和定制化制造。在电动汽车的制造技术方面,特斯拉处于领先地位,而比亚迪在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中处于王者地位。
【/h/]小米需要讲述的故事是其汽车如何利用好小米的生态,实现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的连接,构建属于小米的用户体验。小米位于北京昌平的智能手机工厂和位于亦庄的电动汽车“超级工厂”为小米提供了信心。
【/h/]股东也会关心公司的天花板在哪里。如果我们只生产电动汽车,特斯拉的股价就是一个例子,今年已经下跌了30%。只有规模化运营的自动驾驶汽车才能摆脱市场估值的束缚。至少,穆姐旗下的许多基金愿意重新投资特斯拉,看看它如何利用端到端大模型从L2转向L4。
【/h/]方舟基金认为,2027年特斯拉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将从目前的85%降至47%,取而代之的将是自动驾驶服务,约为44%。软件服务的毛利率远高于硬件销售的毛利率,苹果和小米的毛利率分别约为73%和74%。
【/h/]如果小米可以提供人车无缝的用户体验,那么小米集团就是一家真正打通了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的科技公司。如果最终通过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扩大软件服务的收入占比,小米集团的估值中枢将大幅提升。沐姐曾喊话特斯拉三年后市值将增长10倍。
【/h/]对于一项新技术,人们总是在短期内高估它,而在长期内低估它。对于几乎最后一家跨界进入造车领域的“新势力”来说,中国并不缺乏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这让投资者相信其长期价值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