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成长股投资中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职位是如何添加的?
许多价值投资者以这种方式投资股票:
看到一些人推荐的公司的增长逻辑,我对其行业、产品、竞争对手和客户进行了详细研究,然后用财务报表进行了验证。我发现这家公司确实不错,但估值太高,股价处于高位。我把它放进选股池,继续等待机会。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于是我开始尝试在“底部”开仓。当然,仓位很谨慎,也就是一两成。
买入后盘整了几天,又破位了,两天跌了10%。
投资者有点恐慌。他们重读了最近的研究报告,去投资网站转了转,并与股票朋友聊了聊。他们发现该公司并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利润空,只有少数“假价格投资者”在下跌中艰难获利空,然后去股票吧四处看看,但他们再也受不了了。他们要么诅咒机构逃跑,要么大喊银行家砸了它们。
是的,这是一个错误。
此时此刻,伟大的价值投资大师灵魂附体,投资者毅然加仓重仓。
大多数价值投资者的“滑铁卢”是市场形象良好的成长股,介入点往往已下跌30%以上。只有在估值相对合理的“安全区”,他们才敢重仓再重仓。
这样的错误每次都应该总结,但下次还会继续犯,这正是行为金融学中总结的人的越轨行为。
参照效应
让我们先玩一个小游戏。请按顺序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手机号码后三位加400,得到的是什么数字?读三遍或者写下来。
问题2:请估计一下,在欧洲古代历史上,阿提拉·阿拉提是在什么时候被打败的?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复制的行为经济学经典实验的国内版本。实验的设计者问了500名随机挑选的NPC学生这两个问题。
事后,统计分析再现了这个经典实验的结果:手机号码少于200的最后三名学生,第二个问题的平均答案是629年,手机号码高于800的最后三名学生的平均答案是988年,相差359年。
换句话说,学生估计的历史问题的答案受到其手机号码的严重影响。
你认为这种效应可以应用于讨价还价吗?国外这个实验的另一个版本是先计算手机号码,然后评估一个杯子。因此,评价者的手机号码越大,给予的评价越高。
这个实验描述了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锚定效应”:当我们做出一个决定时,我们很容易受到上一个决定的结果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是两件完全不相关的事情。
锚定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怀孕的人认为街上有更多的孕妇(这种景象是由怀孕的事实锚定的),也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喜欢购买过去涨幅很大但最近下跌的公司,以及-开头的情况。
阶段性增长股票
让我们回到几个月前,当这位投资者开始研究这只股票时,他的结论是这家公司很好,估值太高。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公司是好的,这意味着它在未来将有一定的增长。即使我们以目前的价格购买,未来也会有很大的涨幅空。但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我们希望留下更多的安全边际,所以在股价下跌后买入会更安全。
这里有一个心理锚,公司价值和股价之间关系的锚。所以几个月后,投资者认为股价有安全边际,这源于几个月前的“心理锚”,但忘记了考虑公司是否还和以前一样。
为什么投资者更关心股价的变化而忽视基本面的变化?其实还是受长期价值投资的影响,相信公司的基本面变化不会像股价那么大。
然而,这一概念仅适用于少数长期成长股。a股的成长股大多是阶段性爆发式增长的公司。这些超过50%的中期增长逻辑,无非是以下几类:
1.产能驱动:新增产能即将投产,或产能利用率攀升;
2.大客户驱动:进入大客户系统;
3.价格驱动型:需求爆发或供给瓶颈导致的价格通胀;
4.新产品驱动:进入新产品、新业务或新行业所带来的收入增长。
阶段性增长经历了“投入-产出-销售-现金回笼”的过程。只有到了“提现”的环节才能确认一波上涨,但市场不会等到这个时候,而是假设“提现”没有问题,并在“输出”甚至“输入”之前提前推测股价,然后看能否实现。所以这个投资者会觉得估值太高了。
一家好公司的成长总是自然而轻松的;平庸的公司总是被迫在决一死战中做出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决定,最终无法自救而沉沦;阶段性增长的公司是平庸的公司。在抓住了爆发式增长的机会后,他们逐渐回归平庸。
阶段性增长逻辑无法改变公司长期ROE水平。在经历了“估值驱动”和“业绩驱动”两个阶段后,股价最终将与业绩增速一起回归常规估值。
那么,股价为什么会下跌呢?目前是“估值驱动”还是“业绩驱动”阶段?由于股价总是领先于基本面,这个问题涉及对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测,实际上没有绝对准确的答案。
但是,考虑到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经常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反向利用这种心理效应,将当前的可选策略分为四个级别。
四种可选策略的排序
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机会,股价已经处于上升趋势。四种策略的顺序是:
最好的行动:立即利用趋势;
第二个最好的行动:在未来逆势而为;
动作差:等摔倒了再做顺势;
最糟糕的行动:立即逆势而行。
先看最佳动作:立即利用趋势的出发点是,由于“锚定效应”,市场无法一步到位地了解投资机会,导致股价没有一步到位,而是继续上涨,留下了中途上车的机会。
“锚定效应”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锚定效应”中,在上涨初期,原始投资者仍被之前的基本面和业绩“锚定”,认为当前股价过高而卖出,从而压制股价上涨,导致股价没有立即反映基本面变化;
在第二阶段的“锚定效应”中,在上涨的后期,股价的上涨已经充分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因此它停止了上涨。但是,新投资者在观察一段时间后,被前期的股价锚定,没有意识到此时的股价已经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于是不断买入,推动股价高估。
这两个“锚定效应”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有很多震荡和回调。所以当你看到一只投资逻辑清晰且在上涨的股票时,处于上涨过程中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处于高点的概率,所以在了解上涨逻辑后,第一时间跟风是最好的选择。不要拖,不要再看,阶段性成长股是时间的敌人。
当然,这种做法是短期的,因此有必要设置利润和止损目标,并继续观察有利逻辑的现金流。
相应地,最糟糕的行动是“立即逆势而为”。
退而求其次的行动“未来逆势而为”体现在港股做空。上涨第二阶段的“锚定效应”总会使股价超过正向程度,股价的回归是必然的。但是,由于“锚定效应”,在股价下跌一段时间后,认为泡沫明确的投资者会介入,导致股价容易反弹,使其/[/k0。
真正适合做空的时间是股价下跌后的一段时间,做空的地点是“锚定效应”消失后的半山腰。
因此,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如果你判断当前正在上涨的股价已经超过了有利水平,你最好放弃一定的赔率空,继续观察,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小幅下跌,然后开始做空。
a股没有空机制。“未来逆势”主要体现在长期下跌后的股价过度反映利润空,但实际效果不如做空。由于a股散户众多,股价深度下跌后会出现“处置效应”,即即使投资者发现基本面恶化程度超过股价跌幅,也不会卖出,而是置之不理。“处置效应”也导致a股的胜算远低于港股。
所以,在a股抄底一般优秀的白马股中,你想抄底的时候离底部还很远,垃圾股也不便宜,抄底很容易浪费时间。
相对应的,差的行动是观察看好的股票一段时间,在股价回调后买入,或者找到逻辑不好的仓位,下跌后不愿意割肉。他们习惯于等待一段时间,在股价大幅反弹后卖出。
之所以逊色,是因为这种操作方法更符合人性,短期内不会被套或卖出,但中期来看,既没有胜率,也没有胜率,还浪费时间和仓位,是非常平庸的操作。如果你的选股能力强,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利润的。如果你的选股能力一般,长期亏损的概率很高。
阶段性增长股票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的结论是基于“阶段性成长股”的判断。如果是长期成长股,确实具备长期定价能力和无边界增长能力,基本面处于长期稳定增长状态。“锚定效应”的结果不会对股价产生大的影响。每一次深度回调都是买入机会,每一次追单被套,你也将有机会获得盈利。
“阶段性成长股”和“长期成长股”的逻辑区别可以在我之前的文章《如何区分“阶段性成长股”和“长期成长股”》中找到答案。
但是,写完那篇文章后,我越来越觉得a股几乎没有长期成长股。例如,长期成长股的代表公司格力的长期增长被证伪,这使我们怀疑像茅台和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公司的长期增长是否会在几年后被证伪。
为什么a股缺少美股中那些长期成长股?我认为这与中国经济和a股的特点有关,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中游制造业,增长的动力来自投资和技术升级,这两者都没有护城河;
2.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这导致容易成长大牛股的消费行业机会不多;
3.过去20年持续的高投资和高增长导致的产能过剩长期影响了大多数行业的盈利能力;
4.大多数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都没有在a股上市。
以第二点为例。从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消费占中国GDP的比重相对上升。这个时期被称为“消费升级”,出现了一大批消费医药的长期大牛股。然而,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中国经济进入了以国家安全为中心的“技术至上时代”。国家资源和政策导向向高端制造业倾斜,消费占GDP比重再次下降。大量消费医药多头的陨落也集中在近年。
没有国内消费的支撑,在当前“逆全球化”的环境下,无论是高端制造业还是一般制造业,其增长都难以持续,要么躺着成为红利股,要么通过极端内卷化成为阶段性成长股。
简单套用经典的成长股投资方法并不适用于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