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羡慕留在县城的那些人
我
上一篇文章《为什么是浙江?上映后,大水宇宙的小伙伴们沸腾了。有人激动,有人悲伤(因为我忘了提她的家乡),但更多的人反映,仅仅提她的名字还不够,要求一个一个写自己的家乡。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据说它甚至可能被写成一个系列。但仔细考虑后,我还是放弃了。这并不是说这些地方没什么可写的。相反,就历史名气而言,他们甚至超过了现在的许多大城市。
比如我忘了提的叶子故乡葫芦岛,作为“关外第一城”,一直是通关的重要城市。明末大将袁崇焕就驻扎在这里,并于天启六年(1626年)和七年(1627年)率领不足两万的军队,先后击溃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次进攻,史称“宁远胜仗”。
而“关中第一城”是大水的故乡秦皇岛。目前秦皇岛最有名的是北戴河,历史知名度靠的是大水故里卢龙。早在殷商时期,这里就是孤竹国的都城。不吃苏洲的两位主角伯夷和舒淇是这个孤竹国的王子。“老马认路”“一石开辟路”等成语也由此衍生。在唐代,卢龙镇(又称范阳镇)是著名的“和硕三镇”中的第一镇。
至于我之前写的龙哥,他的家乡天水更牛逼。除了麻辣烫,这里还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因此得名“黄羲故里”),秦国的发祥地。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蓟县,这是中国最早的县级行政建制。
另外,辽宁朝阳,大水宇宙重要成员YoYo的故乡,前身是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所建的龙城,颜倩、后燕、北燕等三燕政权均以此为根据地。他的祖籍锦州是辽西省的省会。渊源的故乡玉林,是广西最大的侨乡,在中国很有名。方主任的老家安徽枞阳,虽然现在划归铜陵,但历史上早就属于安庆,是桐城县的一部分。著名的“桐城派”三大家方苞、刘大奎、姚鼐都是枞阳人,堪称“桐城派祖庭”...
正是因为有如此辉煌的历史,大水宇宙的成员才争着要我写他们的家乡。我很理解这种地方自豪感,也很感动。作为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园情结。无论你走到哪里,即使身在异国,你也总是牵挂着你的家乡。
旅外人士不仅敏锐地关注故国故里的一举一动,革命、抗日、建国、改革开放,而且经常参与其中,成为家乡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必须承认,上面提到的这些“故乡”,不管历史上有多广,现在都无一例外地消失了。就像大水宇宙的成员们自己经历过的一样,在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区聚集的过程中,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小城市可能注定要面临人口外流和城市萎缩的命运,衰落是必然的。单独写出来,一个一个分析,意义不大。为了朋友而吹不是我的风格。
但是我为什么要再写一遍呢?
二
前阵子帮一个朋友整理洛阳的历史。一边梳理,一边觉得洛阳和长安这两座中世纪以前中国最重要的双城,曾经是那么耀眼。至今,洛阳牡丹仍被视为财富的代表。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十三朝古都,在领先了1500多年后,也不得不让位于北京、上海等后来者。
虽然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依靠一五时期苏联援华七大重点工程和三线建设时代大批军工企业的迁入,洛阳一度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经济总量压倒了南昌、合肥等众多省会城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在市场化和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又一次沉沦。
如今Xi安凭借省会优势仍有地位,而洛阳只能靠争夺中西部第一第二城市来挽回最后的颜面。就连动画电影的制作方,也有意无意地把很多发生在洛阳的故事搬到了长安,让人感叹“春尽落花流水,又是天地”。
其实,大水宇宙成员故乡的衰落,洛阳、开封等古都的风光已经不值一提,都是中国城市演变的一个缩影。这种演变和变化,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各个地区上演。
近代,上清天曾经占据一线C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的F4乃至鞍山、本溪等城市一度繁荣昌盛。改革开放后,深圳、东莞等小渔村、小县城纷纷崛起。而每一轮新城市的崛起,往往都伴随着最后一波龙头城市的谢幕。即使是那些今天仍然生活在金字塔顶端的头部城市,其内部也正在发生变化。
比如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十年,属于北京和上海。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不仅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还分别增加了598万人和694万人。
但进入第二个十年后,由于种种因素,北京和上海的吸引力逐渐消退,2014年后人口增长甚至停滞甚至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广州和深圳。2019年,杭州首次超越广深,随后以杭州、成都、Xi安为代表的一批新一线城市开始崛起。
不光是中国,国外也是。无论是比罗马建城更早的迦太基、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庞贝,还是京都、奈良、开城、顺化等东方古都,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摧毁、湮灭、衰落或走下神坛。
即使在成立不到300年的美国,地区城市排名也经历了几次迭代。
建国之初,美国的大城市几乎都集中在东海岸,比如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西进运动之后,像旧金山和洛杉矶这样的城市在太平洋沿岸涌现。尤其是洛杉矶,取代费城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湖地区因其便利的水运和丰富的矿产成为重工业基地,出现了匹兹堡、底特律、芝加哥等一批工业城市。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向南部阳光地带的加州、德州和佛罗里达州迁移,达拉斯、休斯顿等一批南部城市的排名迅速飙升。相反,新英格兰在东北部的重要性正在下降。五大湖地区从工业心脏变成了铁锈地带,曾经的汽车城底特律直接破产。
可以说,城市和人一样,都有新陈代谢,前浪迟早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而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三
近年来,在大城市高房价、快节奏的压力下,很多年轻人开始怀念家乡。比如春节期间,我看的很多关于回老家的笔记,都充满了对留在家里的同学朋友们舒适生活的羡慕。
以至于很久没听过的一句老话“富贵家在原地,贫贱家离家”,也被翻译过来重新奉为圭臬。
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真的出现了“返乡潮”。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近五年高校毕业生的跟踪统计,发现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到县城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从2018年的20%提高到2022年的25%,提高了5个百分点。其中,男生从2018年的19%上升到2022年的24%;女学生从2018年的22%上升到2022年的27%。
但是县城真的是天堂吗?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冯军旗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忠县干部》中就分析过中国的“县域生态”——这个农业大县有161个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政治家族,干部副科超过1000人。也就是说,每10个干部中至少有一个背后有家族势力,20%的干部属于官二代。
这些人构成了所谓的“县婆罗门”群体:捧着体制内的铁饭碗,拿着旱涝保收的工资,住着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开着几十万的车,所有的吃的用的每周都有专人从大城市山姆店采购。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小城镇的年轻人来说,另一句老话可能更适合他们:树移则死,人移则生。
就目前而言,后者离家远,吃饭难,可能活得不如“县婆罗门”潇洒舒适,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舒适可能是他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余晖。就像古代的恩制一般延至三代,“郡婆罗门”能享福报的世代可能更短。
这一方面是因为县城工业水平低,工作机会少,收入待遇少。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估蓝皮书》显示,在县城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5377元。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前景》,2023年全国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10342元,接近县城收入的两倍。
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口的流出,县级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近年来,从山西到河南,从内蒙古到黑龙江,各地都在对人口小县进行“瘦身”改革,减少机构、人员、经费。这对地方发展当然是好事,但也意味着以后属于“县婆罗门”的坑会越来越少,可分享的蛋糕会越来越小。
在这种背景下,回到县城无异于在1911年清清白白地进宫。所以还是那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正因如此,我经常跟大水宇宙的朋友说,不要怀念家乡,更不要羡慕“县婆罗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人们经常感叹社会阶层的固化,但实际上未来中国的利益固化主要发生在区域城市之间,而不是社会阶层之间。
这一点从人口流动上最为明显。去年全国人口减少208万,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呈现“鹤岗”之势,但同时21万亿城市却逆势增加139万人。
虽然城市的兴衰不在一处,但上海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扬州、苏州那样的内陆城市,另一颗东方明珠将在今天的东海崛起,取代上海的“第一城”地位。也许,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长江、珠三角、华北平原有一天会由陆地变成海洋,河北北部、山东西部、安徽南部的一些内陆城市会变成沿海城市,取代北上广深。也有可能。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城市化,准确的说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地方。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的城市化,这与具体城市的变化相比是不可逆的。作为业内人士,应该顺势而动,而不是逆势回家。
好在大水宇宙的成员基本都在长三角核心城市落户了,比如杭州,也有一部分落户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多只需要两代人,他们的家财、人脉、社交圈就可以摆脱家乡自以为是的“县婆罗门”。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反击。
不必羡慕县婆罗门,劳动最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