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产业,和月薪三千的我有什么关系?

ze12个月前健康337

这两年网上流行一句话,几乎所有人都见过,看起来还挺“独立思考”的:

“这跟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

很多时候,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好像已经“赢”了——是的,基础设施做得再好,再大的国家,再重的装备,都会多,而且这些东西都不在我的名下,赚的钱也没有打到我的账户里。这跟我月薪三千有什么关系?

“你看我多清醒,多清醒能扛。”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毕竟“月薪三千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本质上讨论了一个分配问题:

我贡献了多少价值,最终获得了多少收益?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我们国家高端产业的发展和普通人生活的关系。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

我们听到“GDP”这个词已经很多年了。

简单粗暴的说,GDP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创造的价值。

但是这个GDP到底是如何增长的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知道,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并不是北上广深这样发达的国际大都市,而是地处内陆,与海洋相隔千里的鄂尔多斯和克拉玛依。2022年,鄂尔多斯人均GDP 25.69万元,全国第一;克拉玛依人均GDP 24.4万元,全国第二。

鄂尔多斯人口才200多万,克拉玛依只有49万。但这两个地方的人均GDP之所以高到能赶上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因为鄂尔多斯一个小镇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而克拉玛依2022年的石油产量是1442万吨——2022年全国石油产量是2亿吨。

以这两个城市贡献的超高价值和超小的人口,这两个城市的人均GDP怎么会低?

只是如果我们把视角切换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会发现事情的另一面:

根据2023年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615元——与人均GDP相比,比例为22%。同样,克拉玛依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305元,与人均GDP的比值也是22%。

从绝对值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还不错——毕竟全国平均水平是3.6万元,中位数只有3.1万元——鄂尔多斯和克拉玛依的居民比大多数人富裕多了。

但是这个比例其实是不科学的。

因为如果拿上海做对比,2022年,人均GDP 18.04万元的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610元,比例为44%。在我生活的武汉,人均GDP 13.7万元,大概是鄂尔多斯的一半,人均可支配收入58449元,只差不到200元——与人均GDP相比,比例是42%。

人均GDP越低,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几乎一样,这就是分配的问题。

这种分配差异的核心在于行业。

鄂尔多斯和克拉玛依确实生产了大量的煤炭和石油,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价值,但是与采煤和采油相关的产业链并不在这两个城市:

煤矿的挖掘机和重型卡车不是这里生产的,油田的“磕头虫”和管道也不是这里生产的,炼油厂的重型石化设备也不是这里生产的,这里生产的石化产品也不是这里消费或投入再生产的。......

煤炭和石油行业的产业链都不是特别长,而且大部分都不是本地的,这就使得这两个城市在资源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很低。煤和石油从这里开采出来后,很快就会被运走——这就导致了当地人参与这两个行业的途径狭窄而单调——除了作为矿山或油田的工人,或者从事煤和石油的运输、加工和贸易,几乎没有其他途径来应对这两个宝藏行业。

而少数能和煤、石油打交道的人往往成为当地的富人,这无疑拉大了当地的贫富差距——这也对社会公平极为不利。

另一方面,上海和武汉虽然自然资源不丰富,但制造业特别发达。武汉有有大量与汽车、造船、电子产品相关的配套企业,上海的造船、汽车、大飞机、石化、半导体等产业都很发达。这些产业的背后,是当地数百个配套产业。

换句话说,上海和武汉的居民如果想在汽车、造船等行业找工作或者做生意,根本就没有太多的途径——秘书在上海和武汉的同学朋友中,从事汽车、电器、电子行业的人很多。

所以,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几年中国人均GDP的排名,会发现上榜的玩家不超过三类:

一个是鄂尔多斯,克拉玛依,榆林等等,自然得天独厚的资源;

二是北上广深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

第三个是苏州和无锡,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

而如果换成过去几年中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那么我们会看到:

依赖资源发展的城市会后悔退出竞争。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赛道上,国际大都市和制造业巨头将势均力敌。

2023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来源:上海证券报。

原因是资源行业惠及当地百姓的渠道太少。煤和石油开采后很快就会被运走,当地人没有机会从中获利。

国际大都市不同于制造业巨城:

前者,互联网、金融、文化艺术、商业服务等无数行业。聚集在一起,这里的人们有无数的行业选择:以北京为例,无论是Xi二七的农民或经营者,还是国际贸易圈的白领精英,还是潮阳酒吧的演员或歌手......不管做什么行业,都会有人赚钱。

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室友小宇是辽宁大连人。她是专门从事电影和电视剧的封面海报设计师。她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电影电视剧制作方的要求绘制相关封面、海报等素材——但仔细想想,她的工作也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能给,因为蓬勃发展的娱乐产业链真的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

后者则生产飞机、船舶、汽车等复杂的工业产品,在当地催生了从电力、电子到钢铁、机械等成千上万的配套供应商。这里的人没有太多的机会和太多的途径可以涉足。

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国人,大多生活在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县城——不是每个人的家乡都像鄂尔多斯、克拉玛依那样物产丰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投胎转世。

对于我们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让家乡越来越好,让自己越来越富裕的希望,基本上只能寄托在工业上,尤其是制造业。

那么,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你为什么认为要发展高端产业呢?不就是让高端产业的长产业链惠及更多人吗?

第二,高端产业对城市的影响。

我讲的是宏观层面的高端产业的实力。接下来我们从微观层面来看高端行业的企业实力。

先说最极端的例子:

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一个GDP一万亿,一个GDP八千亿。这两个地方虽然是区级行政单位,但从经济规模来说,基本都是省会。

原因很简单。海淀区是几乎一半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所在地:字节跳动、小米、联想、百度、新浪、快的汽车、滴滴...他们都聚集在离方圆六七公里的地方。更不用说腾讯总部和DJI总部所在地南山区了。

结果这两个区级单位的人均GDP直接爆炸到40万人民币左右,北欧人也差不多这样;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10万人民币左右,基本属于国内最强水平。

这就是从事高端产业的大企业能给当地带来的冲击。

当然,这个例子是极端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参考价值其实并不大。毕竟这些企业的集群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基本没有可复制性。更多体现的是高端行业企业的能量。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二三四线城市(杭州除外)的普通人来说,指望互联网巨头搬过来基本是做梦,中国互联网格局基本稳定。不太可能有新的超级巨头跑出来,就算有也只会在北上广深,不会在郑州武汉。

对我们来说,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普通二三线城市的升级——那些近年来靠高端制造业迅速崛起的城市。

首先想到的是安徽合肥。

2018年合肥GDP总量只有7700多亿,人均GDP不到10万,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多一点。

这个级别基本连二线城市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三线城市。

但是现在,2023年,合肥的GDP已经达到12673亿元,人均GDP达到1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差不多6万元。

这已经牢牢占领了二线城市,你可以开始向准一线城市前进了。

按照我们之前对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理解,合肥创造的价值多60%,合肥人的收入多50%。

这个过程只用了合肥五年时间。

以合肥的显示面板产业为例:大家都知道合肥自己巨资与BOE合作的故事。这件事我们之前在《大国之锁》一书中也有过详细的分析,但合肥除了最著名的面板企业BOE,还引进了维信诺、康宁、彩虹、旷视科技、乐凯科技等企业——这是因为合肥的布局而值得关注的。

在“新型显示产业产业链”中,合肥已投资120个项目,投资额1550亿元,从制造面板的设备,到相关的材料和器件,到模组和终端,等等。合肥的生产线规模已经强大到液晶面板出货量占全球十分之一。

合肥人把这种控制面板行业全产业链的行为称为“从沙到整机”——整个产业链甚至不能离开皖a的边界。

为了做到这一点,一个城市吞噬了一整条产业链。你怎么能说合肥的GDP和人均收入不会提高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芜湖,同样在安徽,靠汽车工业崛起。

和省会合肥类似,芜湖在发展汽车产业的时候直接发展了产业链。2022年引进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1078亿,更别说是芜湖老乡王传福在芜湖布局比亚迪电池生产线。

相应的,芜湖人均GDP也从2018年的88085元变成了12664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38397元变成了46022元。

去年年底,我去湖南旅游。湖南株洲其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一座可以说拥有全国最强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城市,R&D设计、备件供应、整车基本都可以在株洲市完成。那么,2023年株洲这个小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056元——这基本就是武汉和合肥的收入水平。

还有拥有“富士康”产业链的河南郑州。2020年,郑州富士康贡献了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郑州市进出口总额的80%。在富士康到来之前,郑州航空空港的GDP在200亿出头,2021年,郑州航空空港的GDP已经达到1100多亿。

不要以为富士康只是一个组装厂。它有什么了不起的?郑州的富士康,和芜湖的比亚迪、株州的CRRC一样,都是“链主”——跟随“链主”的智能终端、消费电子相关企业有200多家——郑州也在努力让这些高端产业的设计、制造在郑州落地生根,同时让河南其他城市进入配套设施、零部件等行业。

一个城市如果能把整个高端产业链吞下去,那才是真正给当地人带来真金白银。

在这个设定下,你要想一想中国的工业门类有多齐全,看看十四五的很多城市群,看看工信部散落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现在,你体会到和国家一起赚大钱是什么感觉了吧?

三。结局

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大事业中,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还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普通人的成本,提高性价比。

举个例子:前几天美联社想看看中国是怎么补贴新能源汽车的,特意拆了一辆比亚迪的海鸥车——原来车上的零件基本都是比亚迪自己的,内饰做工还不错。比亚迪海鸥,1.2万美元,完全可以对标3万美元的美式电动车。

要知道,汽车制造并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电动车的价格竞争力不是来自低工资,而是来自产业链的综合优势,以及我们完善产业链带来的规模效益。

名为“海鸥”的小而强的中国有轨电车对美国汽车工业构成巨大威胁。

那么,整个画面看起来是这样的:像芜湖、株洲这样的三线城市,因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在当地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同时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花更少的钱,获得了更高的性价比。

回到开头的问题——“这跟我月薪三千有什么关系?”

现在答案很清楚了:

如果你想一辈子一个月只赚3000块,那高端制造业真的跟你没关系。

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生活,更高的收入,那么你最好祈祷中国的高端制造业能够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14年从1000亿到万亿:合肥崛起的神奇密码是什么?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吴

相关文章

宏观经济变化,对投资有何影响

【/h/]总有宏观新闻,比如央行降息放水、金融债发行等等。很难读,读完不知道有什么用。然而,政府的政策都落在GDP增长上——GDP增长来自消费、进出口和投资。通过分析这三个部门的变化就足以理解宏观经济...

谁在削弱美国?

我今天要讲的内容,基本上是基于我过去发表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今年10月发表在《文化地平线》上的《从风险去除到美元化:金砖国家货币与国际金融秩序的未来》,另一篇是2019年1月发表在《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

《时代的喧嚣》:一部非传统意义的自传

【/h/]1925年,年仅34岁的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完成了自传《时代的喧嚣》。这也是这位俄罗斯白银时代天才诗人的第一本散文集。尽管曼德尔施塔姆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多次被监禁,长期流亡并不止一次试图自杀...

为什么说“无人种田”是个伪命题?

首先,无人耕作的谬论 近年来,* *的政策文件不断强调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学术界还有一种声音:在年轻人不愿意也没有能力种田,...

菜鸟等待IPO,业务整合先动刀

【/h/]菜鸟还在等待上市的“通关文创”。【/h/]近日,有市场消息称菜鸟最快将于农历新年前上市,融资金额约10亿美元。1月15日,时代财经向菜鸟集团求证上述消息,但对方拒绝置评,只是表示上市仍在正常...

A股“深V”反弹,证监会盘中发声

【/h/]2月5日,a股再现千股跌停的景象。【/h/]上午a股开盘后,指数整体走弱,题材股跌幅较大。除部分权重股外,其他相关个股普遍下跌。盘中,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均跌逾3%,沪深2000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