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还在死磕“造车梦”
从2009年“10城1000辆”工程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短短15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弯道超车。
在这场巨大的产业变革中,众多城市涌入,区域格局加速。他们中有曾经顺风顺水的幸运儿,也有许多三振出局的失意者。“北方第三城”青岛的曲折造车梦,正是这波城市造车热潮的缩影。
青岛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从默默无闻到千亿支柱产业;然而,从北汽困局到高河停产,青岛在新能源赛道上数次受挫。
青岛,失意,不舍得。
近日,青岛市发布《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达到40万辆。参考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数据,如果目标实现,青岛有望跻身全国前10。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洗牌重组的白热化阶段,留给青岛的机会已经不多。
一年或十年的风风雨雨
作为汽车行业领域的“后起之秀”,青岛的造车之路其实并不算太长。
回到本世纪初,一汽解放商用车是青岛唯一的车企,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乘用车成为青岛的目标。但在燃油车时代,青岛发展步伐缓慢。当地媒体报道说:
为了圆汽车梦,青岛到处寻找合作。经过多方联系,上汽通用终于愿意把跨界乘用车,也就是微型面包车,放到青岛生产。此后,青岛陆续引进了多个整车项目,但在争取车企的产品布局上,青岛依然“力不从心”,往往只能作为“备选”。
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青岛终于迎来了新的机遇。
2013年,青岛率先入选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序幕。
2014年,当时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BAIC新能源将京外首个生产基地设在青岛。这也是青岛首个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整车的综合基地。
到2017年,BAIC新能源将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超10万辆的纯电动汽车企业。青岛也迎来了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高光时刻。
这一年,青岛生产新能源汽车8.1万辆,同比增长482.7%,占全国总量的10.2%。这意味着,中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青岛制造”。
此后,青岛持续“攻城略地”,迎来一汽大众、解放新能源、奇瑞汽车等汽车企业。2019年,青岛发布“最强”新能源汽车发展扶持政策,涵盖从R&D、生产到市场的方方面面支持,喊出了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目标。
然而好景不长。BAIC新能源在青岛生产低端车型,主要面向B端出租车市场,市场竞争力不强。2020年后,在B端订单萎缩、消费需求升级、疫情等多重压力下,BAIC新能源成为“最倒霉的人”,寒流蔓延至青岛难以避免。
看到BAIC新能源发展受困,青岛开始将目光转向高端、智能网联方向。
2022年,高河汽车品牌运营商华人运通与青岛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高河汽车中国总部、R&D中心、销售总部正式落户青岛。
抱着撑起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门面”的期望,青岛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高和汽车的发展。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引进华人运通中国总部的过程中,由青岛城投集团和长阳集团两家地方国企负责出资,出资额据传达到50亿元。
然而,定位高端高档车的市场反应却时高时低。公开数据显示,高河汽车2021年和2022年总销量分别为4237辆和4349辆,销量和业绩与比亚迪等头部车企相差甚远。今年年初,高河汽车宣布停产半年。
纵观过去十年,尽管有前瞻的眼光和先发优势,但在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发展最快的几年里,青岛遭遇了北汽困局和高河停产,在全国产业版图中逐渐失去存在感。
第二,战略调整
客观来说,经过多年的苦心布局,青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数据显示,2023年,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值超过1500亿元。目前,全市汽车工业共有工业企业300余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8家,整车生产能力130.2万辆,形成了以解放轻骑、上汽通用五菱等整车企业为主导,一汽富奥、郭萱电池等零部件企业为支撑的完整产业链。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无论是盘活现有产业资源,还是争取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青岛都还得继续“探路”。
根据行动计划,青岛将重点推进现有整车企业产能爬坡和转型发展,加快构建一体化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竞争水平,打造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基地和外向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对“商用车”和“出口”的侧重,被视为未来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新的关键阵地。
围绕上述定位,青岛加快了项目布局。
6月3日,青岛魏桥新能源汽车管理总部办公楼正式启用。作为山东最大的民营企业,魏桥集团此前曾高调宣布造车,“用3到5年时间,实现年产50万辆,产值1000亿”;
6月12日,在CRRC与青岛市政府高层合作共建论坛上,青岛CRRC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该公司将专注于新能源专用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后市场服务。
短短10天,两个新能源企业项目相继落地,青岛的决心不小。其中,前者是去年确定的魏桥青岛总部项目的后续动作;后者可视为青岛推进新能源“商用车优势建设”的第一步。
此次战略调整能否帮助青岛顺利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弯道超车”?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的汽车产业是以乘用车为主,商用车只占很小的份额。”汽车分析师、沃达丰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告诉程舒。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世华也可以作为证明。他预计,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超过310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其中,乘用车销量2680万辆,同比增长3%;商用车销量420万辆,同比增长4%。
在张翔看来,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商用车空的市场还是比乘用车小很多。青岛很难靠商用车打开新能源汽车市场。
在出口方面,曾刚表示,与沪、深等沿海汽车制造城市,以及甬、长等沿海和离岸城市相比,青岛的港口优势并不突出。即使与合肥、芜湖等不临海的中心城市相比,青岛的港口优势也不足以成为产业竞争的“赢家”。
第三,激发优势
在外界看来,乘用车依然是新能源汽车城市市场竞争的重头戏。
在这方面,青岛其实也在努力——在行动计划中,实施车辆产能提升被放在突出位置,首要任务是“乘用车成倍发展”。
【/h/]其中提到,一方面要争取更多新能源汽车的推出,支持高端混合动力汽车增加产销量,加快企业向新能源转型;另一方面,推动车企构建以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轿车、SUV、MPV、越野车为支撑的产品体系。
“新能源汽车制造不仅是传统与未来汽车产业的结合,还与装备、电子等产业直接挂钩。青岛造车,要从整个工业体系开动脑筋。”在曾刚眼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核心零部件之间的协同管理能力还不完善。青岛作为北方工业大市,凭借强大的原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能力,可以在乘用车制造领域找到细分的发力点。
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加速拓展延伸。除汽车企业外,郭萱高科、李绅新能源、赣云高科等一批专用汽车、锂离子/氢燃料电池、隔膜等重点企业高速增长;森麒麟轮胎、海通车桥、泰德轴承等配套企业大力支持;TEX等充电桩基础设施企业也占据了国内相当一部分的市场份额。
曾刚进一步提到,除了向内寻找产业配套能力,青岛也要懂得借助外力。“青岛要充分发挥毗邻日韩的地缘优势和过去积累的对外渠道资源优势,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其实青岛已经行动了。
【/h/]比如海信家电凭借此前对日本三电控股公司的收购,开启了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智能化布局。目前,双方已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和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开展战略合作,为青岛抢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市场的先发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100万辆左右,位居全国前五。为此,要以济南、青岛为重点,鼓励产能和重点配套设施集中,重点支持乘用车和商用车全面发展,建设两个千亿级产业基地。
作为山东省的两大“双子星”,随着2022年比亚迪和吉利项目的量产,济南的新能源汽车将迎来“爆发”阶段。今年目标是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40万辆,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相比之下,青岛现在要在“红海”中寻找新机,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新能源汽车行业洗牌加剧,留给青岛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然而,在城市突破的期待中,青岛只能选择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