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城市经济实力比拼:福州超越西安挤进前十,成都增量第一
前三季度省会城市GDP陆续出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3日,27个省会城市中,除南昌、乌鲁木齐、兰州、拉萨外,已有23个城市公布了GDP。
整体来看,成都、杭州、武汉、郑州、济南、合肥、沈阳、石家庄、长春、哈尔滨、贵阳、呼和浩特、银川、海口、西宁15个城市“跑赢”全国平均增速。
具体来看,呼和浩特以9.7%的同比增速在省会城市中“领跑”,成都以超1100亿元的增量位列第一。排名方面,福州GDP总量超过Xi安跻身前十,南宁超过太原。
除了经济总量和增速的比拼,省会城市三季报还有哪些变化值得关注?
第一,成都同比增量排名第一。
成都经济发展迅速。
2014年,成都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仅8年后的2022年,成都成功进入“2万亿GDP俱乐部”,比最强地级市苏州少用了1年。
与此同时,2022年4月,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到,未来五年成都将冲刺3万亿经济总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年初,成都将全年GDP增速定在6%以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根据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7%。比2022年同期的14929.72亿元增加了1184.58亿元,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同比增幅最高的。
高增量离不开第三产业的贡献。成都的第三产业不仅附加值最高,而且增长最强劲。8.3%的同比增长直接拉动整体GDP增长。
具体来看,成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接触服务行业也与基本生活消费一起加速复苏。其中,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6.5%,餐饮收入增长25.3%。
不仅是基本生活消费在增长,成都市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视听设备零售额也表现不俗,分别增长63.1%和12.9%。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过去的成都大运会也成为成都消费增长的“契机”。
赛前,成都市积极开展多项主题体育消费促进活动,发放各类体育消费券和惠民体育券,促进体育消费持续稳定增长。
赛会期间的7、8月份,大运会与暑假重叠,成都的消费市场复苏更为强劲。7月1日至7月21日和7月22日至8月8日,成都市住宿、餐饮、交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收入分别增长11.9%和22.1%。
而这也是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步。
7月,四川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27年,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配套功能基本完善。
第二,呼和浩特和海口的增速更胜一筹。
前三季度省会城市GDP排名中,除部分高基数、高增量城市外,涌现出两匹“黑马”——呼和浩特和海口,两地经济增速均不低于9.5%。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9.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海口地区生产总值162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
虽然这两个城市的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拉动这两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产业是不一样的。
呼和浩特前三季度能够实现9.7%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因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6%,同比提高21.7个百分点。
呼和浩特工业发展的底色是“绿色”。体现在具体产业上,就是呼和浩特市重点培育的“六大产业集群”,即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现代装备、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现代化工。
前三季度,呼和浩特“绿色”乳业优势不变,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4%;“绿色”化工材料需求不减,单晶硅和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5.4%和1.5倍。“绿色”清洁能源储存能力不减,风光水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4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6%。
除了工业增长强劲,呼和浩特市工业投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呼和浩特市今年坚持把该项目作为全市“一把手工程”来抓。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7.4%,同比提高11.6个百分点。
相对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的呼和浩特,海口信心十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均超过9%。
海口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海口第二产业增加值261.24亿元,同比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1287.91亿元,同比增长9.8%。
这与海口今年以来“稳农业、强工业、扩内需、促开放”的经济工作思路有很大关系。
海口的“工业强”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医药、电机、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前三季度,海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其中,海口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74.2%,医药制造业增长14.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9.6%。
另外,海口在消费和外贸方面的“成绩单”也很理想。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7.37亿元,同比增长12.1%,免税和餐饮市场继续向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592.72亿元,同比增长31.4%,出口增长74.6%。
工业、服务业、消费、进出口都表现不错的海口,能有9.5%的增速,是“合理”的。
第三,福州超越Xi安。
目前前三季度省会城市排名出现了两次变化。一个是福州超越Xi安成功挤进前十,一个是南宁超越太原。
其实福州和Xi安的差距并不大,排名也经常处于胶着状态。2022年前三季度,Xi安仅比福州高不到20亿元。直到今年第一季度,Xi安的GDP还高于福州,但在第二季度,福州实现了超车,并保持这一趋势直到第三季度。
从过去10年的数据来看,2013-2018年的6年间,Xi安的GDP总量高于福州,而福州在2019、2021、2022年的3年间高于Xi安,2020年两者持平。
那么福州还能保持优势到年度数据出炉吗?
对此,厦大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丁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年底福州应该可以保持对的优势。“福州和Xi安都是省会城市,但福州民营企业发达,投资环境、气候、港口资源都有利于福州经济发展。"
不过,今年福州还是有值得担心的地方。今年前三季度,福州经济增速仅为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2.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速甚至为-1.3%。
其中,轻工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为负,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销售产值也呈倒退态势,工业出口交货总值为-8.8%。
这既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因素影响,也与福州工业后劲不足有关。
目前,福州市全面实施“工业助推”三年专项行动(2023-2025年),通过推进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培育链主强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工业企业稳增长等关键行动,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丁看来,福州还应做强做大产业链,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大规模投资,建立高水平大学,提高科教水平,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多措并举,福州可以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在‘万亿GDP俱乐部’保持竞争力。”
2023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聚焦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科教兴市,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深化改革开放,服务和融入发展新格局。
今年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福州将继续向GDP年均增长6.5%左右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