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一哥”之争,价低者胜?
从“差不多够了”、“盘中反击”到“收官”,拼多多在美股市场期待已久的“巅峰之战”终于落地。
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随着美股收盘,拼多多本周总市值定格在1930亿美元,而阿里巴巴总市值跌至1884亿美元,连续两个交易日被拼多多抛弃。
周中,这场备受期待的攻防战上演了激烈的交替。11月29日晚间,拼多多涨逾4%,盘中市值超越阿里巴巴,暂时成为美国市值最大的中概股,收盘时被阿里超越,当时两者总市值差不到20亿美元。
美国时间12月1日,拼多多本周市值最终定格在1930亿美元,比阿里巴巴高出近50亿美元。(图/股市截图)
事实上,在拼多多第一次实现阿里超车后,这种象征性的反击已经可以说取得了成效:随后的跌宕起伏交替,却一再被证明两者一直处于同一“巅峰”的华山论剑。
没必要妄下结论说“应该马上建立新王”,但不管人们怎么挑剔,黄征和他的品多多真的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和前辈们平起平坐了。
在鲜花和掌声中,来自对手的尊重显得尤为沉重。
马云在一封内部信中,大方祝贺拼多多过去几年的决策、执行和努力。当然,他也给了阿里人自己的鼓励。“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在刚刚到来的AI电商时代,机遇和挑战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更重要的是“阿里要变,阿里要变。”
最近马云很少内部发言。(图/网络截图)
股价下跌,三季度GMV增速垫底,阿里云拆分,盒子立刻刹车,几大板块持续亏损...阿里真的应该改变。
但是怎么做呢?几经变动,阿里的蓝图似乎没有定论。
一、飓风起伏,冰与火。
平心而论,阿里巴巴的变化并不是竞争对手刺激出来的“后知之明”,而是一个几乎贯穿2023年全年的关键词。
今年3月28日,时任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的张勇宣布了“1+6+N”的组织变革——拆分后,各事业群将完成各自的职能部门并对经营业绩负责,符合条件的板块将寻求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
但此后,在蔡崇信和武勇明的执掌下,阿里巴巴的改革步伐进行了数次调整。比如,当时正紧锣密鼓寻求分拆上市的阿里云,11月正式宣布,由于美国控制权的影响,不再推进拆分,而从阿里巴巴集团退休到阿里云的张勇,干脆彻底退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h/】船难掉头,变化却停不下来。随着阿里云智能集团的拆分和盒马首次公开发行计划的相继刹车,阿里转型的蓝图本身显然还在“转型”的过程中。武勇明不久前描述的“战略重点和经营战略”将以什么形式呈现,是否会再次调整?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
阿里巴巴是一艘大船。在电商业务盈利下,各业务板块“分头行动”,面对各自的盈亏问题,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马云罕见的内部发声和拼多多市值飙升都发生在拼多多第三季度财报公布之后。
11月28日晚间,拼多多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财报,瞬间“炸”全网——688.4亿元的营收数字,远超市场早前预测的548.7亿元,同比增速高达94%,实现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155.4亿元,净利润率22.6%,同样超出市场。
要知道,在今年电商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前提下,单就今年第三季度的增速而言,阿里只是“区区”8%,而拼多多却几乎翻倍,以一骑绝尘的姿态实现了对整个行业的降维打击。
有媒体根据拼多多前三季度1588亿元的总营收做了一个统计,但是拼多多前三季度1.3万员工的平均收入是1222万元,是阿里巴巴的4倍左右。
不出意外,这组数字在阿里内部激起了“出谋划策,讲创新,求变革”的回声。
第二,你眼中的下沉消费可能是错觉。
拼多多,主营业务只有电商和杂货购物,比他的很多越来越臃肿的前任有着专注得多的商业精力。
很多分析师认为,拼多多飞速发展的背后,很多成绩都归功于穆特这个备受瞩目的国际业务。虽然财报中穆特的营收数据还不得而知,但还是给外界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空。
自去年第三季度上线以来,穆特已经拓展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俘获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
在美国市场,穆特甚至成为访问量第四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仅次于亚马逊、沃尔玛和易贝,在网络流量和销售额方面已经超过了另一家中国巨头SHEIN。
什么是穆特?国内消费者大概不太熟悉,但说到它的玩法,我们就没那么陌生了。
和拼多多在中国的崛起何其相似:坚实完整的供应链基础,极其优惠的性价比。
在过去的十年里,“低价”已经深深绑定了拼多多的品牌形象,所以很多人认为拼多多今年的暴涨是因为赶上了消费下降的“时代潮流”。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
第四次消费时代日本作家三浦·詹从时间、消费行为特征、维度等方面系统地描述了工业革命以来日本社会的消费变迁。所谓第四个消费时代,就是日本泡沫经济之后,消费者开始出现“去品牌化”的消费理性,不再愿意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而更倾向于便宜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在不确定性迷雾弥漫的当下,消费意愿在下降。对于很多生活体面,未来收入预期下降的一二线群体来说,确实已经一只脚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
但是拼多多的产品不仅仅是卖给他们的。
中国最发达的四个一线城市人口不到9000万。无论是着眼全球的穆特,还是植根于低线城市下沉市场的拼多多,越是普通人越是重要的增量市场。
对于小城镇的年轻人,低线城市的留守老人,宝宝妈妈来说,拼多多就是一张接触电商的门票,让从来没有接触过电商的人也能以低廉的价格买到优质的产品。对于拥有完整加工产业链的国内制造业来说,这类产品从来都不短缺,甚至产能过剩比比皆是。
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低端市场,能够用同样甚至更低的预算买到更好的产品,更像是一种适当的消费升级——当然,拼多多并不是一个人在追赶这个巨大的潮流。
知名财经博主对拼多多推动“消费升级”的解读。(图/微博截图)
第三,“他们选择了消费者”
众所周知,在拼多多俘获用户心智之前,“C2C之王”的身份原本属于淘宝。
新世纪初,淘宝曾是零售渠道的挑战者,也是让中小商家觉得“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颠覆者。
然而,在新的时代,阿里似乎将重心转移到了B2C业务上,不遗余力地经营天猫的“双十一”,让C2C业务处于相对“被忽视”的状态,即使后来辅以淘宝的“双十二”活动,被认为守住了C2C阵地。
现在就连这个“位置”也在不久前改名了。在隐藏交易金额,陷入多年的“双十一”和年货节之后,已经走过11年的“双十二”正式成为历史。
网民对“双十二”改名的态度。(图/微博截图)
“双十二”所走的路,很大程度上也是阿里巴巴C2C业务从巅峰跌落的缩影。2011年,淘宝在12月12日推出“全民抢”活动,当天交易额达到43.8亿元。次年,超过100万商家参与了与1.5亿消费者的互动,刷新了阿里旺旺的登录用户纪录。
那个时候,淘宝在C2C还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份额。高盛的数据显示,整个田涛集团的市场份额刚刚超过40%,而拼多多已经增长到18%,进入直播电商时间不长的Tik Tok也抢到了10%。
9月,武勇明在接任阿里集团CEO后,向全体员工发出了第一封信,信中明确提到未来将确立两大战略重点:“AI驱动”和“用户第一”。前者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不难理解,也合情合理,但后者指的是谁,尚无定论。
据第一财经报道,在今年秋天的一次媒体群访中,1688事业部总裁于勇曾透露过他对同行的观察——“拼多多、Tik Tok、美团都做出了选择,他们选择的是消费者。”
【/h/】要知道,无论是早期铺天盖地的“剁手刀”,还是现在的数百亿补贴和“退无可退”,抑或是内容与电商高度结合的直播,在争夺股市的时候坚定地站在消费者一边,都是很明显的趋势。
而在买卖双方之间,阿里一直谨慎地扮演着相对中立的角色。
过去十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人的电商购物习惯已经比较成熟,我们也喜欢给平台贴上通俗易懂的标签,从而做出最满意的消费决策。
有人愿意用脚投票,投入更“面向”消费者、享受简单直接折扣的平台怀抱;有人乐见showstopper进入,游走于不同平台之间,享受互联网厮杀带来的用户红利;有人把直播当成下班后的消遣,愿意在“李佳琪”使劲喊的时候扫码支付。
消费者的心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曾经属于淘宝的“物美价廉”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标签,如今被绑定到了其他平台,曾经被认为已经结束的电商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孕育出新的波澜。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这句话虽然老套,却很真实。
参考:
[1]电商低价求增量。2023年“双十一”用户规模创新高|华商报
[2]拼多多市值逼近阿里巴巴|电信报。
[3]改变阿里“1+6+N”受阻?武勇明重绘图片| techweb
[4]阿里巴巴怎么了?第一财经日报
[5]盒马困境:如果IPO可以暂停,新零售为什么要暂停?蓝鲸金融
[6]拼多多想通过大力投资农业和穆特打造两个城市?报纸
[7]阿里巴巴:基础市场仍在加剧竞争|证券市场
[8]猛拼多多,焦虑的马云,还有“白牌”|商银社。
[9]淘宝双十二“夭折”,12年历史敌不过“好价钱”?网络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