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债务压顶,泛海帝国落幕?
“我深感愧疚,并为此向每一位投资者真诚道歉。我经营了30多年的企业,却低估了这两年遇到的困难。”前山东首富卢志强可能永远也想不到,当他在2021年说这句话时,他遇到的财务困难只是冰山一角。
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海控股”)公布的2023年三季报显示,9月末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净资产分别为-68.87亿元和-120.54亿元。
雪上加霜的是,泛海控股的业绩也持续亏损,近三年累计亏损超过300亿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有迹象表明卢志强快要死了。
在过去的30年里,卢志强建立了一个“金融帝国”。鼎盛时期泛海曾参与控股数十家上市公司,深入地产、能源、金融、科技、海外投资等多个领域,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
卢志强本人曾被冠上诸多荣耀,泛海集团董事长、民生银行副董事长、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山东首富等...然而,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千亿元的“帝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推翻这个“帝国”可能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12月2日,泛海控股发布公告称,“在预重组期间,临时管理人发现泛海控股作为上市公司已无重组可能,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终止泛海控股的预重组程序。据此,北京一中院判决终止泛海控股的预重组。”
公告发出后,卢志强和泛海系均无人公开回应。股市的绿线正把他们拉离地平线,坠入绝望的深渊。
截至2023年12月27日,泛海控股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股。根据深交所规定,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股的,终止上市。
从无到有,到建立近3000亿元的“帝国”,数次问鼎山东首富,再到被拖下宝座。在商界摸爬滚打40多年后,热爱《水浒传》的卢志强没能成为他心目中的英雄。
1。泛海帝国进入倒计时了吗?
近两年来,鲁先生本人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除了不断弹出的纠纷或法院文书,外人很难找到。
今年2月起,因与大连银行北京分行发生债务纠纷,陆先生被朝阳法院限制高消费。此后,他失去了乘坐头等舱的资格,不能在星级酒店、夜总会和高尔夫球场高消费。后来民生银行作为大股东和副董事长起诉要求偿还贷款本金共计约70.18亿元。
由于与民生银行的官司,其名下位于武汉的多处土地资产也被查封。
祸不单行。2月底,泛海控股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警告,违反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相关自律和管理规则,包括未及时披露到期债务、股权质押和资产冻结,并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业务一年。此外,泛海控股信息披露负责人、董秘陆洋被警告。
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半个月后,北京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对泛海控股子公司民生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处以15万元罚款,原因是自有资金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且未按期完成整改。半个月后,北京证监局也对泛海控股和卢志强发出信息披露警示函...
陆老板今年成了官方财务文件的常客。根据天眼查的数据,目前,在卢志强担任高管或法人的公司已被法院强制执行的信息有150多条。据不完全统计,卢志强和泛海的强制执行对象高达251亿人。
躺在海洋系统里的债务其实更高。泛海控股去年负债总额1042.96亿元,资产负债率99.15%。到今年第二季度,总负债下降到981亿,但资产负债率上升到108%。
十亿债务和持续的诉讼纠纷也敲响了泛海核心上市平台泛海控股的退市警钟。今年4月28日起,泛海控股被正式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等风险警示。至12月27日,泛海控股已遭遇20个涨停,报收于0.38元/股,市值仅19.75亿元,较2015年6月高点上涨948.22亿元。因为已经连续20个工作日跌停,泛海控股退市已经板上钉钉。
第二,疯狂扩张,雷霆频出。
很难说清楚“从不缺钱”的泛海帝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陷入债务危机的。
但2020年,民生信托“假金案”无疑是引爆这场危机的导火索。
2020年6月24日,上海黄金交易所突然宣布取消湖北最大的黄金加工厂武汉黄金的会员资格。震惊业界的80吨假黄金案也浮出水面。
2020年5月16日,民生信托对武汉黄金质押的黄金进行例行解包时,对方实际控制人贾志红强烈要求停止检查。6天后的结果令人惊讶——黄金是假的,是铜合金。
此前,利用这批假黄金,武汉黄金先后向金融机构融资160亿元,其中民生信托参与最多,本金41亿元。据天眼查信息,泛海旗下的武汉商务区有限公司持有民生信托近93.4%的股份。
曾几何时,民生信托被视为泛海控股的三大核心金融资产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民生证券和亚太财险)。事实上,除了武汉黄金珠宝的“假金”案,2020年众所周知的坑和民生信托似乎都没有逃脱:逾期的新华联债券、中建五局的“萝卜章”、汉能集团、凯蒂生态等等。
民生信托的雷霆一击,让泛海控股2020年不得不扣减近25.2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吃掉了当年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
关于目前的流动性问题,泛海解释称,公司受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行业政策调控、金融行业监管环境以及国内外多轮疫情影响,特别是公司主要资产所在地武汉。疫情对项目的销售、支付和开发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但是危机的种子可能在几年前就已经埋下了。回顾过去,卢志强带领泛洋系在商场争夺战中的前30年,虽然也有过一些小风波,但总体还是比较顺利的。
依靠着金融和房地产这两块“肥肉”,卢志强几乎没有体验过“缺钱”的滋味。
孟子有一句话:“进则无法家,出则对外患无敌,国则亡矣。然后我知道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不缺钱”的环境里待久了,卢志强似乎很少考虑回归这个周期和资金链的问题。
2014年,泛海控股决定开始战略转型。作为民生银行的创始股东之一,卢志强在金融业务上尝到了甜头,泛海集团早已布局民生证券、民生信托、民生期货等金融牌照。为了支持公司的战略转型,卢志强于2015年5月重返泛海控股董事会。
随后,泛海控股通过收购、大规模增资等操作,陆续将控股股东持有的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资产纳入上市公司平台。
与此同时,泛海一直在国外“砸钱”,在房地产和海外项目上大踏步前进。
2013年,泛海在中国香港搭建了开发平台,并收购了洛杉矶项目。2014年,泛海收购了First & amp;Mission项目计划建造旧金山第二高的地标建筑。次年,泛海将触角伸向纽约、夏威夷等地。,并收购了印尼电厂项目。
【/h/】2017年3月,中国泛海联手熊晓鸽,以12亿美元的代价完成对国际数据集团(IDG)的收购,称其为资产多元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h/】地产业务方面,泛海控股虽然宣称去地产化,停止地产增量扩张,但前后为武汉公司增资数百亿,仅2016年就增资87亿元。最高峰时,武汉公司总资产达1583亿元。
【/h/】据媒体报道,2016年泛海海外投资达到“疯狂”,全年投资468亿元。
大规模扩张的背后,也留下了日后难以弥补的巨大债务窟窿。
根据摩根士丹利地产的梳理,泛海系在大幅扩张的同时,举债近千亿。巨额债务导致仅泛海控股公司每年的利息就高达20亿英镑。
此时的“泛海帝国”,虽然看似依旧美好,但内部却危机四伏,只等一根导火索引爆。
最后,武汉黄金珠宝“假黄金案”成为点燃“泛海帝国”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第三,卢志强能走多远?
其实,无论是卢志强的泛洋体系、安邦体系、多重星系、美索不达米亚体系、宝能体系,无一不是踩在了政策和局势变化的风口浪尖上。
卢志强人凭着对时代潮流的嗅觉和政治意识,总是领先一步,成为别人羡慕的“幸运儿”。
但没有人能永远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也没有人会永远幸运。
2017年国内监管开始收紧外资。当年8月,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限制境外投资房地产、酒店、影院、娱乐、体育俱乐部等领域。
也是在这一年,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全国铺开,力度空前。截至当年12月底,年内已有100多个城市及相关部门(县级以上)发布了房地产调控政策,行业统计的政策发布次数超过250次。
政策风向变了。有的人注意到了,有的人没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了但不在乎。
王健林显然是最先嗅到局势变化的人之一。2018年开始,王健林开始疯狂“出售”万达资产。
2018年,王健林一个月内(1月)连续卖出三个海外项目。“卖完”海外地产项目后,王健林积累了近40亿。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时有人嘲笑王健林傻,认为他吃了哑巴亏。但从背后局势的变化来看,王健林的果断行为无疑是万达及时止损的明智之举。”
也许是因为购物超过30年的卢志强在情况改变之前落后了一步。
虽然从2020年到现在,“泛海系”已经开始通过“卖卖”回笼资金,但似乎为时已晚,债务窟窿似乎越来越大。
“我用心推荐河山。笑看潮起潮落,家乡的树参天……”这是卢志强的单词,意思是海洋中的“Sige”。
那时,大海正如火如荼,卢志强也正如火如荼。
今天,在山东威海,我家乡的树已经长到了天上。在离卢志强家乡不远的黄海上,巨大的游轮仍然来来往往。只是不知道,这位传奇大亨会何去何从?是要隐退江湖,不涉世事吗?还是会在绝望中重生?
参考:
1。“神秘的‘泰山俱乐部’被解散了。大佬们现在在哪里?”,三言金融
2。《泛海体系与泰山会:卢志强背后隐藏的江湖|渊远流长》,无皇冠财经。
3。《老大哥快死了:卢志强泛海帝国危机溯源》,棱镜深网。
4。“泛海财务危机难解,泰山俱乐部老大哥卢志强忍痛割爱”,财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