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池基金难募资
“盲池基金募集成功的概率越来越低”。
这两年,盲池基金越来越不受市场化基金的欢迎。没想到2024年连引导基金都明确表示不投资盲池基金。
这尴尬的一幕来自于最近一份关于引导基金选择的公告。
不扔盲池,不达标要问责。
1月2日,2024年建设首日,一则引导基金选择GP的公告引发市场关注。
这是一则海口高新区引导基金拟选择子基金的公告。公告显示,海口国家高新区首只园区引导基金,全称海口高新区亓航楠木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于2023年12月27日在中国资产管理协会正式注册。引导基金是由海口国家高新区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国鑫郑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园区母基金,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主要投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低碳先进制造、高端食品加工等高新区主导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基金对于子基金的选择标准明确提出了多项直接要求。
以前通常是市场化基金不投盲池,现在连政府引导基金也开始拒绝投盲池了。
过去一年,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加之过去GP在国内一级市场表现不佳等诸多因素,LP资助GP的频率和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审慎成为从业者经常谈论的话题。
从资金占比来看,引导基金和国资基本占80%。GP要融资,引导基金基本都是标配。因为诉求,对于拿到地方引导资金的GP来说,招商部门的配置就成了一种常态化的操作。
为了满足招商引资的需求,近两年,各地对于引导资金返还的条件越来越多,对返还前招商的要求已经是常规操作。但明确提出不投资盲池的引导基金并不多见,“约定回报投资”的条件也直接体现了引导基金的实力。
【/h/】无论是前期投资还是拒绝投资盲池基金,本质都是保证GP能够顺利完成项目的本土需求。
反馈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匹配。
2023年以来,一级市场跌宕起伏,身处其中的从业者深刻体会到了行业的变幻莫测。在全面出清的市场环境下,工作难度更大。
2024年,市场认可和融资的难度会更大。
根据FOFWEEKLY梳理的数据,2023年最后两个月,政策导向型LP整体投资频率和规模均排名第一,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gp得到了引导基金的资助。
去年市场上有很多热点,其中之一就是在GP内部设立“首席回归官”。为了适应当前的筹资环境,“招商引资”成为GP的首要任务。
事实上,近两年,在各地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对引导资金回报的要求和衡量指标已经逐渐松动。
根据FOFWEEKLY的统计,从2008年到2023年上半年,政府引导基金活跃的地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对回报投资比例的整体平均要求从2倍下降到1.37倍。同时,部分地区对回报投资的认定指标整体较为宽泛,部分地区的核心目的是给当地带来订单,创造GDP。
当然,有很多领域的再投资比例高于整体平均水平。例如,海口高新区引导基金提出,子基金对海口国家高新区企业投资的资金规模原则上不低于母引导基金对海口国家高新区投资额的150%,被投资企业应在海口国家高新区范围内实际开展生产、研发等经营活动(不含单一类型的销售和经营活动)。
整体来看,1.5倍在工业经济相对成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较早的地区还是比较常见的,相对于偏远地区来说确实比较高。
然而在如今下行的市场环境下,LP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融资,GP去三四线城市也逐渐成为常态。
虽然高比例的再投资对GP来说是一种压力,但实际上在筹资困难的背景下,面对再投资的要求,GP的首要考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指标上,而应该着眼于匹配。
前几天,一位IR朋友向我们坦言:“虽然二三线城市对引导基金的要求相对较多,但相比一线城市,还是有成交机会的。”
在他看来:“一线城市引导基金的钱太火了,排队要钱的gp很多。相反,交易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只是在二三线城市存在一些投机取巧的交易。”
FOF周刊合伙人周锐志也指出:“在以吸引诉求来募集资金的时候,不要过分关注LP是否强大,重点应该放在手中的项目资源是否与当地关注的重点行业相匹配。”
这也是“下沉式”筹款逐渐成为主流的核心因素。先看看手里的项目资源,然后反方向沟通,迎接项目落地,也不错。
结论
这两年市场环境急转直下,很难成为现状。在新的一年里,市场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在当今的环境下,GP满足LP的功能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如果你潜心探索机会主义交易,筹资成功的几率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