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池产业的灵魂三问
产能过剩不仅是2023年全球制造业的热门话题,也是2024年的焦点问题。在中国,最火的行业是新能源。光伏和电池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但是,这两个行业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而头部企业还在大力扩产。
2023年9月6日,《十一财经》在《产能过剩,光伏企业谁能活下来才是王道》一文中讨论了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本文将讨论电池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中间价已跌至10.1万元,最低跌破10万元,工业级碳酸锂最低跌至9万元。与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52.25万元的价格相比,2023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下降了80.67%。
碳酸锂价格下跌是2023年新能源汽车全链条产品价格下跌的一个缩影。对比2022年12月30日和2023年12月29日的价格,除了天然石墨阳极这种在中国市场消费量较小的产品外,其他产品的降幅最小的超过20%,最大的超过80%。一年时间,价格减半,反映整个行业供大于求。
产能过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要讨论中国电池产业链的产能过剩,我们需要了解三个关键问题:
1。产能过剩有多严重?
根据SNE研究发布的2023年1-10月全球动力电池加载量数据,2023年前十个月全球动力电池加载量为552.2GWh,较2022年同期增长44%,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前十家企业的总市场份额(CR10)达到93.44%,在去年同期90%以上的高水平基础上继续保持。
电池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进一步扩大。中国十大企业中只有六家市场份额超过60%,中国在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接近70%。
储能电池更倾向于使用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占据储能市场近98%的份额。在这一领域,中国企业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企业在储能电池市场的份额较高。据Infolink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除了三星SDI和LG新能源合计出货量11GWh,占7.5%的市场份额外,其余90%左右的份额全部被中企瓜分。前十大储能电池供应商中,中国有8家企业,其中前六名为中国企业。
除了电池,中国企业在电池制造的很多方面都有垄断优势。中国企业的正负极材料出货量占全球的90%,电解液占85%,隔膜占80%。在锂矿的资源端,中国企业不具备垄断优势,但无论是在海外购买矿权还是在国内勘探资源,都不存在保证资源安全的风险。锂盐提炼方面,中国企业占据全球提炼产能的70%以上,提炼成本优势明显。
动力电池行业的这一轮爆发式增长始于2020年。早期由于产能不足,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暴涨,反过来推动行业内外资本争相扩大产能。据公开信息统计,“金融十一”计划产能至少是2022年的5倍,产能过剩至少是2025年预测需求的2倍。
不过,盈余也要细看。国内市场过剩,海外市场仍供不应求;计划产能过剩严重,但实际落地产能另当别论。因为近一两年供应链扰动,需求方的库存普遍处于高位。现在随着供应链逐渐恢复正常,进入去库存阶段,买家观望情绪浓厚。
这种情况下,即使卖方企业不愿高价出售,效果也微乎其微。如碳酸锂价格在2023年4月一度跌至18万元,但在二季度随着厂家补库需求的释放,6月中旬涨到31.5万元。现在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处于去库存阶段,第四季度本身就是行业淡季,所以价格下降并不能完全反映产能过剩的真实情况。
而且计划产能的最终落地情况千差万别,产能构成也千差万别,需要根据不同的产业链环节来判断产能过剩的实际程度。
第二,都过剩但不都焦虑。
根据表3的统计,过剩最严重的是动力电池制造业,8000GWh的规划产能是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的4倍多。理论上电池企业最焦虑的应该是产能过剩,但产能过剩对电池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头部和中尾部企业分化趋势明显。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洪信在2023年高工锂电峰会上表示,在全行业过剩的情况下,锂电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头部锂电企业订单多,其他企业订单少。
统计数据也显示,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产能过剩并不是很严重。头部企业的产能规划与2025年的预期出货量相比,大多不足两倍。
在电池生产中,计划产能超过当前出货量3-5倍是正常的操作,因为电池行业仍在快速发展,即使市场规模增速下滑,也保持在30%以上。为了应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提前调配产能是常规操作。
与2025年的预期需求相比,产能规划一般不到两倍。如果2025年市场需求达到预期水平,产能规划规模是健康的。对于电池行业来说,70%~80%的产能利用率是一个相对健康的水平,既满足了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又保证了生产设备的定期维护和员工的正常休息。
过去几年90%以上的产能利用率并不健康,生产设备、工程师、工人都超负荷运转,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弊大于利。
头部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相对健康,但整体电池行业的产能规划是2025年预期需求的近4倍,部分缺口来自落后电池企业即将淘汰的产能。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有48家动力电池企业。2022年底,这个数字是57。这说明2023年1-10月淘汰的动力电池企业有9家,没有任何装车设施,但这些企业的产能仍会计入总产能。
这些被淘汰企业的产能和幸存企业的旧产能,实际上构成了相当一部分过剩产能。此外,部分计划产能最终会延迟甚至无法落地,最终落地并对市场产生实质影响的产能也不会像数据显示的那样严重过剩。
但是,实际产能超过市场需求是肯定的。只有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和LG新能源被业界公认为基本没有产能过剩。
宁德和比亚迪在宁德的需求非常稳定,客户也更加多元化。尽管许多现有的宁德客户正在寻找第二家供应商以降低供应链风险,但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仍然是新客户选择供应商的首选,因为在产品丰富度和交付能力方面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可以与宁德竞争。
磷酸亚铁锂沈星充电电池、高能量密度的麒麟电池、常见规格的三元和锂离子电池,可实现超快速充电,构成完善的动力电池产品线,可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客户在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可快速解决实际需求。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种快速交付能力弥足珍贵。
比亚迪自己的电池需求足够巨大。快速增长的海外市场和出海吸引的海外汽车客户,使得比亚迪的增长前景更加乐观,不必过于担心产能过剩。
LG新能源不一样。这个企业并不焦虑产能过剩,主要是需求的增长,而缺乏产能规划。LG新能源的产能规划是2023年预计出货量的2.22倍,仅高于宁德和三星SDI,是2025年预计出货量的1.1倍,在所有电池企业中最低。如果没有过剩的产能,自然就不会有焦虑。
除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LG新能源,其他电池企业都有些担心产能过剩。相对而言,他们对更好的海外市场扩张不那么焦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远景电力、郭萱高科的海外订单和海外制造基地情况良好,但在产能过剩方面相对不那么紧张,因为海外客户单价较高,交货压力多在2024年后释放,企业短期资金压力和经营压力不大。
更依赖中国市场和储能市场的电池企业更担心产能过剩。国内市场车用磷酸铁锂电池最低价格已跌破0.5元/Wh。相比之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均价超过1元/Wh,没有技术优势。依靠价格竞争的电池企业,在无限内卷化的环境下,将面临巨大的淘汰压力。
储能电池方面,据了解,2023年底储能项目磷酸铁锂电池中标价格已降至0.3元/Wh左右,低于制造企业成本线,只能覆盖设备折旧、原材料等硬成本。这么低的价格根本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不知道为什么甲方认为供应商能按合同约定提供长期售后服务。
类似于电池制造的分化,正极材料的产能过剩也是分化的。
磷酸亚铁锂材料我国企业具有垄断优势,但磷酸亚铁锂正极技术门槛低,大量磷化工企业正在进入这一领域。虽然市场需求增长快于三元电池材料,但产能增长更快,普通磷酸亚铁锂厂家的焦虑更严重。而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尤其是在磷酸锰锂、快充锂铁等新材料方面,并没有焦虑,甚至担心产能不足。
镍含量高、镍单晶中等、电压高的三元材料,根本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这些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是高端电池所必需的。同时,他们的制造技术门槛高,无法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大产能。相对而言,普通三元面临的产能过剩比磷酸亚铁锂更严重,因为前几年我国新能源补贴政策倾向于能量密度,对三元更有利。当时大量企业投资普通三元产能,但这些产能目前没有技术优势,在价格上无法与磷酸亚铁锂竞争。储能市场对三元材料几乎完全封闭,所以低镍三元是目前产能过剩最严重的一类。
电解液和隔膜没有特别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两个行业的整体规划产能是2025年预期需求的2倍左右,头部企业的规划产能和需求基本匹配。电解液是因为前两年价格大幅波动淘汰了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动力电池正处于从液态向半固态、固态发展的关键时期。电解液企业对液态电解液的产能投资非常谨慎,基本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隔膜是因为生产设备还是国外进口的。目前隔膜制造设备基本被日本制钢所、布鲁克纳、东芝、ESSOP瓜分,产能已被恩杰(SZ.002812)、兴源材料(SZ.300568)、中材科技(SZ.002080)锁定。然而,隔膜市场的集中度极高,恩杰和兴源材料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第二、第三隔膜企业既没有市场空,也不能及时从设备厂家获得生产设备。
不过2024年隔膜设备的情况会有所改变。中科华联、无锡启程、欧科科技都在隔膜生产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了突破。二三线隔膜厂商有望从设备国产化中赢得发展机会,不排除二三线企业扩产将改变隔膜产能过剩的局面。
负极材料是产能过剩中最焦虑的一环。在2023年10月底举行的上海有色金属网SMM第十二届金属工业年会负极材料分论坛上,与会的国内头部负极材料企业无不关注产能过剩问题。由于阴极材料与阴极材料具有不同的材料体系,虽然硅阴极一直是阴极领域的热门话题,但离真正的量产还很远。现在阴极市场还是以石墨为主,品类单一,制造门槛低,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来源:SMM第十二届金属工业年会负极材料分论坛。
来源:SMM第十二届金属工业年会负极材料分论坛。
负极材料不难做,难的是低能耗。但因为国内电力供应充足,很多扩大阳极产能的二三线企业不会大量投资低能耗技术,反正这几年也卖不出去。
但是,未来几年,阳极材料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个时候,在低能耗技术上投入巨大的头部企业,就会有成本优势。在产能过剩下的价格战中,头部企业的生存机会无疑会更大。
第三,快一步赢一局。
在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的情况下,电池产业链的投资热潮并没有降温。综合市场信息,2022年以来电池行业相关投资规模超过2万亿元。
很多宣布的投资最后都不会真正落地。根据2023年半年报,“财十一”梳理了电池产业链近百家上市公司在建项目,共有400多个项目进入建设实施阶段。这些项目总投资预算超过9000亿元,其中2家公司投资超过1000亿元,17家公司投资超过100亿元。(投资预算前十的企业详见文末附表。)
为什么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头部企业的投资热情一点都没有降低,甚至有增无减?因为世界上的武功都是快而不破的,海上产能建设来不及,国内产能建设是“快鱼吃慢鱼”。这些都是头部企业的共同看法。
要保持快速的产能扩张,资金安全是关键保障。梳理不同产业链头部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可以发现,头部企业由于近两年量价齐升,现金流表现良好,目前资产负债率相对健康。而且2023年的价格下降是相对于2022年的高位而言的。电池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大多还是有可观净利润的,财务健康没有太大风险。
相对健康的财务状况使得电池产业链头部企业无意放缓产能扩张。很多从业者持相同观点:先进产能投产越快,那些低质低价的产能就能越快被淘汰,整个行业单纯滚动价格的局面就能尽快结束,让行业回到用技术滚动成本,用产品滚动市场的健康轨道。
在先进产能扩张的道路上,每个头部企业都在狂奔,因为这个时候,你快一步,就能赢一局。
附表:电池行业相关企业主要在建及实施项目投资预算前10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