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保障”骗局频发,“验证码”竟成转账金额
即使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50多岁的梅女士(化名)回忆自己被骗的经历时,依然能在电话里清晰地听出她声音里的焦虑。
据梅女士介绍,她遇到的是网上流传的“百万保证金”骗局。不同的是,这一次,骗子更加贪婪,不仅骗走了她几十万的存款,还诱导她借了5万元网贷并取走。这意味着,几十万存款丢失后,梅女士这5万元的借款,还得替骗子还。
一个陌生电话骗了几十万。
始于11月28日晚的一个陌生电话。梅女士清楚地记得这个日期,电话号码是一串当地的手机号码。
据梅女士说,电话那头自称是微信“百万保障”的工作人员,准确报出了梅女士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于是信以为真。对方以自己的“百万保障”免费期即将结束为由,让梅女士选择是否退保。由于不懂“百万保障”业务,当听说不退保要收取高额费用时,梅女士坐不住了,当即同意退保。对方表示,如果申请退保,需要注销自己名下的关联银行卡,避免后续自动扣款。
由于不太懂手机操作,梅女士按照对方要求下载安装了缩放软件进入指定房间分享屏幕。梅女士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这一步,她接下来的操作完全在对方的监督之下。
其实梅女士事后才知道,“101234”不是代码,是转账金额,十几万元。“我50多岁了,真不知道可以通过手机号转账!”梅女士说,她这样做了三次,也就是三次转账,几十万存款全被卷走了。
当局者迷。当时的梅女士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任骗子摆布。骗子似乎认为梅女士容易上钩,不肯罢休。然后,骗子让梅女士通过某贷款平台进行所谓的“虚拟操作”,诱导她借了5万元的贷款,这笔钱也是包里的。
“打电话(ZOOM call)到晚上十点半,骗子告诉我老公最后转了一万五,钱解冻了。老公不同意,我们吵了起来,然后骗子挂了电话。我又查了一下银行卡里的钱,发现钱不见了!”梅女士这才醒悟,发现所谓的微信“百万保障”工作人员纯属子虚乌有,于是赶紧报警。
但为时已晚。报警后,警方告诉她,在大多数情况下,遇到这种专业的电信诈骗,很难追回资金。
更不幸的是,由于梅女士之前在分享屏幕的过程中泄露了自己的信用卡账号和安全码,导致自己两万多元的信用卡额度后来被骗子挥霍一空空买了一堆苹果官方产品。
梅女士提供的 报警回执
频发的“百万保障”骗局
据了解,最近“百万保证金”骗局频频出现,受害者众多。
但是,真正的“一百万保证”是清白的。“百万保障”其实是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为用户支付账户提供的免费保险保障服务,用于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这个保障是完全免费的,默认开通。当支付账户被他人盗用,导致资金损失时,可以申请赔偿,每年累计赔偿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以微信的“百万保障”为例。只要用户还在使用微信支付,就可以享受微信支付的“百万保障”,保障不会“过期”“失效”,也不会要求“支付续费”,不会影响征信。
每经记者注意到,在无数此类诈骗案件中,都存在“共享屏幕”的“大坑”。许多受害者在分享屏幕的过程中不小心泄露了自己的账户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导致银行卡内的资金被诈骗分子转走。
另外,骗子的成功可能是因为有买卖电话卡和银行卡的灰色链条支撑。据了解,大量“虚假实名”的银行卡和电话卡被骗子购买后被诈骗,涉案资金大多通过买卖的银行卡支付,给警方的追查和打击带来了很大困难。梅女士之前转账的手机号,事后拨打,发现不是骗子自己的账号。
【/h/】贷款平台该不该担责?
由于被骗的钱很难追回,梅女士现在希望避免欠债。她曾经咨询过上述贷款平台的官方。对方了解到梅女士的特殊情况后,表示愿意为梅女士提供申请免息的机会,但暂时没有同意。
由于梅女士认为贷款平台没有通过人工呼叫的方式核对自己的贷款意向,是导致她被骗子诱导借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她觉得贷款平台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梅女士事后给每经记者补充了一个细节。除了上述贷款平台,骗子其实还继续让她在另一个平台上借钱,但没有成功。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曾杰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害人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和遗憾,但如果放贷机构本身具备相关资质,且不存在与诈骗分子勾结的情况,则很难认定其责任。
上海久元律师事务所主任赵在接受《菁菁》采访时表示,对于贷款机构是否有审查借款人真实意愿的义务,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根据《民法典》关于合同的规定,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需要表达真实意思。贷款机构在签订贷款合同时,需要尽到谨慎审查的义务。不履行义务的,根据其过失程度(违约程度)对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就本案金融借款合同而言,关于贷款公司是否承担责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违约责任上,而非侵权责任。因此,贷款机构是否承担责任,应根据其是否违约来判断。网贷平台设置为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登录,输入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银行预留手机号等信息,需要人脸识别才能贷款成功。从上述程序来看,司法机关很难认定借贷平台未尽到谨慎甄别出借人真实性的义务。因此,从从不履行审计义务的角度来看,很可能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律师赵告诉记者。
律师建议
赵律师认为,骗子之所以能得逞,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百万保障”项目确实是微信支付宝平台中存在的保障项目,骗子打着知名公司存在的保险项目的幌子,增加了可信度。在梅女士半信半疑的情况下,能够准确的上报梅女士的个人信息,打消梅女士最后的顾虑;二是通过自动扣费,影响征信,造成了梅女士的心理恐慌。第三,梅女士对手机操作不熟悉,缺乏防骗意识。
“梅女士缺乏个人信息的保密意识,毫无防备地向诈骗分子出示涉及隐私的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另外,诈骗产业化特征明显,犯罪组织化程度高,犯罪环节环环相扣,抓捕犯罪分子难度大。”
曾杰律师认为,骗子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他们抓住了部分受害人的心理,采用了相对新颖的网络诈骗手段。这些方法对一些年轻网民来说可能很低级,不高明,但对一些中老年人来说,更容易上当受骗。
近年来,类似的微信“百万保障”诈骗案件屡有发生。赵律师建议,短期内,线上全媒体平台、线下机构和企业应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此外,普通民众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不要向对方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信息,不要用银行卡给陌生人汇款,必要时咨询亲友或报警求助。
曾杰律师说:“目前是互联网时代。一些从事贷款或相关服务的公司,不仅要考虑年轻受众,还要考虑更多不熟悉互联网操作的中老年用户,这样在识别相关用户年龄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