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自有民间的韧性
【/h/]首先,自助餐15元
【/h/]春节回家,表哥说要带我去县城吃15元的自助餐。
【/h/]我很好奇。15元能吃什么?
【/h/]他介绍有38道菜,可乐和啤酒免费,味道还不错。“村里一半的人都去过那里”!
【/h/]前几天我进城了,所以我去看了看。酒店位于县城新建的大公园旁边,位置不错。走近一看,门口的大招牌赫然写着:“15元可吃40多道菜”和“水果、啤酒和饮料”,相当诱人。
【/h/]一进门,大厅里有十几张大方桌,旁边堆放着啤酒和饮料。开放式厨房开放通透。临近晚餐时间,厨师正在下大力气炒菜,香气四溢。送菜员正端着一盆刚炒好的蔬菜往菜盆里盛。
【/h/]它看起来像一个简单的酒店自助餐,但空房间紧凑、开放、整洁。除了凉菜,几乎所有的热菜都是现场炒的。品种真的很真,品相不错,荤素搭配合理。啤酒,饮料和水果的品种不多,但都是主流品牌,观众都喝了...15元!你想要什么自行车?
【/h/]我好奇地问老板怎么赚钱。
【/h/]老板狡黠地笑了笑,没有接电话。
【/h/]我们分析了一下。第一,薄利多销,生意真好;二是口碑传播,无需推广费用;第三,成本控制,大批量食材直接收集,人员控制:除了老板负责收银和管理外,整个餐厅只有四个工作人员,一个是厨师,一个是洗菜切菜的帮工,一个是传菜员,一个是洗碗工(吃饭时还兼任服务员);但价格在15元左右,顾客对味道的期望不高,一般厨师也能做到,省去了高厨师的工资和流动的烦恼。
【/h/]这种商业模式与乡村流动宴席的升级版“永不落幕的流动宴席”颇为相似。不同的是,在村里吃饭的礼物从200元开始,而在这里只需要15元。
【/h/]我们没有留下来吃晚饭,因为我们刚从县城的“古城”过来,喝了半个下午的茶。
【/h/]古城全琮茶馆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从我小时候记事起,无论是卖菜还是采购材料,村民们都会在菜市场附近的一家老茶馆停下来。饿的时候要一碗茶,几碟瓜子零食,一碗炒粉。价格非常实惠。后来市中心重建时,这样的老茶馆一度面临消亡的风险。幸运的是,几年前,政府将城市的一条老街改造成了“古城”,几家老茶馆又有了安身之所。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它逐渐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符号。
【/h/]茶馆改为空,价格略有上涨,但仍然亲民。一大碗凉茶,覆盖着来自山野的浓浓的当地草药,用沸水冲泡,一碗仅需三元。并无限期续碗,走来走去拧茶壶的阿姨见她喝了一半,立马过来续水。还有很多小吃,油货,米片,蜜饯冬瓜,腌花生,腌毛豆,七八块一盘。三四个人坐半个下午,还不如50元。
【/h/]无话可说的时候,你也可以在茶馆的舞台上唱一首歌。唱得好不好不重要,开心就好。当别人鼓掌时,歌手会更有活力。有时,县内会有地方戏曲剧团或文化表演,充满烟火气和休闲,这在快速变化和焦虑的时代令人欣慰。
【/h/]而且与过去相比,环境确实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外出返乡过年的旅客都习惯坐在这里,这里也逐渐成为乡愁的寄托。因此,无论经济多么糟糕,都不会影响这里蓬勃发展的业务。
【/h/]第二,生计就是天空
【/h/]无论经济多么困难,普通人的生计就是天堂。
【/h/]近两年来,城市经济和传统制造业发展困难,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提前返乡过年。幸运的是,与大城市的压抑和焦虑不同,村民的心态仍然稳定。一方面,当地的文化一直不愿意抱怨,大家坐在一起也不愿意传递和增加焦虑;另一方面,每个人还是要找到一些谋生的方法。
【/h/]今年雨水好,是当地冬笋丰收的“大年”。男人们扭着锄头走进竹林,这多少有些回报。除了自己吃,还有小贩来买,从每斤3元到3.5元不等。妇女们提着竹篮去地里挖没人想看到的野生苍蝇的头。他们没有在当地吃,而是卖给小贩,价格也从3元到3.5元不等。
【/h/]在孙东竹笋等山货中,不可能给野菜如野钟头施用农药和化肥。今年逐渐成为城里人的新宠,需求稳定,商贩挖多少就收多少。因此,尽管城市工厂提前放假,村民们提前回到家乡,但仍有一些事情要做,一些收入要补贴,没有心情抱怨。
【/h/]前几天去了我们县(上面的县是邻县,但离我们村很近)。这个县是江西省的一个制造业县。多年前,它从昆山引进了许多台商,以及来自温州的许多制鞋和服装厂,温州是拥有著名运动品牌的最大工厂,还有阿迪尼克等国际品牌的大型代工厂。近年来,相关行业产能过剩,对外贸易受阻,拖累了当地经济发展。
【/h/]县城中心有几家新建的商场,生意一般,商业街多空。相反,它是老式的“国贸商城”,街道中心呈对角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2010年前后迅速落后。近两年来,亲民路线转型蓬勃发展。
【/h/]除了临街的商店外,“国贸商城”已被改造成一个大型服装大卖场,200多元的羽绒服、100多元的毛衣、几十元的秋衣秋裤、10元的儿童玩具等,款式多、质量好,深受城乡居民的欢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型商场和专卖店很容易成为“网上试衣间”,而这种平民商场几乎没有手动出门的顾客。
【/h/]尽管外贸困难重重,但中国优越的制造能力与庞大的消费市场相匹配,仍具有超强的市场韧性;虽然经济增长率下降,但物价也同步下降,购买力增强。虽然人们偶尔会抱怨,但他们的心态仍然稳定。因此,各种鼓吹放水、通过制造通胀刺激经济发展、再次推高房价的观点,明显脱离了民众的精英说辞。
【/h/]人有自己的韧性。2023年各种赚钱效应低,大城市中产阶级普遍收入缩水,人工智能持续冲击很焦虑。相反,一位最近开了一家废品收购站的朋友的反馈充满了稀缺的乐观情绪。
【/h/]朋友一家在老家宁波慈溪一直做废品收购生意。三年前,她分家在杭州湾对面的嘉兴平湖市设站。不幸的是,我遇到了疫情,连年亏损,压力巨大。过去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热衷于增加新的增量,不珍惜旧东西的使用。疫情释放后,2023年随着经济增长乏力,各方控制成本,开始重视旧物利用,需求增加,带动纸板、废金属等废品收购价格上涨。
【/h/]收单端也越来越稳定。在过去的三年里,他们努力维护自己的声誉。夫妻俩一整年都在努力控制成本,他们一直在原地踏步。最后,它们得到了供应商的认可,供应也变得越来越稳定。供需两端同步改善,年底盈利150万元。保持云开雾散,他们计划今年春节外出度假。
【/h/]一百多万元的利润可能不多,但对于一个靠精打细算、反复“自我剥削”坚持了三年的家庭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h/]同时,它们也充满了经济转型的重要启示!
【/h/]第三,时代在变,是什么类型?
【/h/]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谈论“转型”,但什么样的转型?分析一下,龙,用人类的话来讲,大概可以表达如下:
【/h/]首先,从快到慢。
【/h/]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无疑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宏大时代!除了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抗击通胀外,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保持了高增长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近几十年一直强调速度,抢到就是你的。
【/h/]2018年,随着中国制造业达到顶峰,各种低成本和优势不复存在,叠加外部因素,经济放缓,机会越来越少——或者反过来说,机会越来越少,经济放缓。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种“机会越来越少”的局面。
【/h/]这样,人们越快适应,就越不知所措,越怀念过去的辉煌,越容易抱怨,总觉得有人在压制经济和自己。那些习惯慢而接地气的人心态就好得多了——比如朋友的废品收购生意,各种小商贩拉废品、称重、付钱、重新包装、叫车送去工厂,毫无科技含量可言。显然,赚快钱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生意,但只要坚持最简单的商业规则,慢慢拱起来,就能生根发芽。扎根越深,抗风险能力越强,韧性越强。
【/h/]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快”,大多数普通人可能更适合“慢”——本质上,慢是生活和社会的常态,而快是反常的。例如,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走路、吃饭和看电视,因此不可能一直进行剧烈运动。
【/h/]做事有快方法,生活有慢方法。过去走得快的人将来需要向走得慢的人学习。包括心态。
【/h/]二是从重建到运营。
【/h/]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关键是建设速度。只要施工够快,账目能算出来,操作跟不上,小错误多,没多大关系。
【/h/]构造一般意味着增量。显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能保持快速增长。在过渡到“存量博弈”的当下,与其抱怨和喋喋不休,不如转变思路,从坚持增量转向盘活存量。
【/h/]例如,废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废弃存量,在增量时代并不起眼,但一进入存量时代就开始增长。明年,我朋友的废品收购站已经设置了三分之一的“增量”。同时,为了节省每月五六万元的运费,我打算自己买一辆卡车。据他介绍,当地垃圾收集站正在联合起来,以循环经济、低碳和环保产业的形式获得政府支持和资本关注。
【/h/]无论这个概念多么宏大和先进,它往往需要几亿人和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来支持和消化。这种在底层消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称为运营。
【/h/]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建造”。大多数中小企业和数亿普通人可能更适合消化和“操作”。幸运的是,以前灰头土脸的运营商正在迎来赚钱的时代。
【/h/]第三,从微观上看,是从高到平。
【/h/]对于无数家庭和个人来说,是时候回归简单的生活了。
【/h/]幸运的是,缓慢而平淡有什么奇怪的?经过几千年的缓慢发展,中国人非常擅长这种生活。对于亿万家庭和人民来说,在平淡中慢慢静下心来,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尽可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h/]因此,转型也是一种社会心态。
【/h/]第四,小心“管理”陷阱
【/h/]民营经济有自己的韧性和出路。在困难时期和转型期,更需要推进“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而不是一味强调管理。
【/h/]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当地县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GDP增长和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制造业源头没有升级,当地富民产业始终没有培育起来,导致可持续发展活力不足;另一方面,县城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增长过快,家庭和政府的债务杠杆增长过快,当地经济充满活力,但已经出现衰退迹象。
在【/h/]期间,与县城面貌的改善相对应,县城管局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县城管局有80多名公务员,加上200多名事业编,再加上各种市政和园林系统的临时工,据说高达800人。庞大的城市管理系统为该县的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县多次获得卫生县、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和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荣誉。然而,与之相伴的是,代表民间经济活力的元素,如邻县的老茶馆、街边小摊和农民自种的水果和蔬菜,早已荡然无存,一开始15元的自助餐厅也极不可能在县城生存。
【/h/]另一个比较是,2021年,这个县也建了一条老城街,但它位于郊区,而且完全是新建的。它既不代表城市的记忆,也不代表一方的乡愁,也缺乏特色业态和文化基础,因此很难运营,与邻县“老城”的繁荣完全不同。
【/h/]总的来说,这个县的烟火气、物价水平和民间经济的活力远不如GDP更低、更少“荣誉”但更具民间活力的邻近县。可见,过于依赖外部力量、过于注重管理和外表往往会导致民营经济活力的下降。
【/h/]五、从城市管理到农业管理
【/h/]另一个值得商榷的“管理”是去年一些省份成立的农管局和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的农业管理体制。一些地方建立农业管理机构后,管理工作以各种方式进行:
【/h/]某地农业管理部门以改善环境为名,禁止在农村地区饲养鸡鸭,并在圈养之外逮捕“流浪鸡”。或者为了追求美观(整体性),禁止用藤蔓和插条种植水果和蔬菜,如黄瓜、西红柿和丝瓜;
【/h/]为了晋升职业农民,某农业行政部门对农作物喷洒农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了考试。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一位老人一辈子都在务农,但他没有通过考试。
【/h/]在某个地方,农业行政部门以生姜不是农作物为由,强行将农民赖以为生、当地产业规模较小的生姜连根拔起。最后,在不断升级的抗议和舆论的压力下,举行了一次专家会议,将生姜重新列入农作物类别。但下一个“姜”是什么?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和改善生计的权利必须由坐在办公室里的“管理者”决定吗?
【/h/]某地成立农机管理所后,开始阅读相关政策,在秋收季节下田“普及农机驾驶知识”,停止作业,要求拖拉机手出示拖拉机驾驶证,甚至与交警一起上田埂执法。虽然国家对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有驾驶证要求,但哪些农业机械属于机动车,如何区分在道路上行驶的农业机械“机动车”和在田间地头行驶的农业机械“机动车”的标准,谁来执法,农忙季节是否有必要执法等。,都值得讨论...
【/h/]在城市治理进入简政放权、“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阶段的背景下,农村是否有必要走回头路,博采众长搞城市管理?
【/h/]农村管理不同于城市管理。除了行政管理,还有相当自发性、环境约束的熟人社会、数字化管理,以及乡村振兴的现代治理。目前,农村需要的是“振兴”和援助,而不是过多的额外管理。长期习惯于城市管理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者永远不要远离基层和农村,忘记国情和国家的基础。
【/h/]管理的逻辑在于首先拥有底层的经济或社会基础和活力,然后进行梳理和组织,以确保公平和效率的不断提高。现代企业或城市管理的一个主要症状往往在于过度强调管理,过度管理,为人们设置事情和利益集团,这反过来又抑制了源头的活力。
【/h/]在社会转型、经济困难、活力不足的当下,如何保护、激发和引导民间和源头经济活力显然比“加强管理”更为重要。
【/h/]关于作者:专栏作者,乡村振兴&;县经济师,“乡村建设者会”发起人。著有《返老还童——刘永好与新希望40年》。个人名字:刘孜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