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扩容将至:江苏、山东、浙江拼“后备实力”
关闭一年的“万亿俱乐部”有望一次性迎来两位新成员。
今年前三季度,常州、烟台GDP双双突破7000亿元,同时跑出了6.7%的增速,不仅跑赢全国市场,也超过了每年年初制定的预期目标(5.5%)。
鉴于2022年两市GDP都将突破9500亿,距离“万亿”只有一步之遥,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次两市联手成为“万亿城市”。
与此同时,作为“候补队员”的唐山、徐州、大连、温州也表现不俗,今年前三季度GDP在“6200亿-6600亿元”之间。其中,唐山将大概率跻身“9000亿元”梯队,向第27个“万亿城市”稳步迈进。
这也意味着,未来两三年,随着“准万亿城市”品牌的刷新,区域格局也将大幅更新——江苏将以5万亿城市领跑全国,山东、浙江以3个城市紧随其后,更重要的是,河北、辽宁将实现历史性的“破零”,苏北、浙南可以建立“更有分量的城市”。
目前距离2023年闭幕式不到60天。最大的悬念或许是常州和烟台谁能冲得更快。
一、江苏第五城VS山东第三城
2022年,常州以9550.1亿元领跑“准万亿城市”,领先烟台34.24亿元。但今年以来,常州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落后,差距从62亿元和180亿元扩大到最新的254亿元。
【/h/】照此趋势,烟台今年将反超成为第25个“万亿城市”?一个参考是,2022年前三季度,烟台经济总量高于常州,到当年9月,领先优势达到157亿元,但第四季度末,常州还在“笑”。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烟台就长期保持领先常州,尤其是在2008-2009年,这一优势一度达到1100亿元左右,但近年来在“新能源”的加持下,常州明显“提速”。
数据显示,2019年烟台GDP 7653.45亿元,全国排名第25位。泉州、东莞、济南、合肥、福州、南通、Xi安等“准万亿城市”在前,常州以7400.9亿元紧随其后。
到2020年,烟台和常州的差距只有11亿元。第二年,我们一起上8000亿的新台阶,常州的GDP就要达到8807.58亿,推8711.75亿的烟台成功。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表现来看,常州和烟台在二产和三产上旗鼓相当,差距主要在一产。
与此同时,作为制造业中心,两家公司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表现抢眼。
其中,常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连续18个月保持苏南第一”;烟台工业增加值保持较高水平,增长11.6%,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7.6和4.5个百分点。
常州还特别提到,新能源制造业增长19.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30.7%,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三大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46.8%、8.5%、11%。
【/h/】烟台强调项目增量——规划实施的402个工业增量项目中,已有329个投产,新增产值923.8亿元,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积蓄了强大后劲。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
而这只是摆在常州面前的一大挑战。数据显示,其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8%。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0.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0.1%,服务业投资下降3.6%。
这就不难理解,常州在本月初举办“科技经贸洽谈会”,突出招商引资冲刺第四季度。不过,不管最后谁能“更胜一筹”,只要顺利跨过门槛,江苏和山东“喜欢提”更多的支撑点都是一件乐事。
二、北方省份“得分”,辽宁先破零?
除了“一步之遥”的常州、烟台,去年还有4个GDP 8000+的城市被列入万亿城市候选名单,分别是唐山、徐州、大连、温州。其中,唐山和大连很有可能代表北方省份,帮助所在省份实现“零”的突破。
唐山是最有潜力的一个——2022年GDP 8900.7亿元,接近下一个千亿台阶,与排名靠后的徐州相差500多亿元。但从今年前三季度来看,唐山GDP为6537.8亿元,同比增速为5.4%。经济总量已被徐州赶超,增速也在上述四个同量级城市中垫底。
唐山为什么慢?先看行业。
作为河北老工业镇,唐山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7.6%,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但与徐州(8.1%)、大连(11.1%)、温州(9.4%)相比,却成了“漏项”。进一步从细分数据来看,传统优势产业增速下滑是原因之一。
精品钢铁、绿色化工、绿色建材、高端装备制造是唐山重点打造的四大标志性产业链。但根据前三季度数据,唐山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绿色建材产业累计增速分别为-6.9%和-2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5%和-15.9%。
另外,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唐山的社会消费增速和固定投资增速与年初制定的年度目标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外贸表现尤为突出。前三季度,唐山进出口增长12.9%,高于全年目标7.4个百分点。这个增速在准万亿城市中也遥遥领先。
河北作为沿海省份,对唐山寄予厚望。就在今年4月,《河北省加快建设临港工业强省行动计划(2023 ~ 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唐山市进入国家万亿美元城市行列。”
大连也是备受期待。对于缺席“万亿GDP俱乐部”的东北城市群来说,急需一个万亿GDP的城市来引领。作为东北经济的龙头,大连在2021年底正式提出了“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的新目标,力争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按照当地的设想,大连GDP年均增速应该在8%左右,年均增长800亿-1000亿元。2022年大连GDP达到8430.9亿元,今年经济总量目标约9100亿元。
目前,前三季度成绩单出炉,沈阳地区生产总值6482.9亿元,同比增长5.9%,较去年同期增长291.6亿元。压力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唐山所在的河北和大连所在的辽宁都是经济双中心。在强省战略下,石家庄和沈阳都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也有代表全省冲击万亿城市的雄心。按照规划,两个省会城市破万亿的时间线也在2025年。
第三,长三角腰斩,苏北浙南突围。
从区域整合来看,除了常州,还有苏北的徐州和浙南的温州。今年前三季度,徐州地区生产总值6593.24亿元,同比增速7%。以近300亿元的经济增量,超越唐山,成为去年GDP 8000+城市中的“领头羊”。
从第三季度的细分数据来看,徐州的单科成绩并不突出:
先看优点。常州、烟台等6个准万亿城市中,徐州固定投资增速为8.2%,排名第二;社会零增长8.5%,与烟台、大连并列第一。相比之下,外贸表现相对逊色,进出口增速仍未回正(-3.3%),排名倒数第二。
也是老工业城市。徐州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1%,在全国不算低,但在“准万亿俱乐部”中仅高于唐山。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今年三季度徐州略好于唐山,差距超过55亿元,但能否笑到最后仍存在诸多变数。回到去年同期,徐州曾以差不多的差距领先,但年底被唐山超越,落后近450亿元。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和江苏省副中心城市,担负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任。从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来看,徐州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也处于领先地位。
除了徐州的年GDP在8000亿元量级,其他9个城市的数据都在6000亿元以下。按照徐州的目标,2025年跻身GDP万亿城市行列。
对于浙江来说,温州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地理位置上看,杭州和宁波这两个“双子星”位于浙北,对浙南的带动作用有限。提升温州城市能级是促进浙南发展的必然选择。刚刚过去的2022年,温州GDP首次突破8000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温州GDP 6230.2亿元,增长7.2%,领跑“准万亿城市俱乐部”。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夺得准万亿城市“单科冠军”。具体来看,前三季度,温州制造业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17.2%和16.3%,高技术产业和交通、能源、水利投资分别增长29.9%和23.7%。
其实,不仅是徐州、温州,很多GDP在5000亿元到7000亿元的腰部城市,都制定了十五期间向“万亿城市”冲刺的目标:
到2025年,嘉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万亿元;金华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将基本实现“万亿”目标;扬州今年也提出,未来三到五年要成为“万亿俱乐部”...
肉眼可见,“万亿城市”即将开启新一轮区域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