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调查风波未完,坐拥逾20家上市公司的富士康资本帝国有多大?
富士康集团“双线”调查引发的舆论风暴仍在继续。
11月2日晚间,“富士康科技集团”微博账号发布声明称,近期“富士康被彻查,需补税1800亿,约2万个足球场将被国有化”的消息均为谣言。富士康表示,公司一直坚持合法合规经营。目前,集团生产经营正常有序。
自10月22日《环球时报》发布关于“富士康集团mainland China重点企业被税务稽查、土地调查”的消息后,业界对此高度关注。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断有关于涉事企业被调查原因和调查结果的猜测。
界面新闻此前已从工业富联(601138)证券部证实。SH)称“正在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但不清楚涉及的主体。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巨大的舆论风暴,也是因为富士康集团的庞大规模。从1988年开始,富士康在深圳投资建厂。经过几十年的扩张,富士康现在已经在中国大陆占据了40多个园区,足迹已经深入到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地区。
早在2018年,工业富联亮相a股市场的时候,富士康集团(以郭台铭创立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以下简称富士康或鸿海系)构建的制造业帝国就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星罗棋布。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鸿海,股票代码:2317.TW)近十年来持续拆分合并旗下数百家公司并对外投资,至少有22家子公司登陆中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中国日本等资本市场。目前仅鸿海一家市值就已超过3000亿元,总资产超过8500亿元(本文所有数据均按最新汇率折算成人民币)。
首先,鸿海在张之路的资本扩张:20多家上市子公司。
1974年,郭台铭在中国台湾省创办了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起初,它只加工和生产塑料成品。后来在1982年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进军计算机行业。1991年在中国台湾省上市。
鸿海的快速崛起得益于与苹果的合作。2001年,受益于苹果iPod的成功,鸿海超越晶圆代工龙头TSMC,成为中国台湾省最大的民营企业。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鸿海凭借巨额订单营收突破3000亿元,达到3800亿元。随后几年,鸿海的业绩随着苹果产品的普及而上升。
随着代工量的不断扩大,2005年已跃升为“全球最大3C工厂”的鸿海成功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此后,其在该榜单中的排名逐年刷新,近8年一直在前30名,2023年排名第27位。
与此同时,鸿海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工业园区和子公司,资产一直在扩张。2005年,其总资产约为1000亿元。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别突破3000亿元、5000亿元、7000亿元。到2022年底,鸿海总资产超过8500亿元。
如今,富士康不仅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拥有数百家子公司,而且早已将触角伸向全球多个资本市场。
目前鸿海作为母公司,总市值超过3000亿元。
旗下22家上市子公司中,两家a股公司,工业富联(601138。上海)和丁鹏控股(002938。SZ),均于2018年上市,其最新市值已分别超过2900亿元和480亿元。
早在a股上市之前,鸿海就瞄准了香港资本市场。港股四大上市子公司飞腾鸿腾(6088。香港)、傅志康集团(2038。HK)、云智汇科技(1037.HK)和讯知海(8051。HK),目前总市值约100亿元。
其在中国台湾省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在2015年之前上市的,包括群创光电(3481。台湾)、郑鼎基(4958.TW)和洪准(2354。TW),总市值约1000亿元。
另外,日本电子巨头夏普的最新市值(6753。2016年收购超过300亿元。
综合来看,鸿海目前总市值近9000亿元。
作为“全球代工之王”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早已是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常客”。2022年,72岁的他,身家已经攀升至69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六。
近期,或受“双线”调查影响,鸿海股价自10月23日起持续下跌,近10个交易日累计跌幅约7.6%;其两家a股上市公司工业富联和丁鹏控股的股价在经历了10月23日的大幅波动后,最近逐渐回调。
第二,消费电子业务增长已经见顶,业绩难以突破。
鸿海的扩张速度是惊人的,但近年来,在这个庞大的制造帝国背后,更多人看到的是它在苹果产业链上面临的波动和挑战。
【/h/】目前鸿海有四大传统产品线,分别是消费智能、云网、电脑终端、元器件、其他。其中,消费智能产品仍占集团收入的半壁江山,占比54%,其次是云网产品占比超20%。
据鸿海官网介绍,其在电子代工服务(EMS)领域排名全球第一,市场份额超过40%。
由于对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的高度依赖,近年来随着手机等消费电子行业增速见顶,鸿海业绩也难以突破。
业绩下滑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鸿海营收数十年来首次下滑,跌破1万亿元;随后两年,其营收分别超过1.1万亿元和1.2万亿元,但净利润却分别下降了7%;2019年和2020年,鸿海营收“原地踏步”,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10%。
直到2021年,鸿海营收勉强超过1.3万亿元,净利润增长37%至315亿元,仅相当于2017年的水平。
2022年,鸿海陷入“营收不增利”的局面,实现营收约1.5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1%;净利润约320亿元,同比微增不到2%。2023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5%和27%。
鸿海面临的业绩压力也可以从其核心上市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中得知。
分行业来看,消费电子的代工业务是鸿海营收的“支柱”。在主要的3C制造领域,除了鸿海自己代工苹果手机,还有两家重要的上市公司,工业富联和傅志康集团。
工业富联上市前定位于“工业互联网”行业,被视为鸿海业务新的增长点。但到目前为止,其99%以上的收入来自3C产品。从过去几年的财报来看,由于智能手机市场的低迷,傅志康和工业富联都出现了收入滞涨甚至下降的情况。在净利润方面,傅志康近年来亏损很多,而工业富联的增长明显放缓。
电脑及外设方面,鸿海旗下的鸿准主要从事连接器、电脑机箱、电源的制造。
弘准早在1996年就在中国台湾省上市。近两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2022年净利润跌破10亿元。
在电子元器件行业,鸿海的两大核心子公司市值已经超过100亿元,a股PCB龙头丁鹏控股及其母公司振鼎-KY。
丁鹏控股于2018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主要生产通讯板、消费电子、电脑等多种PCB(印刷电路板)产品。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约9%;净利润50亿元,同比增长51%。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44%,至8亿元。
振鼎-KY于2011年上市,主要提供各种印刷电路板产品。2022年净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47%,2023年上半年亏损约9600万元。
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鸿海近年来加快在显示面板、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布局,寻找新的增长点。
鸿海在2016年收购了被称为“液晶之父”的夏普。当时夏普处于行业低迷期,因为液晶面板业务多次亏损。
然而,2022财年,夏普再次遭遇行业周期低迷,实现营收约1303亿元,同比增长2.1%;归母净利润亏损约133.5亿元。这也是其被鸿海收购后的首次巨亏。
鸿海旗下的群创光电是老牌面板厂商。在面板行业陷入低迷之际,群创光电将在2022年将“半导体封装测试OEM业务产品”纳入业务项目。
2022年,群创光电营收519亿元,同比下滑35%;归母净利润约64亿元,2023年上半年继续亏损约31.87亿元,同比亏损约4倍。
此外,在半导体领域,鸿海的上市公司包括丁敬(3413。TW)、讯信KY(6451.TW)和融创(3437。TW)。近几年只有丁敬业绩保持正增长,而迅信业绩下滑,融创仍深陷亏损。
2022年,丁敬实现净利润5.25亿元,同比增长约56%;迅信净利润4654万元,同比下滑49%;融创净利润为亏损3195万元。
在电子代工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富士康能否凭借新业务重回昔日辉煌,市场拭目以待。
数据来源:Wind制图:界面新闻证券集团